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与血栓通注射液联台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控制感染、吸氧、祛痰止咳、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等治疗;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与血栓通注射液联合治疗,疗程均为10d。全部患者均于治疗前后作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D一二聚体测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与血栓通注射液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丹参粉针对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明确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丹参粉针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常规应用血小板抑制剂、均暂停使用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ACEI和调脂药物,丹参粉针组加用丹参粉针,用量为400mg,1次/d静点,连用2周。用药前后分别采用高分辨超声仪检测肱动脉血管内径、血流介导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比(%)、基础内膜-中层厚度、血流介导和硝酸甘油介导的内膜--中层厚度改变率(%)。结果治疗前丹参粉针组与对照组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比(7.14±3.64,7.16±4.22)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比(6.87±3.45,7.12±3.46)、基础内膜-中层厚度(0.46±0.12,0.45±0.13)、血流介导内膜-中层厚度的改变率(7.53±3.62,7.61±3.87)和硝酸甘油介导的内膜-中层厚度的改变率分别为(8.34±4.27,8.26±4.3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丹参粉针组与对照组血流介导血管舒张反应比(9.27±2.63,8.12±3.24)和硝酸甘油介导血管舒张反应比(8.56±4.17,7.86±3.55)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丹参粉针组与对照组基础内膜-中层厚度(0.42±0.06,0.44±0.03)、血流介导内膜-中层厚度的改变率(10.21±3.24,8.92±3.57)和硝酸甘油介导内膜-中层厚度的改变率(10.15±4,22,9.24±3.76)比较有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丹参粉针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魏述军  葛利军  吴源 《山东医药》2010,50(48):67-68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7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肝素,治疗组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48 h、30 d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比例。结果治疗组心脏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与肝素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AC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我院各科室皮肤消毒液的消毒效果,防止交叉感染,我科于一九九二年七、八两个月对全院各科室消毒液,包括手术室地手液的碘酊、碘伏、络合碘做了一次细菌学检测。并以煮沸及高压灭菌的消毒液容器做了对照培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建立创新型社会还是实践科学发展观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介绍了"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在卫生检验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运行机制和实践过程,阐述了如何通过建立"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进行人才培养,进而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并形成创造性思维,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大鼠肢芽细胞微团培养技术快速评价饮用水中有机物的致畸性,并比较氯化消毒过程对致畸作用的影响。方法XAD-4树脂富集、浓缩饮用水中有机物,连续5 d微团培养d13大鼠肢芽细胞,根据半数分化抑制浓度(ID50)和半数增殖抑制浓度(IP50)及IP50/ID50比值判定有机浓集物的致畸性。结果在较低剂量范围内,管网末梢水中有机物对大鼠肢芽细胞的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D50分别为363.1 ml/ml(-S9)和5.67 ml/ml( S9);IP50分别为1355.2 ml/ml(-S9)和1264.5 ml/ml( S9),IP50/ID50=3.7(-S9);IP50/ID50=223( S9),显示该组分特异性抑制肢芽细胞的分化,经代谢转化后其ID50降低达63倍;原水中有机浓集物的ID50分别为1.17 ml/ml(-S9)和0.387 ml/ml( S9);IP50分别为15.8 ml/ml(-S9)和41.1 ml/ml( S9);IP50/ID50=13.5(-S9);IP50/ID50=106.2( S9),代谢活化增加该组分的抑制分化作用。结论管网末梢水及原水中有机浓集物属特异性细胞分化抑制物,具有潜在的直接和间接致畸性,为潜在的强致畸原,显示多种致畸机制。氯化消毒过程可能增加饮用水中有机物的间接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7.
丹栀地枣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8例小结吴源生(江西省余干县瑞洪中心卫生院335118)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药治疗从1987年7月至1990年4月,应用丹栀地枣汤共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8例,疗效满意。特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建立创新型社会还是实践科学发展观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介绍了"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在卫生检验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运行机制和实践过程,阐述了如何通过建立"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进行人才培养,进而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并形成创造性思维,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尾加压素(U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急性加重期、治疗后稳定期和正常对照组血浆UⅡ,动脉血气分析(PaO2)、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及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与最大用力肺活量(FEV1/rye)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血浆UⅡ、Paq、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及FEV1/FVC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血浆UⅡ含量和PaO2呈负相关(P〈0.01)。结论尾加压素Ⅱ可能对COPD的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可做为临床观察病情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E)和开放食管癌切除术(OE)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动态变 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73例食管癌患者并随机分为MIE组(38例)和OE组(35例),同时 以10例食管良性疾病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CanPatrolTMCTCs检测技术检测两组食管癌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液 中CTCs数量的分布情况。结果(1)在73例食管癌患者中,术前CTCs检测44例(60.3%)为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2)73例食 管癌患者术中外周血CTCs水平高于术前,术后CTCs水平高于术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MIE组和OE组患者 术前及术中外周血CTC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IE组术后外周血CTCs水平显著低于OE组,且从术前至术 后CTCs增幅水平在MIE组显著低于O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MIE组术后(2周)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8.9%(11/ 38),明显低于OE组的54.3%(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而且在MIE组和OE组均有并发症的患者中CTCs水平明 显高于无并发症的患者(P=0.001;P=0.005)。结论MIE有助于降低术后早期外周血中因手术播散的CTCs数量,并且动态监测 CTCs水平可用于评估患者的预后。CTCs可以成为监测食管癌患者预后一个较好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