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6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天水市秦州区3~7岁儿童代谢综合征的患病情况,对秦州区3~7岁儿童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方法对12 686名儿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年龄3~7岁儿童,通过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根据BMI筛检超重、偏胖及肥胖儿童,进行血压、血脂分析、HDL-C及血糖测定。本研究中各项指标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天水市秦州区3~7岁儿童肥胖总检出率为0.50%、代谢综合征总患病率为0.10%,其中代谢综合征男8例(0.62%)、女5例(0.38%),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1,P0.05)。2城市儿童超重患病率是附近农村儿童的2.2倍、偏胖为2.5倍、肥胖是4.5倍,代谢综合征城市9例、农村4例,城市是农村的2.37倍。3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年龄以5~7岁较多。4影响天水市3~7岁儿童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有家族遗传史(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家族史等)、父母文化水平、膳食喜油炸及高能量饮食、运动时间少等。结论天水市秦州区3~7岁儿童代谢综合征发病率低于国内外儿童,无性别差异,城市儿童多于附近农村儿童,发病年龄以5~7岁较多。其中父母文化水平、体重指数、高脂饮食、运动习惯、高血压及糖尿病的遗传背景等是3~7岁儿童代谢综合征最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42例老年人败血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蔚  杨京华  梁瑛  胡尚基 《临床荟萃》2003,18(14):814-815
老年人败血症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常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而危及生命。尽管近年来新型抗生素不断应用于临床 ,但医院感染、败血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并未减少。为此 ,对我院 1996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 4 2例老年败血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6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 ,我院收治年龄大于 6 0岁的符合败血症诊断标准[1] 的患者 ,分别来自内、外、妇科及ICU。其中男性患者 2 6例 ,女性 16例 ,年龄 6 0~ 84岁 ,平均 (6 7.5± 8.9)岁。 4 2例患者临床表现大致相同 ,多为急性起病 ,见表 1。表 1  …  相似文献   
3.
支气管哮喘患者个体化教育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估支气管哮喘个体化教育在支气管哮喘防治中的作用。方法 :将 4 9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 2组 ,个体强化教育组 (2 3例 )和一般讲座教育组 (2 6例 )。个体化教育组在一般的讲座教育后 ,再针对每一例患者进行个体强化教育 ,一般讲座教育组则进行一般的支气管哮喘讲座教育。每例患者均在教育前和教育后记录症状评分 ,测定肺通气功能 ,用力肺活量 (FVC)、1s用力呼气容积 (FEV1 )和最大呼气流量 (PEF)。结果 :个体强化教育在教育后 3个月 ,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下降 ,肺通气功能三项指标在教育后均有明显改善 ,而且优于一般讲座教育组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支气管哮喘个体化教育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自我管理和治疗的依从性 ,增强支气管哮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肺功能 ,在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1988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阿城市发生一起以呕吐、腹泻、肌肉痉挛等主要临床特征的腹泻病暴发,发病3004例,罹患率达13%。为了查明病原体,我们采集了部分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电镜、病毒核酸电泳检查。电镜结果 17份病人粪便标本中,有13份见到成堆的50nm 左右的病毒颗粒,呈园形或六角形,有一层蛋壳样外壳,并见到直径约  相似文献   
5.
1988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在哈尔滨市所属阿城市发生一起以成人为主的腹泻爆发流行。发病总人数高达3000余人。主要临床症状是频繁呕吐、腹泻不止,每日达10余次,肌肉痉挛等。为了弄清本次腹泻爆发流行的病源学情况,我们采集了部分病人的粪便和血清标本,进行了电镜检查,病毒核酸电泳和细菌学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呼吸重症监护室肺心病呼吸衰竭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RICU建于1990年10月,至1998年2月共收治急、慢性呼吸衰竭390例,其中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引起呼吸衰竭330例中死亡54例,现就死亡病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54例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30~90岁,其中60岁以上44人(8...  相似文献   
7.
罗华  梁瑛 《当代医学》2009,15(19):11-13
目的 评价以Raschke量表指导肝素治疗中国人肺血栓栓塞症时面临的问题.方法 按Raschke量表调节.记录25名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肝素抗凝满84h,每6h一次的APTT及肝素剂量值,描绘APTT曲线趋势图;统计不同时点抗凝达标率;至APTT稳定达标所需时间;APTT调节次数和调节波动率;每单位肝素剂量差导致的APTT差异.总结Raschke量表中与中国人不同及其忽略的影响治疗因素.结果 该组患者第一个24hAPTT稳定达标率27.78%,全部不达标者占61.11%;72h后总达标率为83.32%;平均达标时间36h,需要检测APTT平均12次.APTT波动率大于74%,1U/(kg·h)肝素导致的APPT差异平均达42s.结论 Raschke量表指导中国人在肝素剂量选择、剂量调节幅度和剂量精确性等方面可能存在和国外不同之处;同时存在的肝素负荷量、华法林、内源性APTT和合并疾病等因素会影响抗凝达标.  相似文献   
8.
肝肝素 (heparin)用于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已有 30多年的历史 ,其有效的抗凝作用及易于监测的特点备受临床青睐。但由于肝素抗凝活性的半衰期与剂量有关 ,且易于受到患者血小板与血管内皮功能等因素影响[1] ,故肝素的血浆稳态浓度较难把握[2 ] 。目前应用肝素抗凝治疗时仍需监测 ,特别是持续静脉点滴肝素治疗肺血栓栓塞症。大量的动物及人群实验研究已证实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大于对照值或平均值的 1 5~ 2 5倍时是抑制血栓形成 ,又不易发生出血并发症的有效安全范围[3 ] ;尽管APTT并不总是可靠地与血浆肝素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腺苷注射液在中国南方人群中的合适剂量.方法 将行腺苷负荷心肌显像的病例,随机分为3组,所有受检者均临床诊断或疑诊为心肌缺血或冠脉痉挛或心肌桥.3组分别用0.6、0.7、0.84 mg/kg不同的腺苷剂量进行检查,共注射6 min,在注射的第4分钟注射740 MBq 99mTc-MIBI,90 min后行门控心肌断层显像,第2天行静态门控心肌显像.在检查过程中,记录患者对检查的耐受性;然后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以冠状动脉造影(CAG)为标准,进行一致性比较.结果 低剂量组(0.6、0.7 mg/kg 剂量组)患者耐受性明显增强(P<0.05),而0.6、0.7 mg/kg剂量组患者耐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CAG为标准,3个剂量组与CAG的符合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中国南方人群中,腺苷负荷心肌显像剂量用0.7或0.6 mg/kg时,可明显增加患者耐受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检查结果与CAG的符合率与0.84 mg/kg剂量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前已知 ,肺血管重建是不同原因肺高压的共同病理特征。韧粘素 (tenascin ,TN)是一种大分子细胞外基质蛋白 ,它参与血管的重建过程[1] 。本研究通过快速竞争性RT PCR技术及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方法 ,观测野百合碱性肺高压大鼠肺组织及肺动脉中TNmRNA的动态表达水平和TN蛋白的沉积、分布情况及其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的关系 ,以期阐明TN在肺高压肺血管重建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雄性SD大鼠 72只 ,随机均分为野百合碱 (MCT)组和正常对照 (CON)组。MCT组大鼠以 2 %野百合碱液按 6 0mg/kg剂量在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