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在大鼠纤维化肾组织中的表达,以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TSP1的影响。方法:建立5/6肾切除SD大鼠模型,设假手术组,手术组,氨氯地平组。缬沙坦组,雷米普利组。术后定时检测血压,分别于成模后0、4、12周取材,检测血肌酐、尿素氮、24h尿蛋白定量并计算Ccr。采用Masson染色观察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的程度;通过免疫组化观察TSP1、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在各组大鼠肾组织中表达及分布;采用免疫荧光共染技术观察TSP1/TGF-β1两者共区域表达随病变进展的变化;抽提肾皮质组织总RNA,RT—PCR法检测TSP1、TGF-β1和FN 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体外实验,以1 μM AngⅡ刺激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24h,10μM氯沙坦(Losartan)进行干预,分别采用RT-PCR、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TSP1、TGF-β1、FN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的改变,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中活性和总TGF-β1的含量。结果:①正常大鼠肾小管间质基本无TSP1分布;而在5/6肾次全切大鼠的肾小管间质区内,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和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均能表达TSP1,12周手术组TSP1蛋白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上调近5倍:且较之0周和4周手术组亦明显增加(均P〈0.01),12周手术组TSP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分别上调1.94倍和5倍(均P〈0.05);②TSP1表达增加与Ccr减退呈负相关(r=-0.472,P〈0.01);12周手术组大鼠肾组织TIF程度以及TGF-β1、FN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均明显上调(均P〈0.05),并与TSP1表达增加呈正相关;③缬沙坦/雷米普利处理组TSP1表达也上调,但程度明显低于手术组和氨氯地平组(均P〈0.05),而二组之间无差别;④AngⅡ能明显上调HK-2细胞TSP1、TGF—β1和FN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而氯沙坦能抑制TSP1和TGF—β1的mRNA转录和蛋白合成,下调培养上清液中活性和总TGF-β1的含量。结论:肾小管间质病变的进展过程中,AngⅡ能使TSP1表达上调,其改变程度与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能减少TSPl和TGF—β1在纤维化肾组织中的表达,从而进一步对细胞外基质的沉积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荧光双标记染色样本的图像分析,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炎患肾组织中的分布定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不同类型肾炎患133例。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记染色与低照度荧光图像分析检测方法,观察DC在肾炎患肾组织中分布与改变、结果:肾炎患肾组织中DC分布的面积、数量及密度均明显增多。从分布特点来看,DC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而肾小球基本未见分布,此外,DC在肾小管间质分布程度随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加重而明显增加,两呈正相关。结论:DC可能参与肾脏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粘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IgA肾病(IgAN)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P-选择素及DC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IgAN患者45例,根据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分为3组:轻度组29例,中度组10例,重度组6例;10例正常人肾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IgAN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免疫双标记染色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 CD80 D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并探讨DC与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①P-选择素在正常肾组织中基本不表达,在IgAN肾组织中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广泛高表达,重度组肾小管间质表达明显强于轻、中度组,且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轻重显著相关.②正常人肾组织中基本未见CD1a CD80 DC分布,IgAN肾组织中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明显增多;其在患者肾小管间质的分布于重度组明显高于轻、中度组,亦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及血肌酐显著相关.此外,CD1a CD80 DC在患者肾小管间质分布与P-选择素表达明显相关.结论:P-选择素尤其DC可能参与了IgAN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且推测DC肾炎组织迁移聚集可能与P-选择素介导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小管间质炎症损伤中的作用,以及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PsL-EGFmAb)对DC浸润及体外成熟与功能的干预调节。 方法 (1)建立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双染与图像分析,观察P-选择素及CD1a+CD80+DC在肾组织表达和分布变化。(2)从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DC,并于成熟过程中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分子表达;RT-PCR检测细胞NF-κB P50P65 mRNA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T细胞刺激能力;以及ELISA测定MLR上清液IL-12 p70分泌含量。 结果 (1)与假手术组比较,UUO大鼠从第1天起,随着P-选择素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的小管间质表达,CD1a+CD80+DC以肾间质为主浸润;至第7天P-选择素上调且CD1a+CD80+DC显著聚集,两者明显相关且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显著相关。经PsL-EGFmAb处理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表达下调,CD1a+CD80+DC浸润减少,且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减轻。(2)经TNF-α刺激炎性状态下,培养人DC成熟过程中基本不表达或低表达P-选择素,但持续高表达与P-选择素同属C型凝集素的DC-SIGN。经PsL-EGFmAb处理后,可明显抑制DC-SIGN及细胞内NF-κB基因表达,并相应抑制DC黏附共刺激分子表达IL-12分泌及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 结论 DC也是肾小管间质炎症病变启动因素,针对P-选择素功能域的单抗对其浸润具抑制作用。此外,该单抗对人DC成熟与功能有调节效应,提示与抑制作为DC模式识别及黏附受体的DC-SIGN有关,并可能通过影响NF-κB途径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IgA肾病病理改变中广泛存在或伴随着肾小管间质损害 ,黏附分子介导的炎细胞浸润是肾小管间质免疫炎症反应重要前提。树突状细胞 (DC)是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其炎症组织迁移依赖于黏附分子P 、E 选择素介导。为此我们探讨了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P 选择素表达和DC分布变化 ,以及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之间的关系。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4 5例IgA肾病患者 ,其中男 2 5例 ,女 2 0例 ,平均年龄 (4 5 .4± 1.5 )岁。根据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分为 3组 :轻度组 2 9例 ,中度组 10例 ,重度组 6例 ;10例正常人肾组织为对照。用免疫组化法…  相似文献   
6.
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与肾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原特异性T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不同的信号.除第一信号,即来自抗原肽-MHC(major histocom-paibility complex,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组成的复合物与TCR(T cell receptor,T细胞受体)的相互作用;尚需协同刺激的第二信号,即来自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表面表达的协同刺激分子.已证明协同刺激信号可促进T细胞生长、分化和细胞因子产生,以及为防止T细胞发生凋亡而提供生存信号.缺乏这些协同信号将可导致淋巴细胞失活、无能或无反应性,甚至凋亡.由此提示通过控制协同刺激信号可以成为增强或终止抗原依赖T细胞活化及免疫反应的一个重要手段[1].有关协同刺激分子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与肾脏疾病关系也已引起人们重视.本文就协同刺激分子及其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后肾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以及抗P-选择素单抗的抗粘附凋抑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手术组和抗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各18只,按不同梗阻时间(1、3、7 d)再分为3组,另设假手术组(n=6)作为对照.分别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P-选择素及DC在肾组织中表达和分布变化.结果大鼠UUO第l d起即见P-选择素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在肾小管间质中表达上调,伴随CDl a+CD80+DC在以肾间质为主部位的浸润;第3dP-选择素明显表达,且CDla+CD80+DC显著增多;至第7 d P-选择素表达遂下调,而CDla+CD80+DC在肾间质分布聚集达峰,出现了明显的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经抗P-选择素单抗处理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表达受到抑制,CDla+CD80+DC分布聚集减少,且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减轻.结论提示树突状细胞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早期病理损伤过程,其肾组织迁移聚集可能与P-选择素早期介导有关,抗P-选择素单抗对此具有抗粘附调抑和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关系.方法以SD大鼠5/6肾切除建立肾衰动物模型,设正常组(n=6),假手术组(n=6),手术组(n=7).术后定时测定血压及24h尿蛋白量,12周后取血,尿标本及肾组织.常规病理检查判断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TI);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脏毛细血管以及Ⅲ型胶原、Fibronectin(FN)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肾间质纤维化明显,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密度明显减少(P<0.01).此外,大鼠PTC密度与TI、内生肌酐清除率以及Ⅲ型胶原、FN在小管间质表达密切相关(P<0.01).结论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是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并在肾小管间质损伤及肾功能减退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IL)-10对体外培养人树突状细胞(DC)表型和致炎细胞因子IL-12分泌的影响,探讨IL-10对DC炎性成熟过程中的负调节作用.方法通过SCF、GM-CSF、TGF-β1、Flt-3和TNF-α体外培养体系,从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获得DC,并于细胞成熟中用重组人IL-10进行干预.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CD1a、CD11c、CD83、CD80、CD86和HLA-DR;RT-PCR检测IL-12 p35、p40mRNA表达;ELISA法测定IL-12p70分泌的含量.结果IL-10可下调成熟中DC表面CD11c、CD83、CD80和CD86的表达,同时可抑制DC内IL-12p35、p40mRNA的转录和IL-12p70的分泌.结论IL-10可抑制DC黏附共刺激分子表达和致炎细胞因子的合成,提示其不仅可调抑DC的递呈抗原功能,且参与了炎症局部微环境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根据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分子WSHW序列人工合成的六肽(GGWSHW,G肽)对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TGF-β1过度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以未处理HK-2细胞为正常对照,以AⅡ刺激HK-2细胞(AngⅡ组),选择合成TSP1和TGF-β1最佳刺激浓度和时间。刺激前加入10μmol/LG肽进行干预(G肽组),并以AngⅡ受体阻断剂洛沙坦(losartan)为抑制对照( losartan组)。分别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TSP1和TGF-β1以及细胞外基质纤连蛋白(FN)和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1(PAI-1)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TSP1和TGF-β1的表达以及两者共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中活性TGF-β1、总TGF-β1、FN和PAI-1的分泌含量。Western印迹检测TGF-β1信号转导蛋白Smad2及磷酸化Smad2(p-Smad2)表达水平。结果AngⅡ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促进HK-2细胞合成TSP1和TGF-β1(优化后分别为6h的1μmol/L,12h的0.1μmol/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ngⅡ组TSP1与TGF-β1阳性共表达的细胞数上调5.4倍;总TGF-β1和活性TGF-β1水平分别增加1.8和2.0倍;p-Smad2蛋白水平明显上调;FN和PAI-1 mRNA转录水平分别上调3和1.5倍,且细胞上清液中两者含量分别增加2和1.9倍。G肽对TSP1和TGF-β1 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性影响,且对总TGF-β1分泌无明显抑制作用,但可显著抑制活性TGF-β1的水平。此外与losartan组比较,G肽组p-Smad2蛋白表达减少28.9%。FN和PAI-1 mRNA转录水平分别下调34.5%和26%,且细胞上清液中两者含量分别减少11%和8.9%。结论TSP1肽抑制物体外能通过有效竞争抑制TSP1致HK-2细胞的TGF-β1活化作用,并可相应下调FN和PAI-1的合成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