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参芎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观察参芎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行为学、脑梗死体积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33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川芎嗪组和参芎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1h再灌注模型,用Longa5分制评分和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法评价行为学和脑梗死体积,再灌注24h时电镜观察缺血边缘区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各组在再灌注6h和24h时,Longa评分无显著差异,但参芎组再灌注24h时的Longa评分较再灌注6h时显著改善(P<0·05);川芎嗪组和参芎组的梗死体积较对照组显著缩小(P<0·05),川芎嗪组和参芎组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川芎嗪组、参芎组细胞的损伤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减轻(P<0·05);在电镜下,参芎组缺血边缘区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改变轻于对照组,优于川芎嗪组。结论参芎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优于单用川芎嗪。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先天性非综合征型聋婴幼儿的GJB2基因突变频率、突变热点和听力学表型特点。方法对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205例先天性非综合征型聋患儿GJB2基因PCR扩增产物行酶切鉴定以及直接测序法进行突变检测,对1例GJB2基因235delC纯合突变先证者母亲再次妊娠19周时通过羊水穿刺行产前诊断。结果205例先天性非综合征型聋儿中,共发现GJB2基因移码突变49例,占23.90%(49/205),其中46例患儿存在GJB2基因235detc突变,占93.88%(46/49),GJB2基因突变者多为中到极重度听力损失。1例胎儿产前诊断确诊为GJB2基因235delC纯合突变。结论GJB2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移码突变可导致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聋,听力损失程度多为中度至极重度;235delC突变占所有突变等位基因85.88%。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儿的颞骨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200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耳鼻咽喉科因听力障碍(15例)、外耳畸形(55例)而就诊的70例儿童颞骨高分辨率CT和冠状面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结果.结果 CT检查揭示70例患儿共有82畸形耳,分三种情况.(1)64例73耳外耳畸形:其中51例57耳合并中耳畸形,7例10耳存在外、中、内耳畸形,6例6耳仅有外耳畸形.(2)4例6耳中耳畸形同时合并内耳畸形;(3)2例3耳仅存在单纯中耳畸形.所发现的外耳道畸形包括狭窄、膜性闭锁、骨性闭锁;中耳畸形包括乳突气化异常,中耳腔、听小骨及其关节、卵圆窗畸形,另外还发现面神经畸形、脑脊液耳漏及先天性脑膜脑膨出.本组外耳道膜性闭锁的患儿合并中、内耳畸形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组外耳道膜性闭锁的患儿合并中、内耳畸形较多.高分辨率CT检查及MPR重建对外、中耳畸形诊断和分类,对于制定临床干预策略、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 30例毛细支气管炎 (毛支 )患儿在原治疗基础上 (给氧、扩张支气管、抗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祛痰等 )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滴 ,结果表明 ,治疗组有效率为 93.33% ,对照组 2 8例有效率为 71.42 % ,差异有显著性 ,提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毛支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参芎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的影响.方法 将51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阿司匹林+参芎注射液组,检测两组治疗前后PLA、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NA)、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A)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的水平,以及血小板聚集率(PAR)、C反应蛋白(CRP)、血白细胞、血小板、血脂、血糖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 阿司匹林组:PLA、PNA、PLyA以及CRP均有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MA、PAR以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阿司匹林+参芎注射液组:PLA、PMA、PAR、CRP以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其中PMA和PAR下降较阿司匹林组更为明显(均P<0.05),而PNA、PLyA有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血脂、血糖和Fg水平的差异均无统汁学意义.结论 参芎注射液具有协同抗血小板活化与聚集,抑制PLA,特别是PMA形成的作用,此外还具有一定的抗炎功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SNHL)患儿中内耳畸形的颞骨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行听力学检查后确诊的先天性SNHL儿童进行颞骨CT和MRI检查,其中188例资料完整,总结影像学所见,按Sennaroglu分类法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CT和MRI显示其中35例(54耳)存在内耳发育畸形,3例(5耳)同时合并中耳及外耳畸形.35例中共同腔畸形2例(4耳);耳蜗发育不全1例(1耳);耳蜗不完全分隔II型(IP-II)即Mondini畸形13例(26耳);前庭扩大4例(7耳);半规管畸形13例(19耳);内听道狭窄7例(10耳);内听道扩大1例(2耳);前庭导水管扩大19例(34耳).结论 对先天性SNHL患儿行CT及MRI检查非常重要,可发现其中存在的内耳发育畸形.CT及MRI对诊断内耳畸形优势互补,为临床治疗,尤其是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2062例婴儿的听力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3~6月龄婴儿听力障碍的诊断方法。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的2062例(4124耳)3~6月龄婴儿有选择地进行客观听力测试,包括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声导抗等检查,3月龄时诊断为听力异常者6月龄时复查,收集、分析两次听力测试的资料。结果3月龄时13例(20耳)ABR异常、DPOAE正常,504例(825耳)ABR、DPOAE均异常;ABR异常的845耳中,482例(808耳)(37耳失访)6月龄时复查示:13例(20耳)ABR异常、DPOAE正常,406例(702耳)ABR、DPOAE均异常,47例(64耳)ABR、DPOAR均正常,16例(22耳)ABR正常,DPOAR异常;比较两次检查结果显示:698耳(86.4%)听力无变化,90耳(11.1%)听力改善,20耳(2.5%)听力下降;在ABR反应阈正常、DPOAE未通过者中有438耳同时行226Hz及1000Hz探测音声导抗测试,1000Hz探测音声导抗异常183耳(41.8%),226Hz探测音声导抗异常6耳(1.37%)。结论3~6月龄婴儿的听力诊断必须结合ABR、OAE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必要时进一步行高频声导抗检查;0~6月龄婴儿中耳功能的检查,运用1000Hz探测音声导抗比226Hz的更敏感;对确诊听力障碍者,尤其是有听力障碍高危因素者,必须密切随访,警惕听力波动及进行性的听力下降。  相似文献   
8.
由于耳部结构及病理生理特点,儿童急性中耳炎的发病率远高于成人,是引起小儿发热的常见疾病之一。小儿急性中耳炎往往缺乏早期特异的临床表现,因而在欧美国家,对发热儿童,儿科医生都常规进行鼓膜检查以明确有无中耳感染。但在我国,儿科诊疗常规并无明确规定。是否中国儿童急性中耳炎的发病率的确低于欧美儿童呢?发热儿童是否应该常规进行耳镜检查呢?为此,我们在2004年3月-8月在我院门急诊发热儿童中进行急性中耳炎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普遍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确诊为耳聋的婴幼儿颞骨高分辨率CT(HRCT)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对耳聋原因诊断的作用。方法:2005年1~12月,121400名新生儿参加上海市新生儿听力筛查,1077例2次筛查阳性者转至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进一步行诊断性听力检查,其中184例被确诊为先天性聋的患儿接受颞骨HRCT检查,对此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84例先天性聋患儿中颞骨HRCT发现解剖畸形者58例(31.5%),其中外耳畸形26例(44.8%),中耳畸形21例(36.2%),内耳畸形31例(53.4%)。内耳畸形包括Mondini畸形12例,共同腔畸形1例,前庭导水管扩大、不伴耳蜗畸形6例,前庭、半规管畸形10例,内听道异常5例。另外,单纯鼓室积液20例(10.8%)。结论:HRCT检查对婴幼儿耳聋原因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参芎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因子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I/R)大鼠脑组织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质量浓度的变化,并探讨参芎注射液对其影响。方法2006年4月至7月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将54只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川芎嗪组和参芎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I/R模型,缺血1h时回抽栓线实现再灌注,造模成功后,于再灌注6h、12h及24h3个时间点断头取脑及采血;采用免疫组化法标记脑组织NF-κB、TNF-α及ICAM-1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IL-1β、IL-6及IL-10质量浓度。结果各组脑组织TNF-α、ICAM-1均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表达增强,但NF-κB于再灌注12h达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参芎组NF-κB、TNF-α及ICAM-1表达明显减弱(P均<0.05);参芎可降低IL-1β的质量浓度,促使IL-6的峰值提前,提高IL-10的质量浓度(P<0.05或P<0.01)。结论参芎注射液抑制脑I/R炎症损伤的作用优于川芎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