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的多药耐药基因蛋白MRP、LRP、TS、Topo-Ⅱα、HER2、P—gP、GST-Ⅱ表达的特点。为其临床化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自南方医院2005~2006年所收治的脑胶质瘤病人共52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星形细胞瘤,根据病理级别分为低级别(Ⅰ~Ⅱ)组和高级别(Ⅲ~Ⅳ)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星形细胞瘤中多药耐药基因蛋白MRP、LRP、TS、Topo—Ⅱα、HER2、P—gP、GST-n的表达情况。结果:21例Ⅰ~Ⅱ级星形细胞瘤中MRP、LRP、TS、TO—PO—Ⅱ、Her2、P-gP、GTS-Ⅱ的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8.6%、23.8%、14.3%、23.8%、4.8%、23.8%和28.6%。31例Ⅲ-Ⅳ级星形细胞中MRP、LRP、TS、TOPO—Ⅱ、Her2、P—gP、GTS-n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5.5%、25.8%、45.2%、71%、3.2%、41.9%和25.8%。其中TS、TOPO—11、GTS一Ⅱ阳性表达率并随着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的增加而增高(P〈0.05),即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呈高表达。星形细胞瘤中佟与TOPO-Ⅱ、P—gP与GTS-Ⅱ表达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1),TS与GTS-n表达之间呈显著相关性(P〈0.05);MRP和LRP与TS、TOPO-Ⅱ、P—gP、GTS-Ⅱ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临床上对所有脑胶质瘤的标本都要做多药耐药相关基因的检测,进行肿瘤耐药性相关分析,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以提高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测复发恶性脑胶质瘤病人颅内局部注射131I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注射液(131I-chTNT/McAb)后体内的放射生物学分布。方法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观察131I-chTNT/McAb在体内分布过程及在靶器官的放射剂量。对14例复发性脑胶质瘤病人,手术切除大部分肿瘤体,并于瘤床内植入Ommaya囊及导管,使用复方碘液封闭甲状腺;通过Ommaya囊将131I-chTNT/McAb注射入肿瘤腔内,分别于术后9d和14d各注射1次,每次局部注射131I-chTNT/McAb的剂量为30mCi;分别于24h后行全身SPECT检测2次。结果①第一注射和第二次注射后,131I-chTNT/McAb在体内分布和排泄路径是基本一致的;②131I-chTNT/McAb在肿瘤区的分布明显高于其它重要器官(P0.01);③甲状腺、心脏、脾脏、唾液腺、胃肠道及膀胱药物浓集较少,只是生理性摄取或排泄路径显影。结论通过Ommaya囊颅内局部注射131I-chTNT/McAb治疗恶性脑胶质瘤,可以明显提高瘤腔放射药物聚集,减少其它靶器官的分布,是一种安全的、可靠的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影像学准确地判断胶质瘤手术切除的程度,鉴别术后反应性增强、肿瘤残存、早期复发等情况,对评价手术效果、估计预后、正确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而检查方法、检查时机的选择以及检查结果的判定等均直接影响判断的准确性.本文对胶质瘤术后早期复查MRI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探讨胶质瘤术后早期MRI检查的临床价值和进展.  相似文献   
4.
施行绝育性输精管结扎术,研究使用金属夹代替丝线结扎的工作,于1966年Samuel(1)介绍了他的研究,他仿脑血管银夹创制的一种新式U形钽夹,夹内刻有齿槽,在临床应用1007例,效果很好。1971年Jhaver(2)以如上的钽夹做了13只狗的动物实验,证实单夹不可靠,双夹有效,去除钽夹后,有精子可复的可能。为了减少金属夹在阴囊内异物感及其在输精管结扎术中的应用,我们试制成金属夹压环,自1977年9月开始进行动物实验,以期提高手术成功率,改进输精管结扎术的方法。现将这一研究的有关情况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的临床与病理形态特征。 方法 收集本院收治的22例MPNST临床资料,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形态特点,免疫组化分析其表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 22例MPNST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15~82岁,中位年龄43岁。头颈部3例,躯干及四肢近端13例,四肢远端5例,全身多发1例。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部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块,症状与体征与肿块的部位及进展速度有关。19例患者行肿瘤切除手术,术后其中6例患者被嘱须行后续放疗,13例患者行化疗(以多柔比星和异环磷酰胺为主)。免疫组化检测,Vimentin(15/15)、CD99(8/8)、IMP3(10/11)、S-100蛋白(16/19)阳性,Ki-67增殖指数5%~80%。1年病死率45%,中位生存时间25个月。局部复发率55%(12例),远处转移率32%(7例)。末次随访3例无瘤生存。 结论 MPNST的临床及病理有其特点,但某些医生对其认识不足。本文总结辨析要点,以期提高该病确诊率,指导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改良远外侧入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外病变的手术情况和并发症,以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经改良远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外病变18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该入路术中所见,视野显露清晰、全面,既可充分显露颅颈交界区、高颈段脊髓腹侧病变,也可充分显露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所有肿瘤在显微镜下一次手术全切除。该入路对骨质的破坏较小;该组患者均保留了相应节段椎体的后正中张力带;关闭椎管过程中,将切开的肌肉对应缝合到相应的附着点,并消灭死腔,基本达到原态复位。该入路对脊柱的静态及动态稳定性影响较小,所有患者未行脊柱内固定手术。术后2例出现术区皮下积液,经腰大池穿刺外引流后皮下积液消失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病例,无颅内感染病例。末次随访时(随访期限2~34月),18例患者均恢复良好(Karnofsky评分80分以上),无不良预后,未发现有颈椎失稳的情况发生。 结论 改良的远外侧入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外病变,具有良好的术区视野暴露,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随访发现该入路对颈椎稳定性破坏不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