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创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微创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方法、围术期处理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0年7月~2009年7月,128例冠心病患者接受OPCABG,占同期冠心病手术的32%。平均年龄61.7岁,左室射血分数24%~70%。平均搭桥2.4根。结果本组手术死亡4例,死亡率3.1%。术后8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6.3%。ICU时间平均2.1天。术后平均随访38个月,心绞痛消失率90.0%。结论 OPCABG是安全、可行的,尤其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微创电视内镜下获取大隐静脉的手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212例患者接受CABG,按照获取大隐静脉的方法分为两组:内镜组72例,传统组14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资料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内镜组获取静脉的时间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治疗经验,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分析106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1例,女性65例,年龄29~73岁,平均(41.2±15.6)岁。心功能Ⅲ级64例,心功能Ⅳ级42例。二尖瓣替换35例,二尖瓣成形手术1例,主动脉瓣替换15例,双瓣替换55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41例和冠脉搭桥18例。结果:手术后早期死亡6例,手术死亡率为5.7%(6/106)。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2例,心室纤颤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脑梗塞1例。100例出院患者中,随访89例,随访时间1月~12年,死亡6例,死亡率6.7%(6/89),心功能Ⅰ级患者48例,心功能Ⅱ级患者36例,心功能Ⅲ级患者5例。结论:重视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术前注重改善心功能,积极矫治心脏瓣膜病变,加强呼吸道管理,加强营养支持,积极防治心律失常,积极治疗围术期出现的肝、肾功能不全,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外科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0年7月至2002年3月51例冠心病患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按手术方式分为非体外循环组(n=21)和传统体外循环组(n=30)。将两组病人的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非体外循环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显少于体外循环组,并且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均<0.05),其他重要器官的并发症发生率亦低于体外循环组。两组平均随访9.6个月,心绞痛均消失,心功能改善,活动量明显增加。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安全可行的,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与两种不同流速模式(恒速和减速)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比较,评价双相气道正压通气(DuoPAP)在心脏术后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心内直视手术者40例,术后分别采用恒速、减速SIMV和DuoPAP模式通气,比较血流动力学、血气、呼吸力学参数及呼吸肌做功指标的变化。结果DuoPAP和减速SIMV的气道压峰值(Ppeak)、气道阻力(Raw)和吸气功(WI)较恒速型SIMV明显降低(p<0·01);前两种通气模式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通气模式的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的SIMV模式比较,DuoPAP模式对血流动力学、血气参数无明显影响,且与恒速型SIMV比较,可明显降低吸气时的Ppeak、Raw和WI,应用于心脏术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226、1000Hz声导抗和宽频声导抗(wideband immittance,WBI)在积液型分泌性中耳炎(OME)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WB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中耳功能正常者12例(24耳)和2017年9月~2018年3月我科经耳内镜下鼓膜穿刺确诊为积液型OME患者64例(95耳),单侧33例(33耳),双侧31例(62耳)的226 Hz声导抗、1000 Hz声导抗和WBI检查,分析积液型OME在三种声导抗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分析中耳功能正常者和积液型OME患者,WBI在外耳道压力为0 da Pa和峰压值时9个频率的能量吸收率。结果 ①外耳道压力为0 da Pa和峰压值时,中耳功能正常者与积液型OME患者的能量吸收率在667、1000、1681、2669、3363、5339和8000 Hz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26和408 Hz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于积液型OME诊断而言,226 Hz声导抗敏感度87.30%,特异度40.63%,准确度71.58%;1000 Hz声导抗敏感度93.65%,特异度37.50%,准确度74.74%;WBI敏感度98.41%,特异度96.88%,准确度97.89%;③WBI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最佳,1000 Hz声导抗敏感度和准确度优于226 Hz声导抗检查,226 Hz声导抗特异度优于1000 Hz声导抗检查。结论 相较于226和1000 Hz声导抗检查,WBI检查在积液型OME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总结危重冠心病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博(1ABP)的经验,分析IABP置入的时机与临床治疗结果的关系,为提高IABP在危重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提供依据.方法 1999年7月-2009年7月行冠状动脉搭桥术385例,其中21例病人围术期应用IABP辅助.将21例分为预防性主动置入组(主动组)8例和紧急被动置入组(被动组)13例.观察两组病人IABP使用的临床效果,包括围术期死亡率、IABP置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平均辅助时间、血压改善情况、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治疗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 本组IABP应用占同期冠心病外科手术病人的5.5%.21例病人中,存活15例,死亡6例,总有效率71%,主动组术后死亡率明显低于被动组(P<0.01).两组的血压上升幅度、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治疗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IABP辅助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对于术前评估为危重冠心病患者,术前预防性主动置入IABP能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术后死亡率,缩短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治疗时间,充分发挥IABP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10例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外科治疗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0例,行Bentall手术9例,升主动脉置换 主动脉瓣成形1例。结果 治愈9例,死亡1例。治愈患者术后随访,心功能良好。结论 急性Stanford A主动脉夹层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娴熟的外科吻合技术和合适的体外循环方法是保证手术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及时、正确的术前诊断与治疗亦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胸部创伤的致伤特点和外科策略136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目前胸部创伤的致伤特点,并总结其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07年12月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收治的胸部创伤病例1369例,分为1995年前、后两组,比较两组病例数、伤因谱、重症伤和多发伤发生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死亡率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与1995年前组比较,1995年后组胸部创伤的年病例数明显增加,且重症胸外伤比例(P<0.05)和多发伤患者发生率(P<0.01)均显著增加;ARDS/MODS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两组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近10余年来,胸部创伤的数量明显增加。伤情重、复杂且常合并多发伤是目前胸外伤的致伤特点。伤后早期及时诊治,掌握胸部创伤救治策略和外科手术指征可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肺癌合并脑转移是晚期肺癌的表现,按以往属于手术禁忌,但近年有报道该类病人,做脑部转移癌手术切除后,再行肺癌根治术及术后化疗和放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2].肺癌合并有脑转移的病人自然生存期为3~6月,未作肺部肿瘤切除,经化疗或放疗后可提高生存期1~3月[3].1994年~1997年,我院对15例该类病人,在脑转移癌伽玛刀治疗后同期做肺癌手术切除,术后给予化疗和放疗,占同期肺癌手术的 7.8%,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