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虎杖甙对缺血缺氧平滑肌细胞PKC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虎杖甙(PD)对缺血缺氧(模拟失血性休克)平滑肌细胞内蛋白激酶C活性的影响,探讨虎杖甙抗休克和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性的机制.方法取培养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用DE-52纤维素层析方法初步提纯PKC,用组蛋白ⅢS作为底物,用同位素闪烁计数的方法测量其活性.实验分组如下对照组(不加任何刺激),单纯PD组(加PD作用2h,PD终浓度为0.4mmol/L),缺氧组(按Koyama法复制缺血缺氧模型,平滑肌细胞置于无氧无血清无糖环境培养4h后收集细胞,不做其它处理),PD治疗组(缺氧组基础上加PD治疗2h,PD终浓度为0.4mmol/L),治疗对照组(缺氧组基础上加等量D-Hanks作用2h).结果对照组平滑肌细胞胞浆PKC活性为(11.08±3.13)fmol·mg-1·min-1,单纯PD处理可使平滑肌细胞胞浆PKC活性增加,达到(30.02±4.16)fmol·mg-1·min-1,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缺氧损伤后胞浆PKC活性也显著上升为(21.62±3.57)fmol·mg-1·min-1(P<0.05),而经PD治疗后胞浆PKC活性下降为(11.52±2.33)fmol·mg-1·min-1,和未治疗时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对照组为(21.39±3.54)fmol·mg  相似文献   
2.
复制狗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用彩色显微电视录相装置和微循环多参数分析系统,观察体外反搏对失血性休克大循环与微循环效应。结果,体外反搏使休克时下降的中心静脉压和平均动脉压迅速回升。反搏后120分钟,休克时紊乱的球结膜微循环(口径、流速、流量)恢复到接近正常,半数动物存活3天以上。提示体外反搏可改善失血性休克循环功能。显著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腹腔透析可治疗大鼠烧伤休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80℃水烫伤大鼠腰部以下身体30秒(约占体表面积35~40%),造成烧伤休克。查明早在休克代偿期血压下降以前,动物微循环和心电图就已发生紊乱,且随病程进展更加恶化。烧伤后5小时,平均动脉压下降一半左右,开始给动物用平衡克氏液腹腔透析。透析可使动物血压和心率回升,微血管口径和血液流态恢复。停滞的毛细血管开放,心电图也部份恢复正常。动物存活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从而证明烧伤后有某种可透析性毒性因子形成,它们可能参与烧伤休克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观察了虎仗4号结晶对大鼠不可逆性失血性休克时血压的影响,用彩色显微电视装置观察了提睾肌微循环的变化.结果表明,静脉注入不同剂量的虎仗4号结晶和回输放出的血液后,可使动物血压稳定上升,使休克时缩窄的细动脉口径恢复,毛细血管开放,动物存活率明显提高;虎仗4号结晶的作用效果与剂量增加有一致的趋势.讨论了虎仗4号结晶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是一种钙或/和磷脂依赖性蛋白磷酸化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种组织细胞中.它能被细胞外生物活性因素(生长因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激活,完成靶细胞蛋白的磷酸化,通过蛋白磷酸化后生物活性的改变而完成细胞外源性信号的应答,构成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许多实验证明蛋白激酶C的激活在血管内皮细胞屏障功能和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从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对PKC在血管通透性调节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目的和方法1.采用游离灌注的猪冠状微静脉模型,在严格控制生理环境的条件下,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利用荧光比率测定技术,测定了游离猪冠状微静脉的通透性,并观察蛋白激酶C的激活与抑制对微静脉通透性的影响.2.培养单层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用同位素标记和液体闪烁计数法检测细胞浆和细胞膜的PKC活性,观察PKC在热损伤刺激后激活和移位的情况.3.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PKC激活和热损伤刺激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的F-actin的细胞定位和结构变化的影响,从形态学的角度证明PKC对内皮细胞的作用.结果1.利用PKC的特异性激动剂佛波酯醇(PMA)激活PKC可显著增加血管通透性约至300%.PKC的特异选择性抑制剂bisindolylmaleimide(BIM)阻断了PMA增加通透性的作用;在单纯PMA刺激下,Pa值是对照组的290.94%±78.13%(n=7,血管平均口径D=63.86±3.14μm),而在BIM的影响下,PMA只使Pa值升高到对照的139.97%±20.82%(n=7,D=43.25±3.08μm).2.用PKC特异性激动剂PMA和热损伤刺激都可以导致ECV-304细胞浆中的PKC的激活和向胞膜移位.未受刺激的ECV-304细胞,胞浆中的PKC活性是43.47fmol·mg  相似文献   
6.
ICAM-1单抗对烧伤休克大鼠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运用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ICAM-1)单克隆抗体减少白细胞粘附和防治烧伤休克的效应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大鼠烧伤休克模型,用红细胞跟踪相关仪和电视测微仪测量微静脉血液流速、口径、流量,镜下观察细静脉白细胞粘附数,并记录动物存活时间。结果:单抗能减缓烧伤休克大鼠平均动脉压和微静脉血流速度的下降趋势,明显减少微静脉中白细胞附壁粘着数,使动物的平均存活时间显著延长,但仍不足24h。结论:运用ICAM-1单抗能阻断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减少白细胞嵌塞微静脉,达到改善烧伤休克微循环和保护组织细胞的作用,但重症休克需要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烧伤大鼠血清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引起的纤维状肌动蛋白在细胞内分布变化的时间效应以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用烧伤大鼠血清分别孵育细胞30min、1h、2h、4h和6h。或在烧伤血清作用30min之前或之后使用5μmol/L的ML-7作用30min。使用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探针特异性结合并显示细胞内的纤维状肌动蛋白.并在Nikon TE-300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 正常情况下,纤维状肌动蛋白主要分布在内皮细胞内的外周膜部位。使用烧伤大鼠血清进行30min~12h的刺激后,内皮细胞内可观察到明显的应力纤维形成,并且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可以通过使用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特异性抑制剂ML-7预处理细胞30min来抑制这种效应。此外,ML-7还能够改善烧伤大鼠血清引起的内皮细胞内肌动蛋白重排。结论 本研究表明,大鼠烧伤血清能够通过激活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引起明显的细胞内肌动蛋白排列的改变。在烧伤血清刺激细胞后.抑制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可以改善烧伤大鼠血清引起的内皮细胞骨架重排。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后大鼠肠系膜细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电位和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的变化。方法 (1)将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休克组。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假手术组只做手术,不放血;(2)急性分离大鼠肠系膜A2、A3动脉,链霉蛋白酶法急性分离血管平滑肌细胞;(3)用膜片钳的细胞贴附式和内面向外式记录法记录假手术组和休克组细胞膜电位和通道的变化。结果 (1)失血性休克2h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电位由正常的-41mV变化为-65mV;(2)休克后BKCa开放概率增加,反转电位明显改变,而单通道电导没有变化。结论 失血性休克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超极化,BKCa活动增加可能是导致膜超极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后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外力致鼠双侧后肢骨折,制作创伤性休克模型,Griess法测定休克过程中多时间点血清NO3-/ NO2-浓度。结果休克过程中血清NO无明显变化,复苏后早期(1 h)显著下降,6 h达峰值,其后血清NO维持较高水平,24 h仍显著升高。休克未复苏鼠血清NO无显著变化。结论创伤性休克时血中NO无显著变化,复苏后先有一过性NO减少,继而血中NO升高,持续至24 h,再灌注损伤是复苏后期NO合成增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SOD与NaHCO3对重症失血性休克低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NaHCO3治疗重症失血性休克低血管反应性的效果。方法 将28只重症失血性休克SD大鼠随机均分为SOD组、NaHCO3组、SOD NaHCO33个治疗组以及1个对照组,分别观察用药后各组大鼠的血管反应性、血压、微动脉血流量和24h存活率。结果 休克2h后,各组动物微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反应性显减低,NE阈值比失血前提高24-27倍。复苏治疗2h后,3个治疗组血管反应性都有回升,其中以SOD NaHCO3组效果最显,NE阈值下降至失血前的4.7倍。此外,给SOD NaHCO3后再给多巴胺的升压效应最为显,是对照组的1.9倍,且在回输血液后动物血压稳定在13.33kPa以上;治疗2h后,微动脉血流量是对照组的2.54倍,动物存活时间比对照组延长2.9倍。结论 SOD和NaHCO3对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血管低反应性有恢复作用;先给SOD NaHCO3再给升压药物(多巴胺)可明显稳定提升动物血压,并提高动物存活率,提示SOD 碱可能是治疗重症失血性休克低血管反应性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