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8例IBD患者(IBD组)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120例非IBD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IBD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BD的危险因素。结果 IBD组患者均有腹痛,67例伴有便血,39例伴有腹泻。在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75例IBD患者中,病变部位为左半结肠72例(96.0%),右半结肠3例(4.0%)。IBD组年龄≥60岁、吸烟、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近期手术史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近期手术史为IB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IBD早期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腹痛、血便、腹泻,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近期手术史为IB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单药在标准治疗方案失败晚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设计,用PASS15 软件计算研究所需的样本量,从2017 年7 月到2018 年8 月入组标准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CRC患者52 例,给予阿帕替尼起始剂量750 mg或500 mg单药治疗;评估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随访评价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研究终点为PFS,次要研究终点为ORR、DCR、OS和安全性。结果:纳入研究的52 例CRC患者中45 例可以评价疗效及安全性,其均为既往接受过至少2 次系统性化疗的晚期CRC患者。疗效:完全缓解0 例、部分缓解5 例、疾病稳定30 例、疾病进展10 例,ORR为11.11%、DCR为77.78%;预后:45 例患者的中位PFS 为3.95 个月(95% CI=3.16~4.74),中位OS为10.3 个月(95% CI=5.70~14.90);3 级以上不良反应:手足综合征6 例(13.33%),高血压5 例(11.11%),蛋白尿5 例(6.67%),转氨酶升高4 例(8.89%),腹泻3 例(6.67%),疲劳2 例(4.44%),出血1例(2.22%)。结论:阿帕替尼单药治疗标准方案失败的晚期CRC患者具有潜在的临床获益,安全性事件总体可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21年3月在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就诊治疗的122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口服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 1片/次, 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复方鳖甲软肝片, 4片/次, 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6.72%)高于对照组(86.8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明显降低,同组比较具有差异(P<0.05);并且治疗组ALT、AST、TBIL水平较对照组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连蛋白(LN)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同组比较有差异(P<0.05);并且治疗组HA、PCⅢ、LN水平均较对照组更低,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丙二醛(MD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同组比较有差异(P<0.05),并且治疗组IL-6、hs-CRP、MDA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明显,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肝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值得临床上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用于诊断并治疗胃脂肪瘤的临床价值。方法:2005年至2011年胃镜检查发现的胃隆起性病变317例,经超声内镜检查,对初步诊断为胃脂肪瘤且直径小于2cm者行橡皮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切,切除后的瘤体送病理检查。结果:317例胃隆起性病变中,超声内镜初步诊断胃脂肪瘤28例,其中24例(85.7%)经病理确诊。24例中直径小于2cm的胃脂肪瘤20例,经内镜引导下治疗,术后2个月复查胃镜,其中直径小于1.2cm的18例胃脂肪瘤完全消失,直径1.2~2.0cm的2例脂肪瘤部分残留,治愈率为90.0%。结论:超声内镜诊断胃脂肪瘤具有无创、准确的优点;超声内镜引导下橡皮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切治疗直径小于1.2cm的胃脂肪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探究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对肝功能及氧化应 激反应的影响。方法:纳入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2019 年 9 月至 2021 年 6 月收治的 72 例 NASH 患者,按随机数字 表法分为对照组 36 例和观察组 36 例。对照组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观察组加用腺苷蛋氨酸,均持续治疗 6 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肝功能、氧化应激反应、血脂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 %) 高于对照组(7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氧化应激反应、血脂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谷氨酰转肽酶(GG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二醛(MDA)水平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 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 NASH 患者效果确切,能够改善 肝功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调节血脂水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PDCD5和Smac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8例食管鳞癌组织和23例癌旁组织中PDCD5和Smac的表达,分析两者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PDCD5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1.4%,明显低于癌旁组织78.3%(P<0.05),其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叉(P<0.05).Smac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2.8%,明显低于癌旁组织73.9%(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D5和Smac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416,P<0.05).结论:PDCD5和Smac蛋白在食管鳞癌中表达下调,提示PDCD5与Smac蛋白的改变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相关.从而可为食管鳞癌的诊断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PDCD5和Livin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DCD5和Livin在人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食管鳞癌的发生、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食管鳞癌组织中PDCD5和Livin蛋白的表达,部分相应的癌旁组织43例作为对照。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PDCD5的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Livin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D5的阳性表达率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呈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Livin的阳性表达率与食管鳞癌的TNM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PDCD5与Livin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334,P<0.01)。结论 PDCD5和Livin在食管鳞癌中异常表达,提示PDCD5与Livin的表达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肠腺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2例结肠腺瘤患者,并随机选取1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记录相关高危因素,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肠腺瘤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癌症家族史、高脂血症、喜食红肉为独立危险因素,喜食果蔬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对于年龄≥60岁的男性,具有癌症家族史、高脂血症、喜食红肉的人群,改善生活方式、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定期检查电子结肠镜,可早期发现结肠腺瘤,减少结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1,GSTP1)基因遗传变异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复发风险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 年1 月到2018 年12 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195 例CR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给予5-氟尿嘧啶(5-FU)为基础的辅助化疗,治疗期间在医院评估患者的复发情况,完成固定周期的辅助化疗后通过电话随访获取患者的长期生存数据。采集患者的外周血标本提取DNA进行GSTP1 基因分型,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例特征的相关性。另外,收集部分患者接受化疗前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提取RNA,进行GSTP1 mRNA表达分析。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方法进行基因型和预后的单变量分析,并通过多变量Cox 风险比例模型进行校正。结果:195 例患者的中位无疾病生存期(DFS)为4.8 年,中位总生存期(OS)为6.2 年。基因多态性分析显示,位于GSTP-1 基因编码区域的I105V位点和预后相关。I105V位点在研究人群中的分布频率:AA型135 例(69.23%)、AG型56 例(28.72%)、GG型4 例(2.05%),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16,该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 平衡(P>0.05)。对基因型患者进行复发风险和预后的分析发现,AA基因型和AG/GG基因型患者的中位DFS 分别为5.7 年和3.9 年(P<0.01),中位OS 分别为7.0 年和4.5 年(P<0.01)。AG/GG 基因型对患者的OS 具有独立的影响(OR=1.54,P<0.05)。与AA 基因型患者比较,I105V 位点AG/GG 基因型患者PBMC 中GSTP1 mRNA 表达水平较高(P<0.01)。结论:GSTP1基因I105V位点可能通过介导GSTP1 mRNA表达,进而影响CRC患者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复发风险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核苷酸切除修复是体内一种复杂的生化过程,参与了多种DNA损伤的修复。既往研究提示着色性干皮病基因组C(Xeroderma pigmentosum group C, XPC)基因在体内的DNA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XPC基因多态性对接受卡培他滨为基础辅助化疗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连续性地纳入158例接受手术切除和卡培他滨为基础辅助化疗方案的CRC患者。回顾性整理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患者的外周血标本进行XPC基因遗传变异的分析和m RNA表达检测。探讨XPC基因多态性和预后及m RNA表达的关联性,通过Cox模型进行多变量校正。结果:本研究回顾性地整理分析并随访了158例接受卡培他滨为基础辅助化疗的CRC患者的生存数据,中位随访时间为5.0年(范围:0.25~7.5年)。158例CRC患者的中位无疾病生存期为4.5年,中位总生存期为5.7年。多态性分析结果提示rs2228001位点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该位点在CRC患者中的分布频率为:TT基因型86例(54.4%),TG基因型60例(3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