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湿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17和IL-23的表达以及白芍总苷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该院收治的湿疹患者70例(研究组),另外选取健康者40例(对照组),根据湿疹发病情况分为急性期组、亚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根据是否应用白芍总苷分为白芍总苷组和非白芍总苷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各组入选者外周血清中IL-17和IL-23中mRNA表达,应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入选者IL-17和IL-23蛋白的表达,并比较白芍总苷治疗前后IL-17和IL-23表达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外周血中IL-17和IL-2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3±0.03)、(1.04±0.01),显著低于对照组(1.57±0.19)、(1.68±0.23)(t=23.352、23.323,均P=0.001)。急性期组IL-17、IL-23蛋白含量(86.91±2.03)ng/L、(68.78±1.03)ng/L显著高于对照组(34.02±0.19)ng/L、(29.67±0.18)ng/L和慢性期组(63.21±0.21)ng/L、(48.32±0.27)ng/L(t=9.592,10.232,P=0.025,0.021;t=10.532,11.223,P=0.018,0.013),亚急性期组外周血清中IL-17和IL-23水平分别为(78.03±10.01)ng/L、(63.02±0.13)ng/L,均显著高于慢性期组和对照组(t=9.892,10.032,P=0.024,0.019;t=10.132,11.023,P=0.019,0.015);白芍总苷组治疗前后IL-17和IL-23下降程度为(0.49±0.01)ng/L、(0.51±0.02)ng/L显著大于非白芍总苷组(t=9.978,9.426,P=0.027,0.029)。结论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17和IL-23的表达显著增加,白芍总苷对IL-17和IL-23具有调节作用,能应用于湿疹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对难辨认性马拉色菌毛囊炎误诊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65岁。面颊部、躯干部红色丘疹、结节6个月。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面颊部、前胸、后背出现簇集状红色丘疹、结节,粟粒至绿豆大小不等,基底红润,部分中心可见黄色脓点,无互相融合。无痛痒。2007-09曾以假性淋巴瘤住入广州某三甲医院皮肤科,前后2次行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2007-09-03病理结果示:皮肤真皮组织内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3.
患儿,女,20个月龄。足月剖腹产儿。患儿出生20天时,躯干四肢先后出现大量米粒至黄豆大小水疱,数周后破溃消失;继而躯干四肢出现不规则喷水状褐色斑点,无痛痒。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智力正常。头颅五官无畸形。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病理反射未引出。皮肤科检查:颈部、胸腹部、背部、臀部及四肢近端皮肤见不对称  相似文献   
4.
陈某,女,20岁,农民。因双腋下、胸背部及会阴部蓝汗伴头晕、乏力一年余,于1988年7月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平素健康,无服药史,家族中无类似发病情况。患者一般状况好,内科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腋下区、前胸上1/2、肩胛间区及会阴部潮湿,用白皱纹纸擦拭呈淡蓝染色,腋毛及阴毛稀少,其余皮肤及粘膜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味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以加味消风散治疗;对照组以西替利嗪片、赛庚啶片、雷尼替丁片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并检测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嗜酸粒细胞计数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0.0%,对照组为76.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复发率治疗组为41.7%,对照组为60.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嗜酸粒细胞计数显著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加味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血清嗜酸粒细胞计数可能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局部热疗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6例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局部热疗治疗,隔日1次,60分钟/次,共12次,并随访至3月,观察主要疗效指标疾病活动度评分,次要指标包括晨僵持续时间、疼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的变化情况。结果:3月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评分、晨僵持续时间、疼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及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的状况等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且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药物联合局部热疗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是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复习近10年来中药治疗小腿溃疡文献,从内治、外治两方面总结中医药治疗小腿溃疡概况,指出存在问题,提出该病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新思路和新设想。  相似文献   
8.
荆芥连翘汤对促进皮肤溃疡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荆芥连翘汤对小鼠皮肤溃疡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皮肤创伤和烫伤两种皮肤溃疡模型.比较荆芥连翘汤以及rhEGF的用药组和自身对照组小鼠皮肤溃疡面积,用昆微镜观察溃疡面炎症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和自身对照组相比,荆芥连翘汤可明显缩小小鼠皮肤溃疡面积(P〈0.001),同时炎症细胞浸润显著减少(P〈0.001);荆芥连翘汤用药组疗效显著优于rhEGF用药组。结论 荆芥连翘汤可明显促进小鼠皮肤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9.
荆芥连翘汤浸泡治疗小腿慢性溃疡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荆芥连翘汤局部浸泡治疗小腿慢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2年6月~2005年8月确诊为小腿慢性溃疡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包括坠积性小腿溃疡、糖尿病性溃疡、白血病合并外伤引起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管炎引起、外伤感染结节性动脉炎所致、硬皮病合并小腿溃疡共54例。给予荆芥连翘汤局部浸泡方法外治。结果:54例小腿慢性溃疡患者经过15天治疗,治愈率20%,显效率63%,总有效率达94%;经过30天治疗,治愈率59%,显效率91%,总有效率达100%;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荆芥连翘汤局部浸泡治疗多种复杂病因所致小腿慢性溃疡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20岁。出生时母亲见左侧面部有红斑,随年龄增大红斑增多,4岁时己遍及全身。同时发现面部、右肩部、右下肢有色素斑。右侧肢体亦较左侧长而粗,但活动正常。遇冷时四肢远端皮肤青紫、发凉,夏天则潮红,多汗。其它无明显不适,家族中无类似疾病。父母非近亲结婚。体检:体温左腋下为36℃,右侧为37℃,血压左上肢为18.4/11.7kPa,右上肢为19.7/12.0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智力正常。心、肺正常。肝、脾不肿大。皮肤科情况,右侧半身较左侧肥大,测量右下肢髌骨上15cm的周长较左侧长6cm,髂骨下10处较左侧长3cm。右上肢较左上肢长2.5cm,右下肢较左下肢长4cm。全身可见大片状暗红色斑,边缘不整齐,压之易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