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血浆催乳素水平变化及其与多巴胺D3受体(DRD3)基因Ser9Gly(rs6280)多态性的关联。方法选择完成8周阿立哌唑或利培酮治疗的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各60例,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评测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symptom scale,PANSS)。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催乳素水平,DNA测序技术检测DRD3基因Ser9Gly多态性,分析DRD3基因Ser9Gly多态性与两药疗效及血浆催乳素变化的关联。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PANSS减分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79±23.48)vs.(63.30±22.66),P>0.05],但利培酮组血浆催乳素的变化值高于阿立哌唑组[(26.92±9.48)vs.(-25.25±8.07),P<0.05]。利培酮组中C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血浆催乳素的增加明显高于未携带者[(52.48±27.01)ng/mL vs(36.07±17.46),P<0.05];而阿立哌唑组中未见此差异[(-23.27±8.36)vs.TT(-26.05±8.11),P>0.05]。两组8周后PANSS减分率(%)与DRD3基因Ser9Gly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阿立哌唑组[CC+CT(57.83±19.94)vs.TT(56.84±18.46),P>0.05];利培酮组[CC+CT(53.94±21.08)vs.TT(60.38±19.37),P>0.05]。结论阿立哌唑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利培酮相当,但引起血浆催乳素水平变化的幅度较小;利培酮引起血浆催乳素水平增加可能与DRD3基因Ser9Gly多态性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肥胖相关基因与利培酮治疗所致体质量增加的关联.方法:收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的236名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利培酮单一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量患者体质量与身高,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本研究采用DNA测序检测方法对肥胖相关基因上的rs9939609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stepwise线性多元回归的方法探索肥胖相关基因rs9939609多态性与利培酮治疗4周所致体质量增加的关联.结果: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肥胖相关基因rs9939609多态性与基线BMI值无显著关联[AA/AT vs.TT=(23.0±3.6) vs.(22.7±3.5),P=0.245];4周末时,AA/AT基因型携带者与TT基因型携带者BMI值也无显著性差异[AA/AT vs.TT=(23.4±3.6)vs.(22.7±3.5),P=0.090];4周BMI变化值与rs9939609显著关联[AA/AT vs.TT=(0.6±1.1)vs.(0.2±1.3),P =0.040].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在中国汉族样本人群中,肥胖相关基因rs9939609多态性可能与利培酮所致体质量增加有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阿立哌唑与喹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69例符合DSM-Ⅳ(第4版)精神分裂症患者,阿立哌唑组79例,剂量10~30mg·d-1;喹硫平组90例,剂量400~ 750 mg·d-1,疗程均8周.治疗前,治疗第4,8周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主要疗效.用实验室检查、生命体征、心电图等评价安全性.结果 2组治疗4,8周PANSS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均<0.01),治疗8周末,PANSS总分减分差值及疗效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3%(20/79)和17.7% (16/90).阿立哌唑组对心率的影响较喹硫平组小;阿立哌唑组甘油三酯水平和心电图QRS间期较治疗前变化明显(P<0.05).喹硫平组心率、体重、体重指数、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较治疗前变化明显(P<0.01).结论 阿立哌唑与喹硫平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两者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家系的染色体核型特征,并筛查染色体畸变,探讨患者染色体畸变区域是否存在拷贝数变异和神经发育相关基因,为寻找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遗传病因提供线索。方法采用G带显色技术并依据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Human Cytogenetic Nomenclature,ISCN)对632个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家系(包括632例患者及其健康生物学父母1264名)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根据各染色体带型特征筛查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情况。经与细胞遗传学芯片标准化联盟(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Cytogenomic Arrays,ISCA)数据库和人类亚微观结构基因组变异和疾病表型数据库(Database of genomic variation and Phenotype in Humans using Ensembl Resource,DECIPHER)比对,探讨检出的染色体畸变区域是否可能存在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和神经发育相关的致病性拷贝数变异和基因。结果共检出携带染色体畸变的患者22例,占患者3.48%(22/632)。其中5例为新生畸变,在患者中检出率为0.79%(5/632),包括1例重复,1例平衡易位,2例Turner综合征核型,1例21q22区域额外未知来源片段;另外17例染色体畸变为父母遗传,占患者2.69%(17/632)。经数据库比对,检出的染色体1q25和3p24畸变区域可能存在致病性较高的拷贝数变异,并累及TNR、ASTN1、NMNAT2等神经发育相关基因。结论部分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存在新生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区域可能存在累及神经发育相关致病基因的拷贝数变异。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为寻找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遗传病因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丛蛋白(PLXNA2)基因与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方法:采用DNA测序检测方法,依据ICD-10诊断标准,在735例汉族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和1316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者中,探索PLXNA2基因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结果:PLXNA2基因的4个SNPs位点与精神分裂症关联(均P<0.05);由rs3811383-rs841865-rs2785622组成的单体型ATT及由rs841865-rs752016组成的单体型AC与精神分裂症关联(均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PLXNA2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与精神分裂症关联。  相似文献   
6.
运用多重连接探针检测DMD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杜氏肌营养不良是是由于抗肌萎缩蛋白的缺失、重复及点突变所致的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病。目前运用多重PCR检测此基因热点区可以检测大部分病人的缺失突变,然而多重PCR不能检测非热点区及重复突变,且不能定量分析拷贝数。运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检测DMD可为临床诊断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本实验采用的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能快速、准确、半定量地分析患者及携带者缺失与重复突变的拷贝数,且检测范围涉及整个基因。结果15例DMD患者9例是由于缺失突变所致,6例未检测到缺失突变及重复突变。其中7例缺失突变病人经“一步到位法”多重PCR验证,2例缺失突变病人经多重PCR未检测到的缺失突变。结论MLPA是一种快速、准确、简便检测缺失及重复突变的方法。利用MLPA能检测所有DMD患者及携带者的缺失和重复突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神经调节素1(NRG1)、G72、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子4(RGS4)基因变异的独立或联合作用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方法采用酶切或测序方法,对31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47例正常对照者NRG1、G72、RGS4基因的1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和遗传关联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风险或保护基因型分层后卡方检验评估三基因的交互作用。结果单位点关联分析发现,NRG1的5个SNPs、G72的1个SNP、RGS4的2个SNPs与精神分裂症关联(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了三个基因交互作用模型,各自变量的OR分别为:nrg1=3.58,rgs4=1.24,g72_rs947267=1.45,nrg1*rgs4=3.03,nrg1*g72_rs947267=1.06。应用基因型分层后卡方检验表明,三基因存在协同风险效应(OR=2.35~4.05;P<0.05)。结论NRG1、G72及RGS4基因的单独或交互作用与精神分裂症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 1,MDR1)多态性与帕利哌酮和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的关联.方法 对入组的13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给予帕利哌酮或注射用利培酮微球治疗12周;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作为主要疗效评价工具,以治疗结束时临床总体印象-严重程度量表(CGI-S)及人际和社交能力量表(PSP)作为次要疗效评价工具;每2周进行PANSS评定;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DNA测序的方法检测受试者多药耐药基因5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应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法分析各基因型与临床疗效的关联性.结果 MDR1基因多态性与主要疗效指标PANSS减分率及有效率的关联分析中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参数检验分析显示:位点rs1045642 CC基因型携带者在阴性症状条目抽象思维障碍(Z=-2.62,P=0.009)及阳性症状条目夸大(Z=-2.84,P=0.005)有较好疗效;rs2032582位点GG基因型携带者在一般病理学症状条目紧张改善较差(Z=-2.50,P=0.012);rs1202169位点A等位基因携带者在一般病理学条目主动社会回避改善较好(Z=-2.09,P=0.036);rs13233308位点CC基因型携带者在一般病理学条目罪恶观念(Z=-2.09,P=0.036)和交流缺乏自发性和主动性疗效(Z=-2.73,P=0.006)改善不佳,该位点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在紧张条目的 疗效改善较好(Z=-2.54,P=0.011).次要疗效指标分析显示,rs1045642位点C等位基因与PSP评分高度相关(Z=-2.18,P=0.029).结论 多药耐药基因多态性可能并不影响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帕利哌酮和注射用利培酮微球的临床疗效,但与妄想、社交回避的改善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参与褪黑素合成的乙酰血清素甲基转移酶(acetylserotonin methyltransferase,ASMT)基因启动子和第1外显子区遗传多态性位点与儿童孤独症是否关联。方法对390例儿童孤独症患者和420例正常对照者的ASMT基因启动子和第1外显子区域进行测序。比较该区域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和单体型频率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5个SNPs(rs4446909、rs5989681、rs56690322、rs6644635、rs17149149)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SNPs位点rs4446909、rs5989681和rs6644635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D’值为0.85-0.98)。但此3个SNPs构成的单体型频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ASMT基因启动子和第1外显子区域的遗传多态性位点与儿童孤独症关联,提示这些位点可能未参与中国汉族人群孤独症的致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多药耐药基因多态性与利培酮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92例符合DSM-IV精神分裂症诊断的患者,给予利培酮每天2~6 mg,治疗8周。在治疗基线、第4,8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临床疗效。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限制酶切法,检测患者rs1045642和rs2235048的基因多态性。不良反应观察指标为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PS)发生率、各实验室检查值的变化。结果 PANSS减分率在rs1045642和rs2235048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和EPS的发生率在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药耐药基因rs1045642和rs2235048的基因多态性与利培酮的疗效和安全性可能无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