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庚型肝炎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院从1996年9月起采用中国军事科学院提供的试剂盒对本院部分住院患者分别用RT-PCR法及ELISA法检测HGV-RNA及抗-HGV,现将资料完整的78例庚型肝炎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51例,女27例,男女之比为1.9∶1;年龄最小者14个月,最大者74岁,平均为38.1岁。其中18~45岁者55例,占70.50%。 1.2 临床分型 按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本组急性肝炎18例(黄疸型16  相似文献   
2.
脂肪肝形成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材料与方法 病例来自1999年1月至2001年6月间本院住院病人138例,经腹部B超提示为脂肪肝患者.B超表现:①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②肝肾对比或肝肾回声差异,肝实质回声强度>肾回声;③肝前后部回声差异;近场肝回声密集增强而远场衰减;④肝内管道结构特别是静脉变细不清.  相似文献   
3.
病例:男性,21岁.于1983年8月因吃肥肉后感纳减、恶心,经对症处理后缓解,仍从事农业劳动,县医院检查发现巩膜黄染,黄疸指数(Ⅱ)16u,ALT 正常,按“胆囊炎、胆石症”服用清热利胆中药无效。同年,赴杭州某医院作 B 超检查未见异常,又服中西“护肝”药物,黄痘持续不退.1984年11月起感明显乏力,食欲减退,厌油、恶心,黄疸加深,ALT>200u,诊断“肝炎”,住县医院,经强的松龙、云芝肝泰等治疗20天,上述症状消失,ALT 渐降至64u,Ⅱ16u,月余后 ALT 正常,Ⅱ降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ALT水平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将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入组前血清ALT水平高低分为酶正常组(ALT≤50u·L-1)酶异Ⅰ组(ALT51~100u·L-1)、酶异Ⅱ组(ALT101~200u·L-1)、酶异Ⅲ组(ALT>200u·L-1)。分别在治疗后6mo和12mo观察HBVDNA阴转、HBeAg转阴和HBeAg血清转换情况和ALT复常率。对使用拉米夫定后合并用降酶药和不合并降酶药6mo和12mo后HBV DNA阴转、HBeAg阴转和HBeAg血清转换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拉米夫定治疗12mo后HBV DNA阴转率达91.7%,HBeAg阴转率达25%,HBeAg血清转换率达20.8%;各组比较,酶异Ⅱ组HBeAg阴转和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达53.3%和46.7%,高于酶异Ⅰ组和酶正常组(p<0.01)。2、拉米夫定治疗12mo,ALT复常率达62.2%,其中酶异Ⅱ组复常率达80.0%,明显高于酶异Ⅰ、Ⅲ组(p<0.05)。3、拉米夫定治疗后12mo不合并降酶药组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达31.4%和25.7%,明显高于合并降酶药组(p<0.01)。结论 对HBeAg阳性、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更适合抗病毒治疗的是ALT>100u·L-1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时不主张同时使用降酶药。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5岁.因发热2天,抽搐,左侧偏摊及腹泻1天余于1987年8月26日入院.患儿于8月24日晚骤起发热,次晨7时体温达40℃,同时出现四肢抽搐(历时4小时),大小便久禁.下午起解粘液便2次,且发现患儿左侧肢体瘫痪.经当地医院抢救后于8月26日转送本院.病前无外伤史.病后无呕吐.以往无两耳流脓史,有高热惊厥史.  相似文献   
6.
狂犬病是人畜共患病,它是狂犬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分布于全世界,预后凶险,病死率几乎为100%。我院近十年收治狂犬病60例,其中小儿狂犬病24例占40%,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性18例,女性6例,男女之比3:1。最大11岁,最小2岁,平均年龄6.67岁,4~6岁13例,占54.16%。二、临床表现1.症状发热18(75%),恐风14例(58.3%),恐水20例(8.3%),恐光声5例(20.8%),烦躁20例(83.3%),气急2例(8.3%),流涎15例(62.5%),伤口异样感8例(33.3%),抽搐3例(12.5%)。2.潜伏…  相似文献   
7.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慢性肝炎与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 (TBA)的临床意义。方法 经肝穿活检病理证实为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者 ,测定其TBA ,并与ALT、Tbil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TBA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时TBA检测与ALT、Tbil同样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并可判断病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肠道的通透性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与肠道通透性的关系。方法 参照Holt等的方法测定96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二胺氧化酶 (DAO)活性 ;并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服用乳果糖、甘露醇后在尿中的分泌率 ,用以评价患者肠黏膜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结果 患者Child +Pugh分级各组中DAO的活性和乳果糖 /甘露醇 (L/M)比值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DAOA级 4 .6 8± 0 .97,B级 6 .0 5± 1.0 2 ,C级7.80± 1.34比 3.98± 0 .93,P <0 .0 5~ 0 .0 0 5 ;L/MA级 0 .0 39± 0 .0 0 7,B级 0 .0 6 8± 0 .0 12 ,C级 0 .119±0 .0 2 3比 0 .0 33± 0 .0 0 4 ,P <0 .0 5~ 0 .0 0 5 )。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组与非SBP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DAO 7.6 7± 3.0 3比 4 .96± 0 .95 ,P <0 .0 0 5 ;L/M 0 .10 7± 0 .0 6 0比 0 .0 4 2± 0 .0 0 7,P <0 .0 0 5 ) ;非SBP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亦具有显著性 (DAO 4 .96± 0 .95比 3.98± 0 .93,P <0 .0 5 ,L/M 0 .0 4 2± 0 .0 0 7比0 .0 33± 0 .0 0 4 ,P <0 .0 5 )。结论 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肠道黏膜受损是导致SBP的主要原因之一 ,测定病毒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DAO活性及尿中L/M比值可以探知肠黏膜结构及其功能有无损害。  相似文献   
9.
肠道内正常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微生态体系,其“平衡失调”与人的疾病状态密切相关〔1〕。据报道肝硬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2〕。而慢性肝炎患者的肠道菌群状态及其在肝硬化后的变化情况,迄今国内外鲜有报道。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1996年8月至1997年5月期间随机选择我院住院患者50例,其中男46例,女4例,年龄17~52岁。按诊断标准〔3〕分成5组:慢性肝炎轻度组、慢性肝炎中度组、慢性肝炎重度组、慢性重型肝炎组和肝炎后肝硬化组,每组均为10例。选健康成人10例为对照组,年龄18~45岁,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肝功能试验证明未患过肝炎  相似文献   
10.
72例慢性乙肝随朵分为治疗组、大剂量干扰素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2月后,分别对平状、体征、肝功能、乙肝三系、HBV-DNA、肝纤维化指标及治疗前后肝组织活检进行观察对照,结果提示本法对慢性肝炎症状体征的改善、恢复肝功能、抗病毒、改善肝纤维化指标及肝组织病理有一定疗效,尤其对抗病毒、血清球蛋白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大剂量干扰素组比较效相似(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