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176篇
内科学   44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288篇
预防医学   160篇
药学   109篇
  2篇
中国医学   101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感染生物标志物可溶性CD14亚型(Presepsin)是感染标志物研究的热点。其在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评估、治疗监测以及提示预后等方面均有优异表现,在成人脓毒症、新生儿败血症、术后感染、肺部感染、人工关节假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多种临床场景中展现出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该文对该标志物检测方法和诊断感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夏季臭氧(ozone, O3)浓度与过敏性皮肤病(allergic skin disease, ASD)就诊的关系。  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的夏季(每年的6月1日-8月31日)ASD就诊数据,并收集同期空气污染物和气象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评估O3浓度与ASD就诊的暴露-滞后-反应关系,模型中对混杂因素、时间趋势、周天数和节假日进行了调整。  结果  共收集研究期间ASD就诊总人次31 741例。O3浓度与ASD就诊呈正相关,与慢性荨麻疹就诊也呈正相关,而与特应性皮炎就诊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3浓度每增加10 μg/m3,单日滞后效应表现为ASD就诊风险最大为1.007(RR=1.007, 95% CI: 1.003~1.011, 滞后7 d),累积滞后效应表现为ASD就诊风险最大为1.078(RR=1.078, 95% CI: 1.028~1.131, 累积滞后0~14 d)。在男性、 < 18岁和18~< 65岁ASD患者中,O3浓度增加10 μg/m3对ASD就诊单日滞后效应和累积滞后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  结论  合肥地区夏季高浓度O3是ASD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且存在滞后效应。有关部门应强化夏季O3污染防治,加强患者医疗服务和保护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续断治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以药代动力学特征为标准获取续断的活性成分,并预测相关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与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的骨质疏松疾病靶点映射,筛选续断治疗OP的潜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疾病?靶标调控网络和潜在靶点间的蛋白互作网络。同时通过Enrichr在线工具进行潜在靶点的GO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将续断活性成分与重要的靶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获得续断活性化合物8个,根据靶点预测技术预测出相关靶点53个,与疾病靶点映射得续断?OP疾病交集靶点14个。富集分析显示续断可通过多条主流信号通路及细胞代谢过程调控OP的发生发展。分子对接实验证实续断的活性成分和靶标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结论:续断除了通过直接作用骨代谢相关途径,还参与调控上下游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干预OP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9例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均为下肢原发灶切除术后、IFN-β治疗期间经影像学检查发现髂血管旁和(或)腹股沟区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自髂血管分叉逆行清扫髂血管旁淋巴结,开放手术清扫腹股沟区淋巴结。 结果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50.9±41.0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5±21.51)ml、平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11±1.67)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8.57±2.19)d,术后病理均证实为髂血管旁淋巴结和(或)腹股沟区淋巴结转移。 结论腹腔镜联合髂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下肢黑色素瘤转移的新术式探索,该术式手术创伤较小、恢复较快、清扫彻底,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开封市社区居民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大兴社区等5个社区的492例居民,体检人员接受甲状腺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功能检查,同时进行自制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家族史、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工作强度等,分析甲状腺结节的影响因素。结果 492例社区健康体检居民中,检出甲状腺结节127例,检出率为25.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是否食用海鲜水产食品、婚姻状况、劳动强度、文化程度与甲状腺结节相关(P<0.05),饮酒、吸烟、肥胖、是否食用碘盐、油炸食品与甲状腺结节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有配偶、经常食用海鲜水产食品、高中或中专及以上学历、非重度体力劳动是甲状腺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社区健康体检居民中甲状腺结节发生率较高,甲状腺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女性、有配偶、经常食用海鲜水产食品、高中或中专及以上学历、非重度体力劳动,需要加强社区甲状腺疾病的宣传教育,普及甲状腺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骨科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和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确诊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原学结果。结果 200例血流感染患者中男132例(66.0%),女68例(34.0%)。开放性骨折是引起骨科血流感染常见诱因。本组患者中单发伤62例(31.0%),多发伤89例(44.5%)。单一菌感染182例(91.0%),复数菌感染18例(9.0%);有基础疾病史患者55例(27.5%)。共计分离出21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08株(49.5%)、革兰阳性菌91株(41.7%)、厌氧菌10株(4.6%)、真菌9株(4.1%)。前6位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1株(18.8%)、大肠埃希菌27株(12.4%)、金黄色葡萄球菌23株(10.6%)、肺炎克雷伯菌19株(8.7%)、鲍曼不动杆菌14株(6.4%)及铜绿假单胞菌11株(5.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39.1%(9/23)和78.0%(32/41),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检出率分别为63.0%(17/27)和47.4%(9/19)。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高度敏感。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严重,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大于80%。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敏感率高,均≥80%。厌氧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均敏感。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敏感。结论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是骨科血流感染患者中最常见病原菌,应加强骨科病房感染防控措施,降低骨科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对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64例为DVT组,未诊断为DVT患者39例为非DVT组;同期体检健康者28例为健康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并检测初诊时及利伐沙班抗凝治疗1个月后血栓分子标志物,即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_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VT组血浆TAT、PIC、t-PAIC、sTM水平均高于非DVT组(P均0.05),DVT组血浆TAT、PIC、t-PAIC水平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均0.05),DVT组血浆sTM水平与健康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T、PIC、t-PAIC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7、0.980、0.758,约登指数最大时取cut-off值,cut-off值分别为2.45 ng/mL、0.715μg/mL、0.758 ng/mL;根据测定值cut-off值为阳性,测定值cut-off值为阴性,抗凝治疗1个月前后患者组TAT、PIC、t-PAIC水平及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栓分子标志物TAT、PIC、t-PAIC能有效发现下肢DVT,同时对评估DVT患者抗凝疗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1749-1823)是英国著名的医生、科学家以及现代免疫学的奠基者。他通过对自然现象地仔细观察,发现了牛痘与天花之间微妙的联系,通过严谨的科学求证证明了接种牛痘对天花的预防作用,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他还开创了“疫苗”和“病毒”等医学专有名词,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0.
微颗粒是由多种细胞在活化、损伤或凋亡过程中产生的直径在0.1~1μm的胞外囊泡,主要形成机制是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及细胞骨架重构。微颗粒不仅含有脂质和膜蛋白,还含有其来源细胞的胞浆成分(蛋白质和核酸),具有来源细胞的功能。微颗粒存在于正常人体内,但在冠状动脉病、抗磷脂综合征、肿瘤、血栓等多种疾病患者中均增多,且不同疾病中增多的微颗粒种类不同。现已有多种方法检测微颗粒的大小、形态、来源及功能,但每种方法都有优势和局限性,可结合多种方法检测分析。微颗粒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