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缪莹  汪宇  晏丕军  白雪  陈攀  万沁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6):3232-3239
背景 近几十年来,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致死、致残的第2大原因;胰岛素抵抗及肥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前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肥胖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以及胰岛素抵抗在其中的作用,而反映胰岛素抵抗的指标——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及其与肥胖指标结合后是否能用于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目前尚不清楚。目的 通过队列研究分析TyG及其结合肥胖指标与中老年人群10年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1年参与2型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泸州地区(茜草社区、小市社区、龙马潭社区、宝来桥社区、大山坪社区、鱼塘社区)9 406例中老年人为研究队列。收集其基线资料,其中包括TyG及其肥胖结合指标〔TyG-腰围(WC)、TyG-腰围身高比(WtHR)、TyG-体质指数(BMI)、TyG-腰臀比(WHR)〕,并于2016年6—11月进行5年随访,2021年4—6月进行10年随访;截至随访结束,通过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泸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的信息判断该研究队列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依据基线TyG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51、2 351、2 352、2 352例;依据基线TyG-WC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51、2 352、2 352、2 351例。依据基线TyG-WtHR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49、2 349、2 348、2 348例。依据基线TyG-BMI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51、2 352、2 352、2 351例。依据基线TyG-WHR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43、2 343、2 342、2 34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yG及TyG-WC、TyG-WtHR、TyG-BMI、TyG-WHR与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 随访10年,9 406例中老年人中新发缺血性脑卒中527例,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5.6%。在调整了多项变量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G第4四分位组相较于第1四分位组是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1.569,95%CI(1.007,2.437),P=0.046〕;TyG-WC第2、3、4四分位组相较于第1四分位组是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TyG-WC第2四分位组:OR=1.467,95%CI(1.010,2.131),P=0.044;TyG-WC第3四分位组:OR=2.012,95%CI(1.270,3.187),P=0.003;TyG-WC第4四分位组:OR=2.132,95%CI(1.119,4.063),P=0.021〕;TyG-BMI第2、3、4四分位组相较于第1四分位组是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TyG-BMI第2四分位组:OR=1.481,95%CI(1.071,2.048),P=0.018;TyG-BMI第3四分位组:OR=1.548,95%CI(1.066,2.247),P=0.022;TyG-BMI第4四分位组:OR=1.705,95%CI(1.054,2.759),P=0.030〕。结论 10年随访结果示,随着TyG-WC、TyG-BMI升高,泸州地区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高。TyG-WC、TyG-BMI或可成为预测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是糖尿病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Nrf2/ARE通路是体内调控氧化应激的关键通路.激活Nrf2/ARE通路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胰岛β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并可增加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Nrf2/ARE通路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运动量对糖尿病前期3年转归的影响,为糖尿病前期人群选择正确的运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11月参与四川泸州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基线调查者,其中确诊为糖尿病前期者1 088人,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诊断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按《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将纳入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分为大运动量组(n=79)、中等运动量组(n=628)、小运动量组(n=154)、不运动或基本不运动组(n=227),对其进行3年的随访并观察其转归情况。结果:转归为糖尿病者188人(17.2%),转归为正常糖耐量者391人。其中不运动或基本不运动组转归为糖尿病者55人(24.2%),小运动量组转归为糖尿病者23人(14.9%),中等运动量组转归为糖尿病者93人(14.8%),大运动量组转归为糖尿病者17人(21.5%);中等运动量组随访的空腹血糖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2 h血糖分别为(5.50±0.80)mmol/L和(8.50±2.43)mmol/L,明显低于基线值。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不运动或基本不运动组相比,小运动量组转归为糖尿病的风险降低9.3%(OR=0.556,95%CI=0.321~0.964),中等运动量组转归为糖尿病的风险降低9.4%(OR=0.559,95%CI=0.381~0.819)。结论:在糖尿病前期阶段,缺乏运动增加转归为糖尿病的风险,小运动量及中等运动量与糖尿病转归风险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4.
汪宇  缪莹  万沁 《西部医学》2022,34(10):1461-1465
目的 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内脏脂肪蓄积的因素,为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内脏脂肪蓄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2019年09月~2020年10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530例。根据内脏脂肪检测结果,将纳入者分为内脏脂肪正常组及内脏脂肪蓄积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内脏脂肪蓄积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BMI、皮下脂肪面积、FPG、INS、FCP、2hCP、ALT、AST、GGT、BUN、Cre、UA、TG、HDL-C、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HbA1C、HOM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皮下脂肪、BUN、TG、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与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蓄积显著相关(P<0.05)。 结论 性别、年龄、BMI、皮下脂肪、BUN、TG、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与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蓄积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队列研究分析脂质蓄积指数(lipid accumulation product,LAP)与糖尿病前期对象5年转归糖尿病的相关性;并比较LAP、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预测糖尿病前期对象随访5年转归糖尿病的能力。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11月参与泸州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基线调查确诊为糖尿病前期人群1 125人,将研究对象按LAP的四分位数分为4组(Q1,Q2,Q3,Q4),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并观察转归糖尿病的情况。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LAP对糖尿病前期对象转归糖尿病的影响,并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比较 LAP、BMI、WC、WHR 4个肥胖指标预测糖尿病前期对象转归糖尿病的能力。结果:完成随访的1 064人中,转归为糖尿病者237人;4组对象转归糖尿病的比较结果显示,Q4组(92人)>Q3组(69人)>Q2组(48人)>Q1组(28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08,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未调整任何变量及调整年龄、性别、身高、收缩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饮茶后,Q3、Q4组的糖尿病前期对象较Q1、Q2组的研究对象转归糖尿病的风险更高;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显示,在4个不同肥胖指标中,LAP(曲线下面积0.651,P=0.000)大于BMI、WC及WHR曲线下面积,说明LAP相较于BMI、WC及WHR对预测糖尿病前期对象转归糖尿病有较好的价值。结论:LAP是影响糖尿病前期对象转归糖尿病的危险因素,LAP或可成为评估糖尿病前期转归糖尿病的预测因子。随着LAP增高,糖尿病前期对象转归为糖尿病的风险增高;LAP用于预测糖尿病前期对象5年转归糖尿病的能力优于BMI、WC及WHR。  相似文献   
6.
缪莹  万沁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5):595-600
背景 近年来,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然而代谢综合征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是多基因和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关于流产史与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非常有限。目的 探讨女性流产次数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2016年参与泸州地区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的2 829例资料完整的女性,问卷调查一般资料,记录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流产次数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结果 2 829人中发生代谢综合征1 089人(38.49%)。发生代谢综合征与未发生代谢综合征流产次数分布、人工流产次数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代谢综合征者年龄、体质指数(BMI)、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肌酐水平高于未发生代谢综合征者,饮酒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未发生代谢综合征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年龄、饮酒、BMI、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FPG、2 hPG、HbA1c、TC、TG、HDL-C、LDL-C、ALT、AST、GGT、肌酐水平等影响后,有1次、2次、3次及>3次流产史女性发生代谢综合征分别是无流产史女性的1.582〔95%CI(1.096,2.284),P=0.014〕、1.680〔95%CI(1.148,2.456),P=0.008〕、2.259〔95%CI(1.440,3.545),P<0.001〕、2.266〔95%CI(1.355,3.789),P=0.002〕倍;有1次、2次、3次及>3次人工流产史女性发生代谢综合征分别是无人工流产史女性的1.465〔95%CI(1.026,2.091),P=0.035〕、1.689〔95%CI(1.156,2.469),P=0.007〕、2.151〔95%CI(1.369,3.380),P=0.001〕、1.947〔95%CI(1.144,3.315),P=0.014〕倍。结论 女性流产次数及人工流产次数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有相关性,并且随着女性流产次数的增加,代谢综合征的发生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