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缺氧诱导因子2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s,HIFs)为近年来发现的一类介导哺乳动物细胞内低氧反应的核转录复合体,广泛表达于哺乳动物的各种组织细胞并作用于其中,以促进有机体对低氧的适应过程,是细胞在基因转录水平协调缺氧变化的最主要的调节因子,进化古老,序列保守.  相似文献   
2.
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位最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妇女的健康和生命.全世界每年有约50万新发病例,27万死亡病例,其中83%发生于发展中国家,占发展中国家女性肿瘤的15%[1].  相似文献   
3.
一项最新研究指出,美国浸润性宫颈癌的发病率可能远高于通常想象,并且会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女性,而许多指南曾指出这一年龄可不再进行宫颈癌筛查。此外,这一研究还发现不同种族的上述概率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的20年里,宫颈癌筛查指南逐渐发生变化,既往建议对所有处于性活跃期的女性每年进行宫颈细胞学筛查,之后变更为对21岁以下的女性不常规进行筛查,而对于30至65岁之间,宫颈外观无异常的女性仅每3年行一次宫颈细胞学筛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改良单孔腹腔镜与传统三孔腹腔镜在妇科良性附件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因附件良性病变行腹腔镜手术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改良单孔腹腔镜组(研究组,n=100)和传统腹腔镜组(对照组,n=100),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变...  相似文献   
6.
史阳阳  彭芝兰 《华西医学》2005,20(4):766-766
1 病例简述:患者,女,43岁,4年前自行发现左侧外阴有一黄豆大小包块,不红肿,无压痛,在当地医院行手术切除,当时未做病理检查.术后半年又发现左侧外阴有一豌豆大小的无痛性包块,呈进行性长大,至最初体积的两倍大小,于2001年11月再次在当地医院行左侧外阴包块切除术.术后送病理组织检验,结果显示为“侵袭性纤维瘤”,未做特殊治疗。2年前,患者再次发现左侧外阴包块复发,仅为米粒大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宫颈鳞癌及其新辅助化疗(NACT)前后宫颈鳞癌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因素和NACT疗效的相关性,及其作为NACT疗效的预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宫颈鳞癌直接手术组、新辅助化疗前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对照组的宫颈组织标本中HIF-1α的表达.结果:宫颈鳞癌组织中HIF-1α的表达明显升高;HIF-1α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深肌层浸润及局部病灶大小有关.NACT后,临床完全缓解3例(10%),部分缓解21例(70%),总有效率为80%.NACT后宫颈鳞癌组织中HIF-1α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HIF-1α的表达在临床有效组NACT后显著下降(P<0.01),而临床无效组NACT前后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鳞癌组织HIF-1α的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关,说明宫颈鳞癌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HIF-1)的表达可能成为NACT化疗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联合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分析肺高压(pulmonary hypertention,PH)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8月—2022年2月由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评估为PH的124例患者作为PH组,同期收集120例本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患者MSCT、TTE、血常规等相关结果,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H组NLR、RDW及MSCT测量的主肺动脉直径(diameters of the main pulmonary artery,dMPA)、主肺动脉与升主动脉内径比(ratio of main pulmonary artery to ascending aorta diameter,rPA)及升主动脉内径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治疗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确诊为急性肺栓塞的108例患者作为肺栓塞组,并进行危险分层(高危组18例、中危组52例、低危组38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1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肺栓塞组治疗前,治疗1周、3周、3个月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肺栓塞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升高,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升高(P<0.05);急性肺栓塞治疗前高危组D-D水平高于中危、低危患者(P<0.05)。D-D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对肺栓塞患者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的作用不随危险分层的不同而不同(P>0.05);不同时间点D-D、ALT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其他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指标、Hb及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到黑便1例,粪便隐血阳性1例,血尿1例,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8%(3/108),1例复发肺栓塞。结论急性肺栓塞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治疗对PLT无影响,凝血功能无明显延长,对肝肾功能无影响,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