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3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地塞米松(DEX)和甲泼尼龙(MP)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T淋巴细胞中2个功能性亚群(Th1/Th2)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1年6月-2002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5例哮喘患儿和14例健康体检儿童为研究对象.分为哮喘对照组、10-7mol·L-1DEX干预组、10-8mol·L-1DEX干预组、10-9mol·L-1DEX干预组、10-7mol·L-1MP干预组、10-8mol·L-1MP干预组、10-9mol·L-1MP干预组.清晨取其空腹静脉血5 mL,肝素抗凝,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加植物血凝素进行刺激培养,分别用10-7mol·L-1、10-8mol·L-1及10-9mol·L-1DEX或MP体外干预培养48 h.同期采集健康儿童空腹静脉血,同法分离培养.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IL-4、IL-10及IL-12水平,并计算不同浓度DEX或MP对PBMC分泌细胞因子的抑制率.结果 1.哮喘对照组PBMC分泌IL-4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IFN-γ/IL-4比值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2组间IFN-γ、IL-10及IL-1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2.DEX和MP均可明显抑制哮喘患儿PBMC分泌IFN-γ、IL-4及IL-12,但对IL-10抑制作用差;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哮喘组DEX和MP抑制PBMC分泌IL-10的作用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5).3.DEX和MP均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哮喘患儿PBMC分泌IL-4,DEX在10-9mol·L-1时有促进IL-4分泌的效应,MP在10-9mol·L-1时可抑制IL-4的分泌,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若以IFN-γ/IL-4表示Th1/Th2间的平衡,则MP可恢复Th1/Th2平衡(P<0.05).结论 DEX和MP均可抑制Th1/Th2类细胞因子分泌,但MP有助于恢复Th1/Th2平衡,提示临床选择MP治疗支气管哮喘更有利.  相似文献   
2.
鞠云飞  孙立锋  胡华 《国际呼吸杂志》2011,31(19):1485-1487
CD4+ CD25+ Treg细胞的主要作用表现为免疫无能性和免疫抑制性,是外周免疫耐受形成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机制为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表达细胞表面分子(CTLA-4、GITR等)及Foxp3等.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CD4+ CD25+ Treg功能及数量存在异常,这可能是支气管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肺结核患者痰及血清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的表达,探讨痰及血清SP-A在肺结核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101例肺结核患者、85名健康人、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分别分为肺结核组、健康组及COPD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痰及血清中SP-A的表达。结果肺结核组患者血清中SP-A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结核组痰SP-A表达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检测结果绘制ROC曲线,确定痰SP-A的Cutoff值为0.12(OD值),以此进行肺结核病的诊断,敏感性为40.60%,特异性88.00%,诊断准确率为62.37%;根据检测结果绘制ROC曲线,确定血清SP-A的Cutoff值为0.66(OD值),血清SP-A在肺结核病诊断中的敏感性为70.30%,特异性80.00%,诊断准确率为74.73%;联合检测痰及血清SP-A进行肺结核病的诊断,敏感性为92.08%,特异性68.24%、诊断准确率为81.18%;菌阳肺结核组痰SP-A与痰排菌量具有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30。结论联合检测痰及血清SP-A的表达可提高肺结核的诊断率;SP-A有可能成为诊断肺结核的一种新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在早期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合并肺曲霉菌感染诊断的可行性和指导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临床确诊或拟诊的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血清曲霉菌GM抗原的水平后,将其中27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13例)、B组(14例),均给予伏立康唑静脉与口服序贯治疗,在6、8、12周时评价临床疗效:A组检测血清GM、临床特征、痰真菌培养及胸部CT;B组观察临床特征、痰真菌培养及胸部CT.结果 临床确诊或拟诊的侵袭性肺曲霉菌病32例,血清GM阳性30例,其中27例患者给予伏立康唑治疗,治疗6周,A组治愈5例,湿效6例,好转1例,有效率84.6%;B组治愈7例,显效4例,好转1例,有效率78.6%;治疗8周,A组治愈9例,显效3例,有效率92.3%;B组治愈7例,显效5例,好转1例,有效率85.7%;12周,A组治愈10例,显效3例,有效率100.0%;B组治愈8例,显效5例,有效率92.9%;其中A组1例在11周时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死亡,B组1例在8周抗真菌治疗效果欠佳时放弃治疗,两组治疗有效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ELISA检测可用于早期临床诊断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以cutoff≥0.5为阳性折点,给予先发抗真菌治疗有重要意义;定期连续观察血G-M可用于肺曲霉菌治疗的病情监测,同时联合胸部CT、痰培养可用于抗真菌治疗的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经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并腔内注射α-甘露聚糖肽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α-甘露聚糖肽组33例和白介素-Ⅱ组31例,两组均接受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待胸腔积液尽量排净时分别向胸腔内注入α-甘露聚糖肽20mg和白介素-Ⅱ 60万U,观察两组用药后疗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无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计算总有效率.结果:α-甘露聚糖肽组胸腔积液总有效率优于白介素-Ⅱ组(81.82% vs 58.06%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 经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并注入α-甘露聚糖肽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创伤小,简单有效,可减轻患者胸腔积液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迟晶宇  胡华  李磊  鞠云飞 《中国医药》2008,3(10):605-607
目的探讨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病(PBML)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报道1例肺良性平滑肌瘤病的病例,从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病临床缺乏特异性,最常见的CT表现为双肺内多发结节,肿瘤的主要成分为分化成熟的平滑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肿瘤细胞波形纤维蛋白(+),结蛋白(+),肌动蛋白(+),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结论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病是一种罕见的肺内良性肿瘤,确诊靠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肺结核患者痰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SP-D)的水平及其变化,探讨其对肺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100例肺结核患者、84例健康人痰中SP-D的水平及抗结核菌抗体,采用沉降法检测血沉,采用电阻法测定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例,采用Mantoux法进行PPD实验。结果    肺结核患者痰中SP-D的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P<0.05),性别、年龄等因素对肺结核患者的SP-D水平没有明显影响(P>0.05)。 结论     测定痰中SP-D的水平对于肺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肺癌患者呼吸系统感染的致病菌及药敏情况,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2002年1月-2008年5月住院肺癌患者的一般菌培养的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做回顾分析,并对其防治作初步探讨。结果126例患者中共检出151例,其中铜绿假单胞49株(32.4%),肺炎克雷白菌株,大肠埃希菌13株(8.6%),革兰氏阴性杆菌125株(82.8%),革兰氏阳性菌株(17.2%)。检出的细菌中对常用的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产超广谱β-内酰胺细菌19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5株。结论肺癌患者常有条件致病菌引起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应高度警惕,尽早开始经验性治疗,一旦检出致病菌,应根据药敏选择高活性、低毒性药物,同时加强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加强对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认识,提高诊断率。方法通过对1例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的诊治和文献复习,详细分析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结果该病病因不清,临床症状较少且轻微,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两肺多发性结节影,可累及胸膜并出现胸腔积液;病理学检查主要特征是单细胞原始管腔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提示内皮细胞源性。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患者预后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结论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双侧胸腔积液罕见,极易误诊,当肺部疾病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警惕其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9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本文对2005年1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确诊的9例XLA患儿的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及细胞表面分子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分析,对2例患儿进行Bruton 酪氨酸激酶(BTK)基因测序分析。结果    本组9例患儿均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其中迁延难愈的中耳炎(3/9)及化脓性关节炎(4/9)多见,皮肤感染(1/9)、双下肢瘫痪(1/9)、扩张性心肌病(1/9)、慢性腹泻(1/9)、多关节炎(1/9)可见。诊断时除1例有明显的生长发育落后外,其余患儿发育正常。外周淋巴结及扁桃体较小或难以查到。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免疫球蛋白<1.5 g/L和循环B细胞数<1%。其中2例患儿及母系亲属经BTK基因分析证实存在突变。结论    XLA可防可治,规范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