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术者介绍高华,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副所长,山东省眼科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角膜病学组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眼学科分会秘书长、常务委员,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美国眼科学会国际会员。临床主要从事角膜和眼表疾病的诊治,每年完成各类角膜手术1000余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胃癌患者胃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76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与CD8+T淋巴细胞进行定量及量化关系分析.结果 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阳性率在胃癌、癌旁组织、正常时照组分别为(11.2±0.9)%、(6.4±1.1)%、(4.1±0.8)%.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2.05,P<0.05).在肿瘤组织,随着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增加,CD8+T淋巴细胞出现了快速减少趋势.而在癌旁组织中却没有此现象出现.结论 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通过对CD8+T淋巴细胞的抑制参与胃癌细胞抗肿瘤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中Wnt/β-连环素信号传导通路与糖原合成激酶(GSK)-3 β、STAT3、Smad3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用RNAi技术将针对β-连环素的siRNA转染入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中沉默β-连环素基因,于72h和96h提取蛋白质,用Western blot法检测β-连环素、GSK-3 β、p-GSK 3 β、STAT3、Smad3和TERT蛋白质的表达.用Student's 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针对β-连环素的siRNA转染HepG2细胞72 h和96 h均可抑制β-连环素蛋白质的表达,且96 h比72 h的表达略有增加(t=4.43,P<0.05),而GSK-3 β及p-GSK-3 β的蛋白质表达于转染后72 h和96 h依次增加(tGSK 3β=4.98,tp-GSK-3β=29.83,P值均<0.05);STAT3的蛋白质表达于转染前后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9,P>0.05);smad3的蛋白质表达于转染后72 h增加(t=10.67,P<0.05),96 h减少至原有水平(与转染前比较,t=0.90,P>0.05);TERT的蛋白质表达于转染后72 h减少(t=4.18,P<0.05),96 h增加至原有水平(t=1.26,P>0.05).结论 肝细胞癌中Wnt/β-连环素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节GSK-3 β、p-GSK-3 β、Smad3、TERT蛋白质的表达来参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而与STAT3蛋白质的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如何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始终是医学界一大难题,胚胎神经干细胞有利于神经元的存活,并能促进轴突再生。 目的:观察胚胎鼠神经干细胞局部注射移植治疗高位脊髓损伤大鼠的可行性,以神经电生理及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评价其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06/2008-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细胞移植组,20只/组。另取孕14 d的SD大鼠5只用于制备胚胎神经干细胞。 方法:生理盐水组、细胞移植组大鼠均建立高位脊髓损伤模型,取双侧第8~10对肋间神经各2 cm,交叉植入脊髓缺损处(近端白质与远端灰质、远端白质与近端灰质),细胞移植组局部注射鼠胚胎神经干细胞2×106个,生理盐水组局部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检测,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通过BDA顺行神经示踪,观察运动传导束恢复情况;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结果:细胞移植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 < 0.01);细胞移植组大鼠在损伤区有较多BDA标记阳性神经纤维通过,而生理盐水组未见BDA标记阳性神经纤维;细胞移植组大鼠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生理盐水组明显提高(P < 0.01)。 结论:胎鼠神经干细胞局部注射可以较好地恢复高位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电生理及后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是起源于鼻腔、鼻窦黏膜少见的上皮源性良性肿瘤,占全部鼻腔、鼻窦实性肿瘤的0.5%~5.0%,其临床特征为浸润破坏周围组织、潜在的高复发率、易于癌变和转移倾向。其病因至今仍不明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展,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头颈肿瘤中的作用得到公认,特别是HPV与NIP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现将HPV在NIP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324例大泡性角膜病变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大泡性角膜病变的致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l2月间我院收治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24例(343只眼),男190例(202只眼),女134例(141只眼),对其致病原因和构成比进行分析。结果在大泡性角膜病变病因中:先天性因素37只眼(10.78%);后天性因素中机械性损伤226只眼(65.89%),其中手术源性损伤185只眼;角膜移植术后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46只眼(13.41%);青光眼29只眼(8.45%);病毒性角膜炎5只眼(1.46%)。发病前有多次手术史者(包括2次及2次以上者)70只眼(20.41%)。结论后天机械性损伤是大泡性角膜病变最常见的原因,主要为手术源性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普兰店区行政监测点的取样检测,了解该地区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趋势,为进一步制订防治措施提依据。方法按照东、西、南、北、中5个地理方位随机选取检测点,选择3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收集被检测居民的新鲜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检测土源性线虫卵,12岁以下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和Kato-Katz法检测钩虫,并计算感染率。结果共检测行政监测点居民1000例,共有3例感染未受精蛔虫卵,总的感染率为0.3%。未检出蛲虫、钩虫及鞭虫感染者。结论普兰店区居民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低,说明普兰店区在防治土源性线虫感染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要巩固已有的成果,还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探讨军事院校卫生防疫部门在饮食社会化保障大食堂(以下简称大食堂)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提高社会化保障饮食卫生监控提供经验做法.方法 对本单位10年来的饮食卫生监控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总结出4点主要做法与体会:(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2)注重建设,制度规范;(3)落实细节,抓住重点;(4)搞好协调,取得支持.结论 10年来形成的“生进熟出一条龙”的全日制、全流程饮食卫生监控体系,确保了院校饮食卫生安全,杜绝了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对其他军事院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Pentacam观察并计算角膜顶点和最薄点之间的矢量距离(vector distance from corneal apex to thinnest point,DAT)与角膜厚度非均匀性分布的关系,并探讨其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散光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LASIK矫正近视合并散光且术后3个月随访资料完整的106眼,分为中低度散光组(-0.25 ~-2.00 D)和高度散光组(-2.25 ~-4.00 D).根据Pentacam的检测结果计算DAT,并以角膜最薄点为圆心,计算直径为3.0mm(D3.0 mm)和6.5 mm(D6.5 mm)的同心圆与角膜厚度变化最大和最小子午线交点处厚度的差值.利用标准矢量分析法评估LASIK术后3个月时散光的矫正效果.结果 106眼LASIK患者的DAT为(0.67±0.26) mm,D6.5mm为(57.65±19.63)μm,D3.0mm为(16.37±4.59) μm,中低度散光组的D6.5 mm为(48.43±16.57) μm,小于高度散光组的(60.79±18.36)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6眼的DAT分别与D6.5 mm、D3.0 mm呈正相关(r=0.48、0.51,均为P<0.01),D6.5 mm和D3.0 mm呈正相关(r=0.46,P<0.01).术后3个月中低度散光组的|矢量误差|(矢量误差的绝对值)小于高度散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散光组的|矢量误差|与D6.5 mm呈正相关(r=0.52,P<0.05).结论 角膜顶点和最薄点之间的矢量距离可能与角膜厚度的非均匀性分布有关,角膜厚度的非均匀性分布会影响LASIK对高度散光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地形图形态学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和筛查圆锥角膜及分析圆锥角膜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临床完成期圆锥角膜患者62例(66眼)、初期圆锥角膜患者57例(57眼)及正常对照者35例(70眼)行三维眼前节分析仪(ALLEGRO Oculyzer)检查。角膜后表面高度图形态分为岛型、不完全岛型、桥型递增型、桥型递减型、不完全桥型及不规则型6种。分析各组角膜后表面高度图形态学特点及角膜最薄点与顶点及瞳孔中心之间位置关系,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角膜后表面高度图形态以不完全桥型(61%)和桥型递减型(26%)为主,初期圆锥角膜组以桥型递增型(40%)和不完全岛型(25%)为主,完成期圆锥角膜组以不完全岛型(33%)和岛型(56%)为主。正常对照组、初期圆锥角膜组、完成期圆锥角膜组角膜最薄点位于顶点颞下方比例分别为81%、86%、76%,最薄点与顶点距离分别为(0.59±0.20)mm、(0.77±0.27)mm、(0.66±0.32)mm,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03,P<0.01);最薄点偏离顶点颞下方角度分别为:(41.96±17.30)°、(49.14±18.83)°、(49.40±16.7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12,P<0.05)。结论 可疑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后表面由不完全桥型向桥型递增型发展,角膜最薄点偏离顶点距离增加要警惕圆锥角膜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