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琦  张静  甄珍  孟琛 《天津护理》2021,29(3):280-282
目的: 探讨激励式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激励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能力、疾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满意、健康指数、一般感情指数以及情感得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和自护责任感评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遵医行为、并发症防治、高危因素、饮食注意事项、急救知识和技能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高血压、心力衰竭、呼吸困难、低血压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激励式护理可以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左心室心尖部巨大纤维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2020年9月和2022年5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确诊为左心室心尖部巨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影像学检查特点和治疗方案,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有活动后轻微胸闷不适, 心电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T波倒置, 分别误诊为"心肌炎""冠心病", 心脏磁共振、超声心动图均显示左心室心尖部团块,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冠状动脉狭窄病变。1例患者要求保守治疗, 随访半年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瘤体大小无变化;另1例患者行心脏肿块剥除术, 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心脏纤维瘤, 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左心室心尖部纤维瘤是罕见的心脏肿瘤, 容易漏诊、误诊, 是T波倒置的少见原因之一。心脏磁共振、CT和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脏纤维瘤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手段, 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目的 通过对一个社区居住的老年人群的前瞻性研究,探讨对认知功能随增的或退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方法 在北京市55岁以上的老年与老年前期 群抽取样本,分别于1992年和1997年测查简易智能量表(MMSF)。结果 基线调查时在正常范围者5年后24.4%MMSE评分明显下降。多分析证实,基线调查时评分在临界水平者易出现进一步下降;对认知功能痕退有预测作用的因子主要有年龄、受教育程度、地区等人口学因素,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性症状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以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391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疲劳量表(FSS)、阿尔茨海默病评价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Cog)和便秘量表(CSS)评价其抑郁、睡眠障碍、疲劳、认知障碍和便秘程度,简化36医疗结局研究量表(SF-36)评价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 391例患者中,抑郁、睡眠障碍、疲劳、记忆障碍和便秘者分别占37.34%(146/391)、54.73%(214/391)、40.15%(157/391)、34.78%(136/391)和46.55%(182/391).抑郁症状者与无抑郁症状者(t=18.469,P=0.000)、睡眠障碍者与无睡眠障碍者(t=7.411,P=0.000)、疲劳者与无疲劳者(t=3.992,P=0.000)比较,SF-36总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记忆障碍者与无记忆障碍者(t=1.234,P=0.221)、便秘者与无便秘者(t=2.032,P:0.051)比较,SF-36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CES-D评分、PSQI评分和FSS评分引入同归方程,R2值由0.277增至0.649,提示SF-36总评分可被预测的部分由27.70%增至64.90%;CES-D评分不仅对SF-36总评分有预测价值,而且对8个维度评分均有预测价值(P<0.05).结论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普遍存在非运动性症状,其中抑郁、睡眠障碍、疲劳是导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抑郁全面影响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是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奄恶化的最强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是脑对外界刺激所起反应的电表现,因其振幅低,与背景脑电波的活动和伪迹混杂,大多数 EP 在常规脑电记录上无法看到,需用电子计算机信号平均技术将其从背景活动中分离出来。重复刺激后,无关电活动被消除,与刺激有时间关系的 EP 则累加,而清楚地表现为1个或几个电活动(波)。每一个波都由特定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6.
北京城乡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调查北京城乡老年人群痴呆的患病率及不同类型痴呆的患病率,分析老年期痴呆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筛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逐户访问方式,抽样调查了城乡60岁及以上老人2788例,完成调查问卷及筛查量表(MMSE)测验。第2阶段临床诊断,由神经科专科医师对MMSE低于界值分数的老人和部分MMSE正常的老人进行病史收集,临床体格检查和神经心理测验。根据DSM-Ⅲ-R,NINCDS-ADRDA诊断标准作出痴呆的临床诊断。结果 2788例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患痴呆者208人,占7.5%,标化患病率为5.1%。痴呆分类AD占67.3%。VD占20.7%,混合型为10.1%,其他痴呆占1.9%,痴呆患病率在女性,农村地区及低文化水平的老年人群中增加,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高,结论 高龄,低教育水平,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是痴呆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脑梗塞患者智能障碍与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991~1992年间收集了由CT证实有2个以上脑梗塞病灶的患者240例,作系列神经心理学量表检查,其中42.92%有智能障碍。对比分析智能障碍发生与否与病史、脑梗塞灶的定位、体积、是否伴发皮层萎缩或皮层下变性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和因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提示梗塞灶病变在智能障碍的发生中并不居首要地位,因此建议以缺血性或血管性痴呆取代通常称为多梗塞性痴呆。  相似文献   
8.
从两年的纵向观察分析影响老年人心境的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告对北京市一个有代表性的老年人群的精神状况的纵向观察。结果发现,以心境量表作为指标,从群体观察两年来心境水平有下降趋势。相关因素的纵向分析证实了以往的横向分析结果,未发现心境水平的下降与增龄有明显相关,影响老年人精神状况的相对重要因素是健康自评,无聊感,老年人的家庭生活,闲暇活动,生活自理能力和文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健康自我评价的意义及决定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经济、家庭关系等方面,探讨决定老年人的健康自我评阶的相关因素。方法利用“北京市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课题1992年基线谓查资料,分析了北京市城乡60岁以上2543例老人的健康自我评价及相关因素。结果多元逐步分析结果表明:心境和躯体一般健康与健康自我评价相关性很强;年龄、经济等相关性较低。根据1994年的随访结果,分析了基线调查时的健康自我评价在预示“92~94“年间存活中的作用。原健康自我评价“差”和“很差”,与自我评价“优”、“良”.“般”相比,1994年的存活率明显较低。结论健康自我评价综合的反映了老年人躯体、心理健康,是一简易可行,有明确实用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北京市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基线人群基础上,对抽样筛查确诊的中老年人原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2000-07/09以社区为基础调查了北京市55岁以上2835名中老年人群,通过原发性震颤的筛查和诊断,最终共确诊原发性震颤患者135例,其中男83例,女52例;年龄55~101岁,平均(75.8&;#177;7.9)岁。55~64岁年龄段男7例,女2例;65~74岁年龄段男31例.女14例.≥75岁年龄段男45例,女36例。对调查发现的135例原发性震颤患者进行病史收集、体格检查、震颤评分和功能评价,进而分析原发性震颤的临床特点。结果:135例原发性震颤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震颤部位以上肢(100%)、头部震颤(20%)为主。②女性震颤总分高于男性,但差异无显著性(7.2&;#177;3.4,6.5&;#177;2.5,P=0.150);男性和女性肢体震颤总分差异也不明显(6.3&;#177;2.4,6.0&;#177;2.2,P=0.421)。女性头部震颤几率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6.9%,P〉0.05)。③头部震颤组肢体震颤总分与无头部震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6.6&;#177;4.1,6.0&;#177;1.6,P=0.506)。④阳性家族史报告仅占3%,有69.6%的患者曾意识到震颤的存在.大部分患者(90.4%)均于50岁以后起病。⑤按照有无病史将原发性震颤患者分为两组,发现有病史组头部受累几率明显高于无病史组(25.5%,73%,P=0.015).而震颤总分和肢体震颇总分差异均不明显(6.8&;#177;2.7,6.5&;#177;3.1:6.1&;#177;2.1,6.2&;#177;2.7,P〉0.05)。结论:①上肢与头部是原发性震颤患者的主要震颤部位,震颤程度与特点无明显性别差异。②是否合并头部震颤不影响肢体震颤程度。③大部分原发性震颤患者于50岁之后发病。④头部震颤与否是影响震颤病史汇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