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先天性头皮皮样囊肿导致颅骨缺损的临床表现特点和治疗原则。方法通过5例先天性头皮皮样囊肿伴颅骨缺损患者的回顾性分析,通过CT辅助检查颅骨缺损位置和大小,采用手术切除加一期修补治疗方法。结果共诊治5例先天性头皮皮样囊肿伴颅骨缺损患者,其中4例因为缺损较大,除行手术切除病变外,行一期颅骨修补,手术效果满意,随访无复发。结论先天性头皮皮样囊肿的治疗以手术为首选,手术过程中应尽量完整剥离包膜,使肿瘤内容物不污染周围组织,以免术后感染。嵌入颅骨内的肿瘤囊壁不宜剥离时,应与颅骨一并切除,以防肿瘤复发,并一期用钛网修复。  相似文献   
2.
一期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和各种方法之间的利与弊。方法 经一期手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25例,其中,男8例,女17例,最大年龄73岁,最小29岁,平均54.2岁。25例中查出动脉瘤56个,其中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7个,大脑中动脉瘤23个,前交通动脉瘤4个,颈内-脉络膜前动脉瘤6个,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个,颈内-眼动脉段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远端动脉瘤2个。根据形态特点囊性动脉瘤51个,梭形动脉瘤5个。25例均行翼点入路,单侧开颅6例,双侧开颅19例;夹闭动脉瘤51个,包裹5个。结果 25例手术全部成功,存活率100%,经半年的随访,仍有2例偏瘫,1例植物生存。3例动眼神经瘫尚在恢复中,6例脑积水中,有4例手术后脑室缩小,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如果患者全身状态允许及动脉瘤的位置和性状合适,一期手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和可行的,效果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呤醇在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永久闭塞组、缺血后再灌注组的脑含水量与给予制嘌呤醇组作对照,观察脑含水量的变化。结果 MnSOD的染色在缺血灶的血管周围比永久闭塞组增强。再灌注时缺血灶为弥漫性染色,但染色性降低。CuZnSOD 的染色性未比缺血时增强。结论 缺血再灌注的组织损伤可能与自由基有关。别嘌呤醇可通过对SOD的抑制有效病故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4.
AIM:To evaluate the diagnosis value of MRI for 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 (NVC) in trigeminal neuralgia(TN) and facial spasm(FS).METHODS:15 patients with TN and 2 patient with F5 underwent SE T1W1 and T2W1 first,then 3D-TOF-SPGR sequences,RESULTS:NVC was found in all the patients,MRI finding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surgical operative findings completely,CONCLUSION:It is considered to be of important to use MRI to find out the causes of TN and FS,especially to utilize the 3D-TOF-SPGR sequences,which may possess high sensitivity in determining NVC.  相似文献   
5.
背景:脑缺血再灌注产生的自由基主要是黄嘌呤氧化酶,导致梗死灶容积细胞肿胀。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引起脑自由基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探讨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呤醇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细胞含水量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辽宁省肢体伤残矫形医院。材料:实验于2003-05/2004-04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实验室完成。选择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缺血+别嘌呤醇组:脑缺血6h,灌胃给予100mg/kg别嘌呤醇;缺血+悬浊剂组:脑缺血6h,灌胃给予相同剂量的悬浊剂(恶喹酸溶液);缺血再灌注+别嘌呤醇组:脑缺血6h,再灌注2h,灌胃给予100mg/kg别嘌呤醇;缺血再灌注+悬浊剂组:脑缺血6h,再灌注2h,灌胃给予相同剂量的悬浊剂。其中别嘌呤醇组于脑缺血前48h,24h和1h共3次分别以100mg/kg剂量灌胃给予别嘌呤醇。悬浊剂组同样方法给予悬浊剂。方法:缺血+别嘌呤醇组、缺血+悬浊剂组的大鼠于闭塞后6h,缺血再灌注+别嘌呤醇组、缺血再灌注+悬浊剂组于灌注后2h测量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过氧化物歧化酶分布采用过氧化物歧化酶免疫染色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脑组织过氧化物歧化酶分布。②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结果:4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组织过氧化物歧化酶分布:缺血+悬浊剂组、缺血再灌注+悬浊剂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染色,缺血灶内可见全部明显的染色增强。缺血+悬浊剂组的锰过氧化物歧化酶染色、缺血灶内可见血管周围轮状染色增强。同时可见染色增强的血管壁和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悬浊剂组缺血灶内染色呈现弥漫性、稍低下。缺血+别嘌呤醇组和缺血再灌注+别嘌呤醇组铜锌过氧化物歧化酶都没有变化、在缺血+别嘌呤醇组可见血管周围染色增强,缺血再灌注+别嘌呤醇组未见弥漫性改变。缺血+悬浊剂组、缺血再灌注+悬浊剂组小动脉内皮细胞核肿大、中层肌细胞膨大、血管膜扩大,脑组织血管周围显著里海绵状。缺血+别嘌呤醇组、缺血再灌注+别嘌呤醇组这些变化减轻。②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缺血+别嘌呤醇组,缺血再灌注+别嘌呤醇组低于缺血+悬浊剂组和缺血再灌注+悬浊剂组[(78.56&;#177;0.30)%,(79.08&;#177;0.33)%;(78.85&;#177;0.49)%,(79.86&;#177;0.49)%,(P〈0.05)]。结论:别嘌呤醇可通过对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抑制有效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IgMG型的IN-1的基因进行改良,以得到IN-1重组单链抗体(scFv)cDNA基因片段为促使受损的中枢神经再生和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开辟一个崭新途径。方法 宿主菌为大肠杆菌DH5a,克隆质粒为pUC18。参照genebank中发表的IN-1抗体的轻链重链序列,重新设计适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目的基因片段,将该基因双链分成35个小片段合成,经退火、复性连接成目的片段后,克隆到经过BamHI和HindⅢ双本科切的克隆载体pUC18中,并转化大肠杆菌DH5a,抽提重组子pUC18/744进行克隆PCR、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结果 测序结果证明获得的基因序列与实验设计仅差一个碱基。结论 正确设计并合成了IN-1重组单链抗体(IN-1-scFv)的cDNA,为深入研究其生物活性奠定了基础,也为应用抗体工程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开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重新设计并人工合成抗NI-35重组单链抗体(anti-NI-35-scFv)的cDNA克隆,构建其表达载体,在原核系统中实现初步表达。方法:根据抗NI-35抗体的轻链重链序列,重新设计适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基因片段,经退火、复性连接成目的片段后,克隆到克隆栽体pUC—18中,经全自动序列分析仪测序证实,再亚克隆至表达栽体pET-28a( ),转化大肠杆菌BL21,诱导表达。结果:合成的基因序列与设计的仅差一个碱基,目的基因连接方向及阅读框架正确;SDS-PAGE检测显示,表达出相对分子量31kDa的融合蛋白,并得到了良好的生物活性。结论:抗NI-35重组单链抗体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为深入研究其应用于神经系统的损伤和修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胶质瘤是一种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发生率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0%,即便采取手术切除、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仍预后不良[1].近年来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发现胶质瘤细胞存在多种凋亡基因异常,提示胶质瘤细胞存在凋亡通路功能异常,研究有关凋亡的变化可能为探讨胶质瘤的发生提供线索[2-4].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颈总动脉不同形式的狭窄对其血液动力学和病变远端的颈内动脉阻力指数(RI)的影响,为判定脑组织的血流状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颈总动脉同心团型狭窄I组56条和偏心型狭窄Ⅱ组60条,彩色多普勒超声制定颈总动脉狭窄处收缩期最大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远端的颈内动脉的阻力指数(RI)。结果:颈总动脉狭窄程度80%~90%范围时,Ⅱ组的PSV较I组增高;颈总动脉狭窄程度>80%时,Ⅱ组的EDV较I组明显减低,Ⅱ组颈内动脉颅外段的RI值比I组增大。结论:颈总动脉偏心型狭窄对其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大,对保证脑组织正常血流量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成人交通性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成人进展期交通性脑积水临床比较常见,其治疗以分流术为主,尽管分流术式多种多样,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多选择脑室一腹腔分流术(V-P分流)。据报道V-P分流的再手术率高达28%-58%[’。因此,有必要对引起分流失败的因素加以探讨,以提高分流成功率。临床资料和方法引例研究对象是我院1984-1996年间收治的住院病例,全部病例经历了首次V-P分流和至少一次分流再手术。其中男26例,女25例,年龄排列18-80岁,平均年龄56.3岁。32例为高颅压交通性脑积水,19例正常颅压进展期交通性脑积水。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