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6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管肿瘤癌变的机制.方法 对1998年食管内镜普查诊断为食管异型增生的57例患者随访2 a,40例仍为异型增生(未癌变组),17例进展为早期癌(癌变组).对2次活检组织标本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行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和Ki-67蛋白检测.结果 1998年标本Stat3和Ki-67在两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0年标本二者表达均升高,但癌变组高于非癌变组(P<0.05).癌变组Stat3和Ki-67 2 a中由阴性变为阳性的比率均分别高于非癌变组(P<0.05).17例食管早期癌标本中Stat3和Ki-67的相关分析示二者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Stat3和Ki-67尤其是Stat3可能在食管癌变中起关键作用,阻断Stat3的表达可能阻断Ki-67表达,从而阻断食管癌变进程;此可能为食管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理想靶点.  相似文献   
2.
内镜套扎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贲门早期浅表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内镜套扎黏膜切除术和单独内镜套扎术治疗食管、贲门早期浅表癌的疗效。方法在食管癌高发区人群普查确诊的14例食管、贲门早期浅表癌中,7例采用内镜圈套结扎后行黏膜切除术,另外7例接受了单独内镜圈套结扎治疗。根据切除标本和治疗1个月后内镜复查活检标本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评价其疗效。结果癌灶完全切除者13例(92.86%)。部分切除者1例(7.14%)。无创面出血和穿孔并发症。完全切除的13例病人随访1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内镜套扎黏膜切除术和单独内镜套扎术均是治疗食管、贲门早期癌安全有效的方法。后者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p53,Fas蛋白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与PDT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PDT治疗前后的早期食管癌及51例癌前病变中凋亡相关p53和Fas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与PDT疗效的关系。结果:p53蛋白表达与PDT早期食管癌疗效无相关性(P>0·05),p53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来源的光敏剂PpIX在食管癌细胞中的亚细胞分布与光动力学效应的关系.方法: KYSE-450、KYSE-70和Het-1A细胞分别用ALA和外源性PpIX以及MitoTrackerGreen处理, 相差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来源的PpIX在细胞内的定位. 利用JC-1-流式细胞方法检测ALA-PDT和PpIX-PDT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改变. 利用电镜观察ALAPDT和PpIX-PDT后细胞线粒体的超微结构,观察PpIX的不同细胞分布形式对线粒体损伤的形态学改变. MTS法测定PDT处理后的细胞存活率.结果: 由ALA产生的内源性光敏剂PpIX荧光主要分布在线粒体, 与MitoTracker Green显示的线粒体荧光分布在相同的区域, 而外源性PpIX荧光信号则弥漫性分布于整个细胞质.KYSE-450、KYSE-70和Het-1A细胞经ALAPDT12 h后, 膜电位受损细胞分别达到22%、52%和33%, 而外源性PpIX-PDT别12 h后线粒体受损细胞率仅分别为15%、14%和18%. 电镜观察结果显示, ALA-PDT后仅1 h一些线粒体即已出现受损状态, 可见线粒体内嵴不明显, 出现空泡和膨胀. 但外源性PpIX-PDT后1h细胞内大部分线粒体仍保持完整结构. ALAPDT的细胞杀伤效果明显好于外源性PpIXPDT.结论: 光敏剂的不同亚细胞定位影响了食管癌细胞PDT的功效, PDT造成的线粒体的损伤在肿瘤细胞杀伤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示以线粒体为靶点的光敏剂是未来光敏剂研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JNK2和SHH在食管组织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食管组织,20例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组织,19例食管早期癌组织中JNK2蛋白和SHH蛋白的表达.结果 JNK2和SHH蛋白在早期癌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63.16%、73.68%,在早期癌组织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织、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NK2和SHH在食管早期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成为食管癌早期诊断新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分别检测4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癌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氨基未端激酶(JNK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癌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JNK1蛋白及JNK1 mR-NA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癌组织(P均〈0.05)。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JNK1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提示JNK1可能在食管鳞癌的恶性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低分化食管鳞癌细胞系KYSE-70的分化诱导作用及对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的应答敏感程度.方法:以高分化食管鳞癌细胞KYSE-450和低分化食管鳞癌细胞KYSE-70为研究对象,用1μmol/LATRA为诱导剂,诱导KYSE-70细胞从低分化状态向高分化状态分化,通过细胞形态学、增殖实验来验证;细胞以1mmol/LALA处理,不同剂量的450nm蓝光照射,MTT法测定PDT对细胞的光毒毒性;流式细胞法测定PDT诱导的凋亡水平,Hoechst33342染色后观察凋亡细胞的胞核形态.结果:经ATRA处理后,诱导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变扁平、体积增大、胞质密度减低、核变大、核密度亦减低、细胞生长缓慢.高分化KYSE-450、分化诱导后的KYSE-70细胞和未诱导KYSE-70细胞用ALA处理后进行蓝光PDT,MTT结果显示高分化KYSE-450和分化诱导后KYSE-70的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未诱导细胞,而高分化KYSE-450细胞敏感性略微低于分化诱导后的KYSE-70细胞.当光剂量为225mJ/cm2时,诱导前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36.23%...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河南省林州市当前食管癌的发病率。方法:按1980年普查的自然村分布,以及居民性别、年龄组的构成,选择其匹配的检查对象,进行内镜与活检组织学检查。结果:2004年普查958例,食管炎占43·53%(417/958),明显低于1980年的64·33%(339/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67,P<0·001;基底细胞增生占38·52%(369/958);非典型性增生占9·50%(91/958),与1980年的7·97%(42/52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87,P>0·05;2004年食管癌占3·34%(32/958),与1980年的1·90%(10/52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05,P>0·05。结论:2004年林州高危人群食管癌前病变与癌的患病率未见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yclinD1、Rb和p16基因在食管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yclinD1、Rb和p16基因在19例食管早期癌、20例异型增生以及10例正常食管黏膜标本中的表达。结果cyclinD1在早期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P〈0.05),Rb与p16在早期癌中的表达低于正常食管黏膜(P〈0.05)。结论cyclinD1、Rb、p16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他们的变化是食管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CDK4/cyclinD1/p16/Rb通路在食管癌的早期发生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ERK1和P38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食管鳞癌中ERK1和P38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5例人中晚期食管鳞癌及其癌旁正常黏膜(其中15例包括早期癌)中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家族成员ERK1和P38的表达情况。结果ERK1和P38在中晚期鳞癌中的表达高于早期癌和正常黏膜,有统计学差异(P〈0.01),P38的表达与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ERK1的表达与上述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戈(P〉0.05)。结论中晚期食管鳞癌中ERK1和P38处于过度表达状态,参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