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背景:有研究显示大鼠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外周血CD34 细胞明显增高。并发现运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不仅动员了骨髓干细胞,而且加速损伤血管段的再内皮化,抑制了新生内膜增生。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损伤动脉的再内皮化及抑制新生内膜增生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材料:实验于2005-12/2006-04于南京市第一医院完成。选用40只雄性SD大鼠,8~12周龄SPF级,体质量200~250g,购于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上海分中心。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购于山东齐鲁制药有限公司,2F动脉取栓导管购于Edwards Lifesciences公司,CD34单克隆抗体、CD45单克隆抗体购于联科生物有限公司。方法:用Excel软件随机将大鼠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治疗组给予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μg/kg),1次/d,共8d。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次/d,共8d。治疗5d后,腹腔注射麻醉大鼠,颈外动脉做一切口,将2F动脉取栓导管插入至左颈总动脉分叉处,注入200μL空气使球囊扩张,然后回拉球囊至肩胛舌骨肌处,回抽空气后重新送回导管,反复3次后拔出导管,结扎颈外动脉。①治疗前和治疗5d后,所有大鼠均取1mL静脉血进行白细胞和CD34 细胞计数。②球囊损伤后14和28d,每组分别麻醉后处死大鼠10只,取左颈总动脉。每组各5只用于暴露动脉内膜腔,应用图形分析软件计算再内皮化面积,再内皮化面积=未被伊文氏蓝着色区域/损伤总面积;每组另有5只,取左颈总动脉,取血管横切面,经HE染色后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新生内膜与中膜比(I/M),评估新生内膜增生程度。③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内膜CD31 与vWF (Ⅷ因子)细胞,推测损伤后内皮修复程度。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外周血白细胞及CD34 细胞表达。②球囊损伤后血管再内皮化程度。③新生内膜增生程度(新生内膜与中膜比)。④血管内膜CD31 与vWF (Ⅷ因子)细胞检测结果。结果:纳入SD大鼠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外周血白细胞及CD34 细胞表达:治疗5d后,治疗组大鼠白细胞总数高于对照组[(27.60±2.45)×109L-1,(10.11±1.81)×109L-1,P<0.01],CD34 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38.31×107L-1,3.14×107L-1,P<0.01)。②血管再内皮化程度:球囊损伤后14和28d,治疗组再内皮化面积分别为(68.3±8.3)%,(97.6±4.1)%,高于对照组[(33.8±6.3)%,(76.1±5.2)%,P<0.01]。③新生内膜增生程度:球囊损伤后14,28d,治疗组新生内膜与中膜比分别为0.39±0.11,0.45±0.09,均低于对照组(0.87±0.15,1.26±0.16,P<0.01),治疗组血管新生内膜增生程度被显著抑制。④血管内膜CD31 与vWF (Ⅷ因子)细胞检测:球囊损伤后28d,治疗组血管内膜被接近于连续完整的CD31 与vWF 细胞覆盖,对照组血管内膜仅见零星、分散的CD31 与vWF 细胞。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促进大鼠血管损伤后外周血中CD34 细胞表达及血管内膜再内皮化,抑制新生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球囊损伤的大鼠颈总动脉内皮修复的影响.方法 球囊损伤24只SD大鼠颈总动脉,建立动脉内皮损伤模型,随机分为:(1)治疗组12只SD大鼠,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即刻注射1 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溶液;(2)对照组12只SD大鼠,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即刻注射1 mL磷酸盐缓冲液.14 d及28 d后,取颈总动脉标本作组织病理切片,行苏木精伊红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生内膜的厚度,14 d及28 d治疗组血管内膜增生均较对照组轻(14 d时0.57±0.06 cm比1.09±0.06 cm,P<0.05;28 d时0.43±0.09 cm比4.72±0.15 cm,P<0.05);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内皮化程度,治疗组血管内皮细胞覆盖程度高于对照组(14 d时70.8%±1.3%比20.4%±1.1%,P<0.05;28 d时90.2%±1.3%比10.7%±0.4%,P<0.05),治疗组可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5-溴脱氧尿核苷双阳性细胞约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单阳性细胞的50%.α-平滑肌肌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平滑肌细胞浸润积分,14 d时治疗组平滑肌细胞浸润1.5分,对照组2分;28 d时两组分别为1分和3分.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减轻新生内膜增生,加快损伤血管的内皮化进程,减少平滑肌细胞浸润,从而促进球囊损伤的大鼠颈总动脉内皮完整性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及QT间期离散度,用以评估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方法测量和比较50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健康人体表心电图上Tp-Te及QT间期离散度并进行分析。结果心力衰竭组患者Tp-Te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心力衰竭组患者QT间期离散度也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明显增加,12导联体表心电图Tp-Te及QT间期离散度可以预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女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室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南京市第一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确诊为高血压的女性患者131例,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进行分组, ≥ 10 μmol/L为H型高血压组(89例),<10 μmol/L非H型高血压组(42例)。对患者的一般基本资料、临床血生化、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在三支血管病变和重度狭窄病变2组进行比较,H型高血压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而在单支病变、正常冠脉及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2组的比例比较发现H型高血压组低于非H型高血压组。H型高血压组冠状动脉Gensini总分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在左室收缩功能的LVMI(左心室质量指数)、RWT(左室相对室壁厚度)、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3项指标比较,H型高血压组LVMI、RWT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在LVEF方面比较,H型高血压组低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在左室舒张功能指标比较,H型高血压组E峰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而LVRT(左室等容舒张时间)低于非H型高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女性H型高血压组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左心室功能减退程度方面较非H型高血压组要加重。女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可能是其冠状动脉硬化和左室功能减退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与心功能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方法检测96例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同时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BNP与心功能分级以及LVEF的相关性。结果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BNP水平分别为(495.12±257.08)、(987.28±386.54)、(1536.43±654.32)pg/ml,血浆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结论血浆BNP检测可减少心脏彩超对左心功能不全诊断的漏诊率,是心力衰竭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估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分布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及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内科收治的H型高血压患者300例(观察组),同期选取非H型高血压患者10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测定Hcy水平,并进行基因检测。结果观察组双支病变、3支病变、狭窄69%、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病变及Gensin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TT型明显高于对照组,CC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TT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较CT型和CC型严重,TT型主要以左回旋支和右冠动脉病变受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TT型Hcy水平最高,其次为CT型和CC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3.9)μmol/L vs (18.3±1.9)μmol/L、(16.6±1.7)μmol/L,P0.05]。观察组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318,P=0.003;r=0.256,P=0.017)。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且以左回旋支和右冠动脉受累为主,MTHFR 677C/T基因型以TT型为主,TT型Hcy处于高水平且冠状动脉病变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损伤后大鼠骨髓和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员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背部皮肤多点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mg/kg)制造心肌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组[5、10、20、40及80mg/(kg.d)]。4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CD34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双阳性细胞数。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于M199培养基培养,FITC标记的异凝集素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染色双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计数3个随机高倍视野数。阿托伐他汀灌胃3天后测定血清一氧化氮浓度。结果阿托伐他汀各剂量组骨髓培养内皮祖细胞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其中40mg/(kg.d)组内皮祖细胞数量最多,较对照组增加了2.4倍(P<0.05),80mg/(kg.d)组与40mg/(kg.d)组比较稍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阿托伐他汀组外周血培养内皮祖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40mg/(kg.d)组增加最明显(P<0.05);心肌损伤后外周血CD3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细胞较损伤前增加(P<0.05),其中80mg/(kg.d)组最明显,较对照组增加了4.18倍(P<0.05),40mg/(kg.d)组与80mg/(kg.d)组无统计学差异;阿托伐他汀各剂量组血清一氧化氮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其中80mg/(kg.d)组增加最明显,并随剂量增加一氧化氮浓度增加。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骨髓动员、促进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迁移、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联合黄连素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高脂血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单药组(辛伐他汀)和联合用药组(辛伐他汀+黄连素)各60例,单药组给予辛伐他汀20mg每晚顿服,联合用药组在辛伐他汀基础上联用小檗碱0.3g,每天3次。治疗8周后测2组血脂、肝、肾功能水平。结果联合用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药组,有效率达100%;单药组治疗前后TC、LDL-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用药组治疗前后比较TC、TG和LDL-C差异显著(P<0.01);组间比较,联合用药组降低TC、TG、LDL-C较单药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联合治疗比单用辛伐他汀更能有效降低LDL-C,黄连素作为他汀降脂药的理想补充剂,给高脂血症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