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提高对成人支气管异物的认识和诊治水平,避免长期误诊、误治.方法 回顾我院收治的1例长期误诊支气管异物成年患者病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成人支气管异物在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及支气管镜下的不典型表现以及造成患者长期误诊、误治的原因.结果 成年患者,近4年反复咳嗽、咯痰、喘憋,影像学上有弥漫性磨玻璃影、多发支气管扩张及斑片影等多种表现,曾行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严重时曾行气管插管,入我院后行支气管镜检查确诊为右中间段支气管异物,后长期随访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肺功能检查已治愈.结论 成年患者常无明确异物吸入史,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常无异物存在直接征象,容易造成临床误诊、误治,支气管镜对成人支气管异物的诊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早期干预对野百合碱致肺动脉高压(PH)大鼠肺血管病变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2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辛伐他汀对照组、PH模型组和辛伐他汀干预PH组,每组8只.PH模型组和辛伐他汀干预PH组大鼠皮下注射野百合碱80μg/g;2个对照组大鼠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辛伐他汀干预PH组和辛伐他汀对照组大鼠自注射野百合碱或生理盐水当日开始以辛伐他汀2μg/g每日1次灌胃,连续21 d.实验第21天测定各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取肺组织观察肺小动脉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记录炎性评分,采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肺小动脉壁面积/管面积比值和管壁厚/管外径比值,评价肺血管重构的严重程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肺组织匀桨自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结果 PH模型组、辛伐他汀干预PH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mPAP分别为(34±9)、(23 ±7)、(20 ±4)mm as(1mm Hg=0.133 kPa);肺小动脉周围炎性评分为(3.40±0.65)、(2.19±0.81)、(0.82 ±0.01)分;肺小动脉壁面积管面积比值为(0.560 ±0.086)、(0.442 ±0.061)、(0.408 ±0.049),管壁厚/管外径比值为(0.368±0.055)、(0.325 ±0.045)、(0.302 ±01035);肺组织匀浆中IL-6为(765±179)、(264±127)、(59±26)pg/ml,TNF-α为(447 ±86)、(179±91)、(38±11)pg/ml,MCP-1为(4428±757)、(697±211)、(32 ±7)pg/ml.辛伐他汀干预PH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PH模型组(P<0.05或P<0.01).结论 辛伐他汀可延缓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PH形成和肺血管重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辛伐他汀抑制肺小动脉周围炎症和肺组织前炎性因子IL-6、TNF-α及MCP-1有关.  相似文献   
3.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chronic throm boem bolic pulm onaryhypertension,CTEPH)是急性肺栓塞或肺动脉原位血栓形成的长期后果,由于种种原因血栓未溶解而持续存在,通过机化、纤维化形成。CTEPH发生率虽然较低,但预后很差,最终进展至右心衰竭而死亡。近年来,肺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成功实施以及新药物的出现使CTEPH预后大为改观。因此,充分认识其自然病程,及时诊断并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对降低病死率、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1 自然史CTEPH与急性肺血栓栓塞密切相关,临床观察显示,1次急性栓塞事件或反复血栓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科围术期患者D-二聚体(D-dimer)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06例骨科围术期患者进行D-dimer水平的检测以及危险性评分量表(Wells)评估.结果 对术前患者血D-dimer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D-dimer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BMI、吸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及术后1 d、3 d、7 d血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1 d D-dimer水平达高峰,与术后3 d、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 d,预防性应用抗凝剂患者与未应用抗凝剂患者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患者与未输血患者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应用骨水泥患者在术后1 d、7 d与未应用骨水泥患者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7 d,膝关节置换与髋关节置换、非置换手术患者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Wells评分与D-dimer水平呈正相关(r=0.166,P<0.05),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Wells评分与D-dimer水平呈正相关(r=0.169,P<0.05).结论 骨科围术期患者D-dimer水平在术后有所增高,尤以术后1 d最高.术后预防性应用抗凝剂治疗、术中应用骨水泥以及不同的手术方式均可影响D-dimer水平,故D-dimer无法起到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5.
药源性间质性肺疾病(DI-ILD)是最常见的药源性肺部疾病,目前已知多种药物可导致间质性肺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和直接细胞毒性作用有关。此类疾病临床症状、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表现均无特异性,临床诊断DI-ILD需根据病史(用药史)、临床特点、胸部影像学、组织病理学改变及治疗效果。临床疑诊DI-ILD时应立刻停药并应用糖皮质激素。若及时干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简化肺栓塞严重度指数(sPESI)对老年肺栓塞(PTE)患者危险分层的价值。方法 采取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233例于2002年4月至2015年5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确诊的PTE患者分为老年组(≥65岁,n=132)和非老年组(<65岁,n=101),对老年和非老年PTE患者的合并症、临床特征、sPESI以及30d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组年龄(76.32±6.77)岁,非老年组年龄(51.93±10.39)岁;30d病死率分别为22.73%和11.8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老年组合并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脑血管病、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肺炎者较非老年组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4.39%的老年患者和13.86%的非老年患者合并肿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8),但两组合并肿瘤的构成不同,老年组以肺癌为主,而非老年组以骨肿瘤占多数。老年组动脉血氧分压低于非老年组[(59.39±11.00)vs (66.44±13.77)mmHg,P=0.002],而肺动脉收缩压、脑钠肽及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均高于非老年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3和P=0.041)。老年组和非老年组sPESI≥1者分别占73.48%和48.5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老年组内死亡者与存活者比较,sPESI≥1的比例分别为90.00%和68.6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死亡老年患者的sPESI均值也高于存活老年患者[(2.23±1.52) vs (1.18±1.11),P=0.001]。sPESI评估老年组和非老年组30d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4(95%CI 0.596~0.812)和0.723(95%CI 0.551~0.896)。结论 sPESI有助于老年PTE患者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对野百合碱诱导大鼠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和肺小动脉重构的作用。方法 6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肺动脉高压组、辛伐他汀组、阿司匹林组和联合用药组。野百合碱(60 mg/kg)皮下注射后第1 d至第28 d,分别给予辛伐他汀(2 mg/kg)、阿司匹林(1 mg/kg)或两药联合每日1次灌胃。右心导管测定肺动脉平均压(mPAP),以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比值作为评价右心室肥厚的指标(RVHI)。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并计算动脉管壁直径%以评价肺血管重构严重程度。ELISA方法测定肺组织匀浆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与肺动脉高压组比较,辛伐他汀、阿司匹林均可显著降低mPAP(34.1±8.4)mm Hg、(38.3±7.1)mm Hg比(48.4±7.8)mm Hg],抑制肺小动脉管壁增厚(P〈0.05)。与单药组比较,联合用药对mPAP、RVHI和肺小动脉重构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并且联合药物进一步降低了肺组织IL-6水平和肺动脉周围炎症评分(P〈0.05)。结论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对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的干预作用优于单药,其机制可能与两药的协同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1例68岁原发性肝癌男性患者因行肝动脉导管化疗输注碘普罗胺30111l。输注完毕后约20min,患者突发呼吸困难,血压130/76mmHg(1mmHg=0.133kPa),心率136次/min,脉搏血氧饱和度0.80。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动脉血气分析:pH7.31,二氧化碳分压34tom№,氧分压69mmHg。胸部X线检查示两肺多发斑片状阴影。考虑为碘普罗胺所致非心源性肺水肿。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并静脉注射呋塞米20mg。约12h后患者呼吸困难改善,氧合指数为110。治疗后36h,改为面罩吸氧,氧合指数上升至132。2d后采用鼻导管吸氧,氧合指数达175;5d后氧合指数升至260。约2周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消失,动脉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均正常。  相似文献   
9.
骨科手术后肺栓塞死亡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后急性肺栓塞临床特征并探讨其死亡预测因素。方法:收集1997年5月至2010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骨折、关节置换、脊椎疾病、骨肿瘤手术后确诊的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患者134例,按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n=28)和存活组(n=106)。分别分析其临床症状、心电图、动脉血气、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特征以及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的变化,并比较两组间差异。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死亡组平均年龄高于存活组(P=0.043),晕厥和血压降低发生率也高于存活组(P=0.009,P=0.041),而动脉血氧分压p(O2)低于存活组(P=0.035);心电图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SQT、超声心动图显示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运动功能障碍的比例死亡组均高于存活组(P=0.018,P=0.030,P=0.042和P=0.038);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ALT、LDH、CK-MB升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35,P=0.01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死亡预测因子包括年龄(OR 1.182,95%CI 1.010~1.383,P=0.036)、低氧血症(OR 1.128,95%CI 1.018~1.249,P=0.022)、血压降低(OR 3.346,95%CI 1.116~10.031,P=0.031)、右心功能不全(OR 4.083,95%CI 1.040~16.035,P=0.044)和CK-MB升高(OR 3.466,95%CI 1.054~11.400,P=0.041)。结论:骨科手术后死于急性肺栓塞者血清ALT、LDH和CK-MB升高发生率高于存活者,患者年龄、低氧血症、低血压和右心功能不全是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血清CK MB水平可能有助于急性PTE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美沙拉嗪导致嗜酸粒细胞肺炎(eosinophilic pneumonia,EP)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例美沙拉嗪所致EP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分别以“mesalazine(5-aminosalicylate)”和“eosinophilic pneumonia”或“Lung”为检索词通过Pubmed、Embase及Cochrane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1987年8月至2015年9月;以“美沙拉嗪(5氨基水杨酸)”和“嗜酸粒细胞肺炎”或“肺”为检索词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1994年1月至2015年9月.结果 本例为56岁女性,在未确诊炎症性肠病情况下自行服用“美沙拉嗪”1个月后出现干咳、发热,外周血白细胞(WBC) 25.54×109/L,嗜酸粒细胞(EOS) 5.57×109/L (21.8%).肺CT显示双侧浸润影;BALF中EOS比例33%;肺功能示DL CO为46%预计值.停药后症状及影像很快改善,但2个月后DL CO仍低.在以上检索文献中共报道美沙拉嗪所致EP 9例.包括本例共10例患者,男3例,女7例,年龄23~56岁,平均34.5岁.主要表现为干咳、发热;胸部CT显示双肺浸润影;外周血及BALF中EOS升高.肺功能显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及DLCO降低.停用美沙拉嗪后症状及影像完全恢复.结论 美沙拉嗪导致的EP罕见,症状及影像不特异.诊断依赖于用药史、外周血、BALF中EOS升高或活检肺组织有EOS浸润.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能解释的呼吸系统表现应警惕美沙拉嗪导致EP的可能,应及时停药.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