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氨酸加压素受体(AVPR1A、AVPR1B)和催产素受体(OXTR)基因多态性在青少年男性暴力攻击行为发生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基因与基因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SNa Pshot基因分型技术对138名暴力攻击行为男性少教人员(暴力组)、98名非暴力男性少教人员(非暴力组)以及153名正常成年男性(正常组)的AVPR1A(rs1042615)、AVPR1B(rs28632197)、OXTR(rs13316193、rs2254298、rs53576、rs2268498、rs237885)进行基因分型检测,分析3组间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采用多因子降维法(MDR)构建影响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的基因-基因间交互作用模型。结果:暴力组AVPR1B基因rs28632197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非暴力组和正常组(P均0.017),OR值分别为2.24及2.63,95%CI分别为(1.45~3.47)和(1.78~3.88);暴力组与非暴力组及正常组在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力组含A等位基因的基因型(AA/AG)明显高于非暴力组和正常组(P0.017);其余位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VPR1B(rs28632197)与OXTR(rs53576)在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中存在基因间交互作用。结论:AVPR1B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暴力攻击行为相关;AVPR1B与OXTR基因的交互作用可能增加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男性青少年暴力罪犯的愤怒情绪特点,并探讨其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青少年状态一特质愤怒表达问卷(STAEI-CA)、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3组男性青少年:62名暴力犯罪者、55名非暴力犯罪者和100名普通高中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暴力犯罪组在特质愤怒、状态愤怒、愤怒外投分量表上得分更高,愤怒控制分较低.两组犯罪青少年在父母养育方式上表现出低情感温暖和高拒绝否认的特点.暴力犯罪组愤怒情绪特点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结论:青少年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者的愤怒情绪水平较高.并且在愤怒情绪的表达与控制方面存在缺陷.而这些特点可能与不良的家庭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冲动-预谋性攻击行为量表(IPAS)在中国青少年人群中使用的信效度.方法 在职校、工读学校及未成年人劳动教养所访谈300名青少年,对近6个月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发放IPAS量表,同时进行Barratt冲动量表(BIS-11)的测定和一般情况调查.随机抽取30名在第3周进行重测.结果 项目分析删除4,5,8,13,23,27六项,对剩余24项条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检验值为0.646,球形Bartlett检验x=691.93 ( P <0.001),析出预谋性攻击和冲动性攻击2个因子,并将因素负荷小于0.4的7个条目删去,组成17个条目的 量表.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χ2/df、GFI、AGFI、RMSEA分别为:1.42,0.874,0.837和0.058.总量表和2个因子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77,0.698和0.729,重测信度为0.74( P <0.05).总量表及2个因子均与BIS-11总分相关.结论 IPAS是一个比较好的对暴力行为进行分类的工具,中文版需要进一步修订,以适合在中国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脑执行功能缺陷在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根据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外显攻击量表筛查及面谈,将少教所男性服教人员分为暴力违法组(n=47)和非暴力违法组(n=46),另以50名职校男生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测验(CWT)和河内塔测验(TOH)。结果暴力违法组的智商与非暴力违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暴力违法组和非暴力违法组在WCST中的持续性错误数和持续性错误百分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两个违法组比较,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WT的Stroop干扰效应(SIE)中,暴力违法组和非暴力违法组的SIE正确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两个违法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OH中,暴力违法组和非暴力违法组的总耗时数显著长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两个违法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违法行为的男性青少年在认知功能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而暴力行为与这种缺陷之间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男性青少年暴力违法人员的人格特点.方法:方便选取上海未成年人管理教养所的男性青少年违法者,按犯罪类型分为暴力组(n=123)和非暴力组(n=96),同时,方便选取某普通中学的高一、二年级男生181人为普通组.用修改版外显行为攻击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MOAS)来评估暴力攻击行为严重程度,用瑞典大学人格量表(Swedish University Scales of Personality,SSP)来评估人格特质.比较暴力组与其余两组,以及暴力组内部不同亚组间的人格特质差异.结果:暴力组在SSP的冲动性、兴奋性、语言攻击、身体攻击上得分均高于非暴力组[如,冲动性(55.3±9.8)vs.(52.0±9.6),(52.7±10.7);均P<0.05].暴力组中儿童期就表现出明显暴力倾向者(n=47)在SSP的怨恨、语言攻击和身体攻击上得分均高于青春期后出现暴力行为者(n=76)[(66.4±19.4)vs.(61.2±8.2),(55.7±8.9)vs.(51.0±7.4),(56.5±7.8)vs.(53.2±7.8),均P<0.05].暴力组SSP的躯体焦虑、兴奋性、不信任、语言攻击和身体攻击均与攻击行为严重程度(MOAS分)呈正相关(r=0.14~0.38,均P<0.001). 结论:暴力违法青少年具有更多的攻击性特质,这一倾向可能与受教育程度以及本身是否有品行问题无关.但暴力违法青少年中可能存在不同的亚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齐拉西酮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入组31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予齐拉西酮(80~160 mg/d)治疗8周,治疗前4周,可根据临床需要合并使用改良电休克治疗。在治疗基线,4周末和8周末评定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和不良反应量表。结果 28例患者完成研究。与基线时相比较,治疗4周末和8周末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显著降低(均P<0.01)。治疗4周末和8周末QTc间期与基线时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P=0.28;t=0.81,P=0.43),但催乳素水平比基线时显著升高(t=3.62,P=0.001;t=4.02,P=0.000);治疗8周末体质量与基线时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能有效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对体质量、QTc间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加兰他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是否有改善作用。方法:随机入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单用利培酮治疗组(单用药组,入组40例,完成30例)和利培酮合并加兰他敏治疗组(合用药组,入组40例,完成34例),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测验、定步调听觉连续加法测验(PASAT)和范畴流利测验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PANS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t=4.43~10.84,P均<0.01);两组间比较,单用药组PANSS评分阳性症状分量表的减分率高于合用药组(P=0.03)。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比较,单用药组Stroop色词测验中第3项色词测验治疗后的成绩显著好于治疗前(t=-3.47,P=0.00),但合用药组并未显示出这种差异(t=-1.32,P=0.20);其他各项认知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改善均不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未发现利培酮合并加兰他敏治疗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脑执行功能缺陷在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根据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外显攻击量表筛查及面谈,将少教所男性服教人员分为暴力违法组(n=47)和非暴力违法组(n=46),另以50名职校男生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测验(CWT)和河内塔测验(TOH).结果 暴力违法组的智商与非暴力违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暴力违法组和非暴力违法组在WCST中的持续性错误数和持续性错误百分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两个违法组比较,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WT的Stroop干扰效应(SIE)中,暴力违法组和非暴力违法组的SIE正确数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两个违法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OH中,暴力违法组和非暴力违法组的总耗时数显著长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两个违法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违法行为的男性青少年在认知功能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而暴力行为与这种缺陷之间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