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1,女性,54岁。因“乏力3个月”于2007年9月18日入院,入院后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IgAκ型Ⅲ期A组”。给予MDT方案(苯丙酸氮芥+地塞米松+沙利度胺)化疗4、疗程,达完全缓解。自2008年2月27日,患者接受α-2b干扰素(α-2bIFN)治疗。前两次每天应用150mU皮下注射,应用2次后,患者无特殊不适,遂规律应用300mU皮下注射,每周3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健康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脾脏大小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8例健康供者皮下注射rhG-CSF5μg/(kg.d),连续5d动员造血干细胞。在注射前和最后一次注射后第1、7及30天对健康供者进行脾脏超声检查,测量脾脏大小(长径×厚度);同时计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并检测细胞表面CD11b表达的相对平均荧光强度(MFI)。结果:供者脾脏的大小在注射前为(40.3±3.4)cm2,最后一次注射后第1、7和30天分别为(48.2±6.1)、(47.8±6.6)和(39.2±5.0)cm2,最后一次注射后第1、7天与注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供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在注射前为(3.4±1.0)×109/L,最后一次注射后第1和7天分别为(29.3±6.9)×109/L和(3.2±0.7)×109/L,最后一次注射后第1天与注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表达的相对MFI在注射前为(57.1±43.5),最后一次注射后第1和7天分别为(96.8±51.3)和(66.9±30.4),最后一次注射后第1天与注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后一次注射后第1天脾脏的增大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及细胞表面CD11b的表达均具有相关性(r=0.603,P=0.000;r=0.436,P=0.023)。结论:rhG-CSF可使健康供者脾脏在短期内明显增大,这与中性粒细胞数量以及细胞表面CD11b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3.
氟康唑是三唑类第3代抗真菌药,对真菌的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具有高度特异性,能强力而特异地抑制真菌细胞膜的麦角甾醇的合成,使真菌细胞膜缺损,通透性增加,从而抑制真菌生长或使真菌死亡。目前有文献报道氟康唑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真菌感染时有不良反应发生,本例报道静滴氟康唑致严重肝功能损害1例。  相似文献   
4.
孙婉玲  冀冰心 《白血病.淋巴瘤》2010,19(10):590-592,603
 目的 总结分析4例典型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患者的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 介绍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的诊治经过。结果 4例患者分别采用干扰素、干扰素联合羟基脲、同胞HLA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 JAK2 V617F基因突变的检测使MPD的临床诊断变得更容易;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治疗重点为预防并发症,而对于部分高危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应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5.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随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学生数量的逐年递增,医学生普遍存在临床能力欠缺的问题日益突出,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将学生能力培养重点转移到提高未来医生职业素质和临床能力上来,本科生在结束基础课与部分临床课学习之后将进入见习学习阶段.因此,提高见习期间的教学质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现代医学临床理论和基本技术,而且直接影响今后的临床实习效果[1-2].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慢性下肢缺血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和坏疽期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方法:选取2003-03/2005-0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慢性下肢缺血患者94例(102条患肢),男59例,女35例,年龄平均69.5岁。病因:糖尿病性下肢缺血90条患肢(84例患者),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7条患肢(6例患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条下肢(4例患者)。间歇性跛行期13条患肢(12例患者);静息痛期41条患肢(38例患者);组织缺损期包括溃疡期和坏疽期,分别有26条患肢(24例患者)和22条患肢(20例患者)。①全部患者均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采用下肢局部肌肉注射、下肢动脉腔内注射、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和动脉腔内注射同时进行3种方法。下肢局部肌肉注射是将经过分离、提纯的自体骨髓干细胞,采用多点方法注射在患肢缺血部位的肌肉内;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是将骨髓干细胞注射在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时要用球囊导管阻断下肢动脉闭塞处的近端血流,时间3-5min;下肢局部肌肉注射并动脉腔内注射的方法是同时采用前2种方法进行移植。②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主观指标的评估:间歇性跛行期根据在正常速度下行走的距离分为5级(0级:行走≥500m,无疼痛;1级:行走400-499m,有疼痛;2级:行走300-399m,有疼痛;3级:行走100-299m,有疼痛;4级:静息痛,无法行走或行走〈100m,有疼痛)。静息痛期根据疼痛与否及疼痛程度分为5级(0级:无疼痛;1级:偶有疼痛,被问及能回忆起;2级:疼痛经常出现但能耐受,不需或偶用一般止痛剂;3级:经常使用一般止痛剂;4级:因疼痛影响睡眠,一般止痛剂难以缓解)。患肢冷感根据患肢有无冷感及冷感的程度分为5级(0级:无冷感;1级:受累肢体偶有发凉、怕冷的感觉;2级:受累肢体经常有发凉、怕冷的感觉;3级:受累肢体明显有冷、凉的感觉#采用局部保温措施后症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4级;受累肢体明显有冷、凉的感觉,采用局部保温措施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③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客观指标的评估:新生侧支血管评估根据其数量分为4级(0级:无新生侧支血管;1级:少许新生侧支血管;2级:中量新生侧支血管;3级:丰富新生侧支血管)。保肢率以术后2个月为基准,观查各期的截肢率和保肢率。④疗效评估:患肢疼痛、冷感和间歇性跛行未减轻为无变化,减轻1级为改善,减轻2或3级为明显改善,达到0级为症状消失;创面愈合并且疼痛消失为治愈,创面明显缩小为明显改善,刨面缩小为改善,创面及疼痛无变化或扩大为无效。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纳入实验的94例患者102条患肢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患病期的下肢缺血总有效率比较:间歇性跛行期100%,静息痛期92.7%,溃疡期83.3%,坏疽期59.1%。前3期比较基本相近(χ^2=1.01~2.23,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仍无差异(χ^2=1.11,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χ^2=10.48,P〈0.01;在5.18,P〈0.05;χ^2=3.93,P〈0.05)。②不同患病期的踝肱指数变化:间歇性跛行期、静息痛期、溃疡期、坏疽期踝肱指数增加分别为46.2%,31.7%,34.6%和27.3%,无明显差异。③不同患病期保肢率:间歇性跛行期100%,静息痛期97.6%,溃疡期88.5%,坏疽期59.1%。前3期比较基本相近(χ^20.32~0.41,P〉0.05);静息痛期与溃疡期比较也基本相近(χ^2=2.35,P〉0.05);前3期均显著高于坏疽期(在15.87,P〈0.0l;χ^2=5.18,P〈0.05;χ^2=5.48,P〈0.05)。④不同患病期经皮氧分压增加与血管生成情况:经皮氧分压测定各期之间无明显差异。下肢动脉造影显示,有丰富血管生成的百分比各期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下肢局部肌肉注射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患者,在病变的早、中阶段和单纯溃疡阶段,其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无明显差异,但以上3阶段的有效率和保肢率均明显高于晚期的有组织坏疽阶段,充分说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特别适合下肢缺血患者病变的早期与中期,对于缺血晚期特别是患肢存在组织坏疽者的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自体外周血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自体外周血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MS)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2-09―2006-03期间15例PMS患者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了自体外周血纯化CD34+细胞移植.单独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全部回输采集物进行CD34+细胞纯化.预处理采用BEAM(卡氮芥、依托泊甙、阿糖胞苷、马法兰)方案.中位随访期为21(3~45)个月,移植前后应用扩充神经功能残疾量表(EDSS)、年平均发病次数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分选后中位CD34+细胞纯度为93.2 (78.6~97.7)%,中位回收率为67.0(22.4~79.8)%,相当于减少了4个对数级的T细胞.无移植相关死亡,造血重建时间与其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相当,未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及并发症.患者移植后12个月EDSS评分(3.95±2.55)较移植前(5.64±0.71)降低(P<0.05),年平均发病次数移植后(0.45±0.82)较移植前(1.31±0.71)减少(P<0.05).移植后45个月疾病无活动者生存率为(47.01±17.87)%,EDSS评分无进展者(包括稳定和改善)生存率为(57.69±20.24)%. 结论自体外周血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PM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疗效。方法: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15例下肢严重缺血。手术首先抽取自体骨髓350mL,在体外机经过离心等处理后,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悬浊液约40mL。然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下肢肌肉局部注射。结果:总的小腿疼痛缓解率为100%,总的足部疼痛改善率为80%。总保肢率为82%。缓解患者下肢冷、凉感觉总有效率为100%。1例间歇性跛行的患者的行走距离由术前的50m延长到120m。6例患者7条下肢接受了下肢动脉造影,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新生侧支血管形成。12例患者踝部经皮氧分压测定显示14条下肢高于目前临床上截肢的最低临界值2.66kPa。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于由于下肢远端动脉流出道差,无法进行下肢搭桥或者由于年老体弱或伴发其他疾病不能接受手术搭桥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动员造血干细胞时对健康供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活化信号(CD4 CD28 ,CD8 CD28 )、活化T细胞(CD4 CD25low)和调节性T细胞(CD4 CD25high)的影响及其应用的安全性。方法:30例造血干细胞健康供者[男19,女11,中位年龄28(14~56)岁]皮下注射rhG-CSF5μg/(kg.d),连续4~6d。用药前及停药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供者外周血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表面CD28表达的相对荧光强度(RFI),以及CD4 CD25low和CD4 CD25highT细胞分别在CD4 T细胞中的百分比;并在用药前及停药后第1天、第7天及第30天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肝功能、肾功能以及脾超声检查。结果:CD4 CD28T细胞和CD8 CD28T细胞相对荧光强度表达在用药前分别为14.91±6.10和11.10±3.74,停药后第3天分别降至11.93±5.39和8.53±3.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33)。CD4 CD25lowT细胞在CD4 T细胞中百分比,用药前为(21.4±8.87)%,停药后第3天降至(18.23±5.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 CD25highT细胞在CD4 T细胞中百分比,用药前为(4.16±1.62)%,停药后第1天升至(6.43±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白细胞计数和脾超声检查用药前分别为(5.91±1.02)×109/L和(33.76±2.76)cm2,停药后第1天分别升至(34.13±8.07)×109/L和(46.85±4.53)cm2;血小板计数用药前为(228.07±73.69)×109/L,停药后第7天降至(158.27±40.69)×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ALT和Cr用药前分别为(28.23±7.69)IU/L和(60.70±15.86)μmol/L,停药后第1天分别为(27.17±7.23)IU/L和(61.10±16.38)μ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rhG-CSF能减弱CD28的表达,降低CD4 CD25low和增加CD4 CD25high在CD4 T细胞中百分比,停药后第7天恢复至动员前水平,对健康供者肝肾功能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了我院收治的98例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是否伴有糖尿病及患者年龄进行相对危险度分析;对用药疗程及感染的发生和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98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有21例发生感染,其中2例患者因重症感染死亡。合并糖尿病ITP患者发生感染的相对危险度为14.709(95%CI,4.788-46.984,x2=25.107,P=0.000),老年ITP患者发生感染的相对危险度为4.754(95%CI,1.321-17.102,x2=5.85,P=0.017)。用药疗程与感染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0.505,P=0.000及r=0.515,P=0.000)。结论:ITP患者合并糖尿病和老年患者是应用糖皮质激素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用药疗程与感染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