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六味地黄丸联合甘草片辅治老年肺结核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提高老年肺结核临床疗效,以中西结合平衡补肾治疗作为切人点,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方法全部人选病例,抗结核治疗异烟肼0.3g/d+利福平0.45g/d+乙胺丁醇0.75g/d,痰菌阳性者加用吡嗪酰胺1.5g/d;抗炎治疗头孢哌酮4.0g/d;免疫治疗卡提素1ml 3次/周或斯奇康1ml 3次/周×12周;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甘草片组(甘草片9片/日)、六味地黄丸组(浓缩六味地黄丸24粒/日)和六味地黄丸加甘草片组4组,总疗程90天。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43%、56%、60%和83%;显效率分别为:10%、20%、20%和41%。甘草片加六味地黄丸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十分显著(P〈0.01);与甘草片组和六味地黄丸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甘草片组和六味地黄丸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虽显示出一定疗效,但经统计学处理,总有效率与显效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加甘草片平衡补痛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2.
3.
患者、男、60岁,因慢性腹痛2年,伴腹泻,全身散在性皮下结节1月,于1992年5月10日入院。既往史:1990年10月曾因胃癌在我院行胃次全切手术,术后,患者一直食欲不振,进行性消瘦,至今年4月初,大便增至5~6次/日,呈细条状伴腹胀,继而出现全身散在性皮下结节,5月初再次入院治疗。查体:慢性重病容,贫血外貌,恶病质,全身可见散在性皮下结节13个,分布在胸、腹、背及双下肢大腿等区域内,大小约2~4cm不等,质中,边缘清楚,与周围无粘连,心肺正常,肝脾未及,下腹稍膨隆,无压痛,未扪及明显包块。化验:Hb:80.9/L,WBC:5.6×10~9/L,RBC:0.005×10~9/L,粪便(一),胸片示:心肺正常,“B”超示:肝、胆、脾、胰未见异常、结肠气钡造影: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段均未见异常。皮肤结节病理活检报告: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肝损害与临床各期各型的关系及肾功能恢复时间。方法 通过对236例HFRS肝损害患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的现察,另与210例无肝损害HFRS患肝功能恢复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HFRS导致肝损害多发生在病程的低血压期,少尿期,且重型,危重型HFRS肝损害也严重,肾功能恢复时间也延长,结论 HFRS肝肾功能恢复与肝肾功能受损的程度及病情有关,早期诊断是关键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明显缩短病程,也可越期,减少尿蛋白和减轻肝损害的发生,而且可加快肾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6.
姚令良 《临床荟萃》2006,21(5):344-345
随着血液透析治疗的普及,一些重型、危重型出血热少尿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已明显降低,但休克期由于病情发展变化快,如果抢救治疗不合理,病死率仍较高,为了提高对重型、危重型出血热休克期抢救治疗的成功率,我科针对出血热休克期患者病理生理特点,通过提高晶体液与胶体液输液比例,加大晶体液的抗休克治疗力度及少尿期血液透析治疗,大大提高了重型、危重型出血热患者抢救治疗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重型、危重型出血热休克及少尿期病例抢救治疗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方法]按时间段将所选病例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36例.二组休克期均选用平衡盐液为晶体液,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或白蛋白为胶体液.治疗组按6∶1晶胶比例,入院休克前24 h输液总量为3 000~6 000 mL;对照组按3∶1晶胶比例,入院休克前24 h输液总量为2 500~3 000 mL.二组少尿期血液透析治疗相同.[结果]治疗组48例中,休克期19例,死亡2例;少尿期29例,死亡6例.对照组36例中,休克期16例,死亡8例;少尿期20例,死亡6例.二组总病死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休克期二组差异更显著(P<0.01),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重型、危重型出血热休克期抢救治疗,提高组织静水压比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更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PD及结核抗体在肺结核及治疗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按临床病例类型分为:初发组与复发组;按PPD分:〉20mm组、10~19mm组、〈9mm组;按结核抗体分:阴性组、阳性组。结果初发组PPD反应强度明显高于复发组,两组差异十分显著(P〈0.01);而结核抗体阳性率初发组则明显低于复发组,两组差异十分显著(P〈0.01);初、复发组间临床疗效:初发组明显高于复发组,两组差异十分显著(P〈0.01);结核抗体阴性组:菌阳、空洞、血沉(〉40mm/h)及发热病例数均明显低于阳性组,两组差异十分显著(P〈O.01);随访观察:9个月化疗后,对初发PPD〉20ram组病例进行随访,按结核抗体分为阴性组与阳性组,两组住院治疗前PPD反应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一年后,抗体阴性组PPD反应强度明显高于阳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PD及结核抗体与肺结核临床类型、临床疗效相关,结核抗体还与病情轻重程度相关。PPD与结核抗体在初、复发不同类型肺结核比较中呈负相关;PPD反应越强,细胞免疫功能越高,疗效越好;结核抗体阴性组细胞免疫功能相对高于阳性组,病情相对较轻;结核抗体阳性多为体液免疫功能的一种代偿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手足口病血常规及动态变化与病情及预后趋势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令良  康乐 《临床医学》2011,31(7):81-83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EV71)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改变与病情的关系,探讨早期重症病例以上血象的动态变化与预后趋势的关系。方法 216例门诊与住院病例按病情分为:(Ⅰ组)危重组17例、(Ⅱ组)早期重症组167例、(Ⅲ组)普通组32例。分别比较三组年龄、病程、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其中早期重症组病例12~24 h后复查血常规1次,根据以上血象的动态变化进一步分为:A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增高组49例;B组,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比值增高组53例;C组,白细胞下降及淋巴细胞比值增高组67例。结果①不同病情病例年龄、病程、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各项指标统计分析:病程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8,P〉0.05),年龄、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4.9,14.15,25.98;P〈0.01)。②A组,49例中4例发展为危重症病例,危重症转化率8.16%,B组与C组,危重症转化率均为0,A组危重症转化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足口病(EV71)病情与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相关,病情越重、血象越高;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动态比值变化对预后趋势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男,60岁,因慢性腹痛2年,伴腹泻,全身散在性皮下结节1月,于1992年5月10日入院。患者于1990年初开始,间有上腹部隐痛不适,无暖气、反酸,至同年9月,因突发呕血、便血急诊入院,半月后,血止,胃镜检查,报告为“胃窦部溃疡”,病理活检报告为“胃癌”。10月行胃次全切除术。术后,患者一直食欲不振,进行性消瘦,至1992年4月初,出现腹泻稀软便,5~6次/日,伴腹胀,继而出现全身散在性皮下结节。5月初,以“胃癌”术后,皮下结节性质待查再度入院。查:T36.9℃、P:90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