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17岁。主因发现心脏杂音9年于2007年3月5日入院。体检:T36.0℃,P82次/min,R19次/min,BP104/80mmHg(1mmHg=0.133kPa),体重43kg。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腹部及四肢体检正常。术前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不齐。心脏超声示:各房室内径正常,室间隔膜周部可见直径5mm回声缺损。X线胸片示:心影形态大小正常。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正常。血气分析示:PaO212.13kPa、PaCO25.17kPa、pH7.425、SaO297.0%。于3月7日行室间隔介入封堵术,置入国产VSD Occluder(直径=8mm)。封堵器释放前后均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联合心功能相关指标与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的病情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分析89例CHF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按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VA对病人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分组HRV时域指标[24小时NN间期的标准差(SDNN-24h)、全程每5分钟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全程每5分钟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全程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之差大于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PNN50)]、脑钠肽(BNP)、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性期前收缩总数的关系。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HF病人发生VA的影响因素。并将SDNN-24h、LVEF、BNP指标两两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CHF的病因中以冠心病占比最高(56.2%)。NYHA心功能Ⅳ级组BNP、LVEDD、LVESD大于Ⅰ~Ⅱ级组和Ⅲ级组;Ⅳ级组LVEF、SDANN小于Ⅰ~Ⅱ级组和Ⅲ级组;Ⅲ级组SDNN-24h大于Ⅳ级组;Ⅲ级组rMSSD大于Ⅰ~Ⅱ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组BNP、LVEDD、LVESD小于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衰(HFmrEF)组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组;HFpEF组LVEF、SDNN-24h、SDANN、SDNN index、rMSSD、PNN50大于HFmrEF组和HFrEF组,HFmrEF组LVEF大于HFrE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VA阳性组男性占比、BNP、LVEDD、LVESD、SDNN index大于阴性组;阳性组LVEF低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SDNN index(OR:1.033,95%CI:1.012~1.053,P < 0.01)和LVEDD(OR:1.124,95%CI:1.069~1.182,P < 0.01)增加是VA的危险因素。LVEF与SDNN-24h呈显著正相关,BNP与SDNN-24h、LVEF呈显著负相关(P < 0.05)。结论HRV联合心功能相关指标可更全面评估CHF病人的病情及预测VA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关系及对其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因胸痛(发病时间<12h)入院诊断为AMI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GDF-15及BNP浓度,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技术测定cTnI浓度。记录患者住院和平均随访12个月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或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情况。结果:AMI组GDF-15与BNP和cTnI浓度呈正相关;发生心血管事件组GDF-15水平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多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表明GDF-15是预测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OR=0.79,95%CI:0.67~0.84,P<0.05)。结论:GDF-15与BNP和cTnI浓度呈正相关,GDF-15水平是预测近期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APN水平。所有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均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各组APN、受累血管病变积分、BMI、Cho、Tg、HDL-c及FBG水平。结果①CHD组血清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②SAP组、UAP组和AMI组血清AP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依次下降,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HD患者血清APN水平显著下降,低水平的APN水平可能与CHD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5.
潘生丁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潘生丁试验(DP-1)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DP-T及冠脉造(CAG)对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自身对比研究。结果 DP-T敏感性为81.8%,特异性为60.0%。结论 在不能开展冠脉造影的医院,DP-T作为非创伤性检查手段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加强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最初几小时至2周的护理监测,以减少死亡.方法:观察147例AMI患者的心率、心律及QRS波宽度变化,密切注意心功能、血液动力学变化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实行保护性护理等.结果:有84例患者于发病后2小时~2周出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7%.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占心律失常45%,除1例AMI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因严重心功能不全死亡外,其余83例心律失常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加强AMI患者发病后最初2周的护理,对心律失常,特别是警报性心律失常早期识别及有效治疗是梗死期心律失常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徐玮  吴继雄  王本芳  蔡鑫 《安徽医药》2013,34(4):416-41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与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病史,分为22例稳定型心绞痛组(A组),25例不稳定型冠心病组(B组),25例心肌梗塞组(C组)及20例正常对比组(D组),每组均测量并比较血清中GDF-15、CRP水平,并且采用Gensini积分评定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与GDF-15、CRP的相关性。结果 A组、B组、C组血清GDF-15水平均明显高于D组(P<0.05),B组血清GDF-15、CRP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D组(P<0.05),C组血清GDF-15、CRP水平均明显高于A、B、D组(P<0.05);血清GDF-15、CRP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均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GDF-15和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斑块越不稳定,病变越重、GDF-15和CRP水平越高,对判断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发展和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观察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患者通过食道心房调搏(transesophageal atrial pacing,TEAP)与药物复律的效果。方法 45例老年PSVT患者心动过速发作时分别应用TEAP和药物终止PSVT发作,观察心动过速的终止方式、终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TEAP终止PSVT发作采用超速刺激,药物复律采用ATP、心律平及可达龙。结果 TEAP组患者心动过速终止时间(2~30 s)少于药物组(5 s~10h)。TEAP组PSVT终止率(100%)高于药物组终止率(94.7%),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患者窦性停搏、低血压并发症高于TEAP组(P<0.05)。复律后早搏及胸痛等并发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PSVT患者特别是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首选TEAP术终止心动过速发作。通过TEAP电生理检查能明确心律失常类型,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及快速终止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10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按年龄分为早发组43例(男55岁,女65岁)和晚发组59例(男≥55岁,女≥65岁),对2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早发组患者单支血管病变显著高于晚发组(P0.01)。早发组吸烟率、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体重指数、血三酰甘油、血红蛋白、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晚发组(P0.05~P0.01),血尿酸早发组低于晚发组(P0.05)。结论:早发冠心病患者的发病与吸烟史、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血纤维蛋白原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早发患者单支冠状动脉病变多于晚发冠心病患者。预防冠心病应尽早积极控制心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