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与药物性抗凝治疗。方法收集并分析2020年2月9日至2020年3月29日期间收治于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凝常规等资料。每位患者在入院24 h内进行Padua评分。分析患者Padua评分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28天预后的关系。结果共收集分析102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重型组的Padua评分高于普通型组(2.5±1.0比2.1±0.4,P=0.201),但无统计学差异。危重型组的Padua评分(6.2±1.1比2.5±1.0,P<0.001)、抗凝比例(52.6%比7.1%,P<0.001)、死亡率(57.8%比4.3%,P<0.001)均明显升高于重型患者,其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较重型组也明显升高。以Padua评分4分为界,分为VTE高风险组(≥4分)和VTE低风险组(<4分)。VTE高风险组的死亡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VTE低风险组。在VTE高风险组中,抗凝比例明显高于VTE低风险组(41.7%比6.4%,P<0.001),但仍仅有41.7%。VTE高风险患者中,抗凝者的死亡率低于未抗凝治疗者(30%比42.8%,P=0.5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和危重型的新冠肺炎患者VTE风险明显升高,对于这类VTE高风险患者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可能降低死亡率,但仍需要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临床标本分离的CRE,对CRE的科室分布、标本来源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 6年共收集临床分离的CRE 663株,CRE检出率为4.29%,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663株CRE中以肺炎克雷伯菌(75.72%)为主,其次是大肠埃希菌(8.14%)、阴沟肠杆菌(6.64%)、黏质沙雷菌(3.77%)与产酸克雷伯菌(3.02%)。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自2013年的3.71%快速上升至2018年的18.10%,呈现明显上升趋势(P0.01);黏质沙雷菌自2017年起检出率明显上升,其他细菌6年间检出率上升趋势不明显。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标本(53.85%),科室分布主要来自重症监护室(35.7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CRE除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和四环素的耐药率稍低(耐药率分别为46.46%和52.03%),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70.00%。不同菌种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同。结论 6年间CRE大体上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较高耐药性,临床医生应严格按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同时医院需要加强对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做好CRE的检测与管理,避免医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严重烫伤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抗氧化能力与额叶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随机将50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烫伤组,烫伤组又分为烫伤后3 h6、h1、2 h和24 h组。采用Y-型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于行为检测完毕后取额叶皮质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脑组织含水量检测;然后TUNE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额叶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形态变化并进行计量分析。结果随着烫伤后时间的延长,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逐渐下降(P〈0.05);脑组织SOD逐渐下降,而含水量与凋亡神经元逐渐增多(P〈0.05)。结论烫伤可致大鼠行为能力下降,神经元凋亡增多,这些可塑性变化可能是烫伤后的继发性中枢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交叉克氏针皮外加压和单纯交叉克氏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102例,使用交叉克氏针皮外加压治疗60例,使用单纯交叉克氏针治疗42例,采用肘关节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交叉克氏针皮外加压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单纯交叉克氏针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交叉克氏针组(P〈0.05)。结论:交叉克氏针皮外加压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手术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功能恢复优良、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美学区单个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非功能修复临床疗效.方法:7例上颌单个无法保留患牙,拔除后即刻植入种植体,当日制作并戴入临时树脂冠,6个月后复诊取模,选择合适基台制作永久金属烤瓷或全瓷修复体,最终修复体戴入后1年复诊,比较刚戴入修复体与1年后随诊时种植体周骨组织水平以及红色美学指数(Pink Ethetic Score,PES)的变化情况.结果:种植体成功率为100%,种植体近、远中周牙槽骨变化分别为0.79±0.48mm、0.71±0.46mm;刚戴入修复体与1年后随诊时PES值为8.6±1.3和11.1±1.8,Walcoxon分析P=O.027<0.05,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严格选择病例的情况下,单牙即刻种植即刻非功能修复,可取得很好的美学效果,种植体周软组织美学效果随着戴入时间增长可得到改善,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白首乌体外抑制肿瘤细胞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首乌块根中分离出C21甾体苷单体,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运用柱色谱和HPLC分离纯化,通过IR,1HNMR,13C NMR,ESI鉴定出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白首乌中分离出3种C21甾体苷,它们分别是告达庭3-O-β-D-磁麻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告达庭3-O-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告达庭3-O-β-D-磁麻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分离得到的这3种C21甾体苷均具有抗肿瘤作用。结论:从白首乌中分离得到的3种C21甾体苷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在高热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冰袋冷敷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以往常由患者及家属自备冰块用毛巾包裹以手固定的方法,给急用带来不便,自2004年我科采用自制的简易冰袋、冰枕用于高热患者的物理降温,效果满意,受到患者及医护人员的一致好评,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研究留守儿童带养人类型与饮食行为交互作用与留守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为减少留守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提供干预依据和参考.方法 子2018年10-12月,分层整群随机抽取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区7~18岁877名留守儿童,对其带养人类型、饮食行为、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身高、体重等项目测试.结果 留守儿童超重肥胖的检出率为21.7% (190/877),带养人类型为其他人的留守儿童超重肥胖率为29.8% (158/530),高于带养人为父/母亲者(16.2%,32/198);经常吃西式快餐的留守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59.0%(59/100),高于不经常吃西式快餐者(20.9%,131/628);带养人类型、是否经常吃西式快餐留守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5.39,65.06,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经常吃西式快餐超重肥胖检出率是不经常吃西式快餐者的5.70倍(95% CI=3.62~8.99).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带养人类型×是否经常吃西式快餐中(父/母×是)呈现正向相乘的交互作用(协同作用),带养人为父/母且经常吃西式快餐留守儿童增加了超重肥胖发生的风险(OR=6.94,95%CI=2.76~ 17.44).其交互对比度(ICR)为1.26,归因比(AP)为1.81,交互作用指数(SI)为1.277.结论 父/母带养留守儿童经常吃西式快餐与留守儿童超重肥胖关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极大增加了留守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脊柱和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拟定出一个中医康复治疗的方案,早、中后期的恢复、预防与康复并进及并发症的治疗的方法.经36例患者的验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经逐渐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慢性肝病之一,全球NAFLD患病率为25.24%,预计到2030年将成为肝移植最主要病因,其疾病谱主要包括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SH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因此,对NAFLD和NASH发病机制的充分阐明显得极其重要,原有的“二次打击”学说已不足以解释NAFLD中发生的几种分子和代谢变化,而“多重打击”学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胰岛素抵抗、脂肪组织分泌的激素、营养因子、肠道微生物群以及遗传和表观遗传因素,本文对胆汁酸代谢在NAFLD中的作用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