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31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52篇
内科学   5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7篇
综合类   140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比较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3,MMP-3)、IgG和CD68在青少年与中老年患者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个年龄段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方法:收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出腰椎间盘髓核标本,青少年组18例,年龄11~25岁,平均20.6±3.4岁;中老年组22例,年龄40~72岁,平均48.0±10.3岁。HE染色观察标本退变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MP-3、IgG和CD68的表达,光学显微镜下观测并计录数据。结果:标本HE染色提示多数(17/22)中老年组腰椎间盘存在明显退变,青少年组多数椎间盘(13/18)退变不明显或无退变。MMP-3阳性率青少年组(33.33%)低于中老年组(81.82%);IgG阳性率青少年组(66.67%)高于中老年组(31.82%);CD-68阳性率青少年组(83.33%)高于中老年组(45.45%),两组MMP-3、IgG和CD68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和炎症反应可能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病因,而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可能主要与退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后路内固定复位术后椎体内空洞形态,分析空洞产生的危险因素及空洞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 选取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内固定复位术治疗患者52例,随访2年以上,观察椎体内空洞形态;将患者按椎体内有无明显空洞分为2组,对比两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分析导致空洞的危险因素及空洞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结果 椎体完全愈合23.1%(12/52),存在空洞76.9%(40/52)。椎体空洞的形态有几种类型:终板空洞22.5%(9/40);椎体空洞47.5%(19/40);椎体劈裂30%(12/40)。椎体空洞组男性比例较高、脊髓神经损伤较严重。术后随访平均37.8个月,患者的腰痛及腰椎功能恢复良好,两组间VAS及O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伤椎置钉复位术未行椎体植骨者容易导致椎体内空洞,骨折爆裂程度越高,越容易导致椎体空洞;实施伤椎螺钉置入术后椎体高度复位的程度较大是导致椎体中前部出现空洞的重要原因。椎体内出现空洞或劈裂,短期不影响患者的腰椎疼痛及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Rom股骨柄假体对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6月~2011年6月,对19例(21髋)因髋关节发育不良(Ⅱ~Ⅳ型)引起严重的骨性关节炎及脱位的患者应用组配式(S-Rom,Depuy)假体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患者中女性18例,男性1例;随访12 ~36个月,平均24个月,进行术前、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并记录;记录术前、术后的股区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术后复查X线片观察是否有骨溶解、假体松动、下沉等.[结果] Harris评分在术前与术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髋关节活动明显改善;术前、术后的股区视觉模拟评分(VAS)有显著性(P<0.05),术后股区疼痛明显减轻.术后首次X线片显示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良好.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有1髋股骨柄假体下沉<1.5mm,此后未见有任何假体下沉.[结论]组配式S-Rom股骨柄假体(S-Rom,Depuy)应用在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关节功能,解决髋关节发育存在的解剖变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流体力学尾静脉注射对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器官靶向性的影响,为今后质粒载体的基因治疗和功能研究寻找潜在的靶器官。方法:实验于2005-12/2006-04在江西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昆明鼠40只,将32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流体力学注射和常规注射两大组,每大组再分为转染组和对照组两个小组(n=8),并设正常对照组(n=8)。①流体力学转染组将100μg/只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溶液2mL在5s内快速注入尾静脉;对照组仅在5s内注入林格氏液2mL。②常规注射组则将2mL林格氏液或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溶液在30s左右注入尾静脉。注射结束后24h采集各组小鼠血清检测转氨酶,并采集肝、脾、心、肾、肺和脑组织进行冰冻切片,部分肝组织采用多聚甲醛固定后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4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流体力学注射组和常规注射组小鼠血清转氨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常规尾静脉注射引起少数肾小球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而肝、脾、心、肺及脑等组织未见明显绿色荧光蛋白表达。③流体力学注射引起肝内绿色荧光蛋白高水平表达,肝细胞表达率接近45%,其他组织则无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结论:流体力学方法是肝靶向性的活体基因转染方法,绿色荧光蛋白可作为该方法进行目的基因研究的一个可靠和方便的示踪剂。  相似文献   
5.
何亮  周洪翔  尹东  金哲  牛杨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10):1374-1377
目的:探究胫骨横向搬移术联合负压引流(VSD)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及其对血管生成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60例糖尿病足患者分为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32).对照组采用VSD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患肢踝肱指数(AB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足部血流指标(足背动脉内径、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清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为89.29%,高于对照组的59.38%(P<0.05);治疗后,观察组ABI以及VEGF、bFGF、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而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胫骨横向搬移术联合VSD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高于单用VSD,可能与其增加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水平、改善足部血供相关.  相似文献   
6.
7.
裂头蚴病由曼氏迭宫绦虫幼虫—裂头蚴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我国多见于广东、福建等地,江西有过数例报道,现将新发现的1例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27岁,左颈部包块4月余。患者家住江西永修县三溪桥镇,于今年2月去福建打工,2个月后发现左颈部蚕豆大包块1个,并在4个月内逐渐增大至核桃大小。包块呈不规则圆形,可上下小范围移走,无红肿热痛,无压痛,有瘙痒感,质中。患者有吃青蛙等多种水生动物史,但否认有用蛙肉或蛇肉敷贴伤口、疮疖史。常有腹痛,大便1次/2d,否认排虫史。常有荨麻疹发作。系统体查无异常,亦未发现其他皮下包块。用ELISA法…  相似文献   
8.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生是幽门螺杆菌(Hp)、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Hp致病机制中,其毒力基因VacA和CagA起着重要作用,而CagA阳性菌株是致病的高毒菌株.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观察骨科围手术期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03~2013-12骨科围手术期患者96例实施镇痛(术前超前镇痛、术中鸡尾酒疗法局部镇痛、术后镇痛)的临床资料、术后疼痛评分情况、进行功能锻炼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评估患者围手术期的生活质量。结果 96例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最高4分,最低0分,平均0.76分,术后最长住院天数9 d,最短1 d,平均4.3 d;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即可进行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锻炼,且围手术期少有疼痛感,睡眠等生活质量佳。结论 骨科围手术期镇痛,可使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进行功能锻炼时间早,术后恢复较快,缩短了术后住院天数,提高了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减轻了医护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髋关节疾病、重新建立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因为陶瓷材料具有生物惰性,使它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可以有效减少因关节界面磨损而引起的人工髋关节松动、下沉等并发症,使陶瓷人工假体成为了人工关节置换术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材料。然而关于陶瓷-陶瓷( ceramic-on-ceramic,COC)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会出现髋关节异响和假体碎裂的问题,引起了关节外科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文重点从COC材料在THA中的应用进展、优势及存在的弊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