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例失代偿期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年龄38~75岁。患者在无菌条件下,从髂后上棘抽取骨髓80~90ml,分离纯化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导管注入肝脏。术后定期检测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并观察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所有血清学指标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术后4周,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胆碱酯酶活性显著性升高(P〈0.01,P〈0.05),余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周患者乏力、腹胀开始减轻,食欲好转,术后4周腹水减轻。术中有1例因紧张进食少出现低血糖,经治疗后好转,余均未发现皮疹、发热、抽搐及出血等其它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症状好转,表明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肝衰竭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介素18对白细胞介素1的胰岛损伤效应无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8(IL-18)对胰岛功能的效应,IL-18对IL-1β的胰岛损伤效应的影响,方法:新生Wistar大鼠离体胰岛与细胞因子孵育后,观测胰岛素秋和亚硝酸盐的变化,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IL-18受体信号链(IL-18Rβ)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0.625-10nmol/L基因重组小鼠(rm)IL-18孵育胰岛24h后,对累积的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以及亚硝酸盐生成均无显著效应;(2)15pg/ml基因重组人(rh)IL-1β明显促进亚硝酸盐生成和抑制胰岛素释放,而0.625-10nmol/L rmIL-18则不影响IL-1β的上述效应;(3)rm IL-12预培养24h不能促使胰岛对10nmol/L rm或基因重组大鼠(rr)IL-18的反应性出现,也未使IL-18呈现加强IL-1β的上述效应;(4)离体胰岛即使与IL-12孵育48h后,仍不见IL-18RβmRNA的表达,结论:与IL-1β不同,IL-18在胰岛β细胞损伤中不发挥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3.
探讨多器官衰竭(MOF)患者临终前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测定21例MOF患者临终前血浆TNFα和IL6水平。结果发现,MOF患者临终前血浆TNFα(3.17±1.06μg/L)和IL6(98±17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和P<0.01)。提示:MOF患者临终前体内细胞因子网络系统仍处于激活状态。作者认为,深入研究MOF患者血浆TNFα和IL6产生规律,在适当时机选用相应单克隆抗体改变体内细胞因子网络活性,可能有助于MOF患者的抢救。  相似文献   
4.
探讨多器官衰竭患者临终前血浆肿瘤坏死因子的白血介素-6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测定21例MOF患者临终前血浆TN-Fα和IL-6水平。结果发现,MOF患者临终前血浆TNF-α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己酮可可碱对2,4,6-三硝基苯磺酸肠炎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己酮可可碱 (PTX)对 2 ,4 ,6 三硝基苯磺酸 (TNBS)肠炎模型影响。方法 :通过直肠给予雄性BALB/c小鼠TNBS诱导结肠炎 ,应用PTX对其进行治疗 ,6d后收集结肠标本评价结肠炎症程度 ;采用半定量RT PCR检测肠黏膜IL 18mRNA表达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IL 18阳性细胞。结果 :直肠内给予BALB/c小鼠TNBS后可造成小鼠结肠炎性改变 ;PTX治疗可使小鼠疾病活动指数、结肠重量和炎症指数均显著下降 (P <0 .0 5 ) ,结肠IL 18mRNA和肠黏膜固有层表达IL 18细胞数显著下降 (P <0 .0 5 )。结论 :PTX治疗可使TNBS肠炎模型小鼠肠黏膜局部IL 18表达显著下降 ,肠炎得以减轻。  相似文献   
6.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4年12月因上消化道出血在本院行胃镜检查的378例患者,分为服用NASIDs组(观察组)和未服用NSAIDs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内镜下病变特点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378例患者中,服用NASIDs67例,占17.7%,未服药组311例,占82.3%;观察组老年人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生胃渍疡和复合渍疡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HP阳性患者胃黏膜充血、水肿及多发糜烂发生率显著高于无HP感染者,结论NSAIDs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特点为:常见于老年人,内镜下胃渍疡和复合溃疡多见,HP感染增加发生胃黏膜糜烂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新型阳离子聚合物纳米载体mPEG-P(Asp-AED-g-HFB) (PAEF)和PiggyBac转座子介导嵌合抗原受体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修饰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的基因转染方法,为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制剂研发提供新策 略。方法:制备PAEF/DNA(转座酶+转座子)复合物,通过Nano-ZSE动态光散射系统(Malvern Instruments)测量PAEF/DNA复 合物的粒径分布和表面电位;DNA凝胶电泳验证PAEF的DNA包封率、释放性和稳定性,结合粒径电位选择进入细胞合适的N/P 值;CCK-8细胞毒性实验分析不同N/P值条件下PAEF/DNA复合物的细胞毒性;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转染效率, 评 估PAEF基因转染载体的可行性。结果:PAEF可包裹DNA形成粒径100~150 nm的纳米复合物,后者易于介导DNA进入细胞; 当N/P值为20时,PAEF即可实现DNA的完全包裹;在还原剂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otol,DTT)存在下,PAEF对DNA有良好的释 放能力;N/P值为80时,PAEF/DNA复合物转染组的NK-92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脂质体转染组[(72.50±3.9) % vs(64.03±1.8) %, P<0.05];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PAEF/DNA组荧光多、荧光强度大;流式细胞术显示最高转染效率为83.4%。结论:纳米载体 PAEF通过静电吸附作用能够很好地包裹DNA,且生物相容性好,基因转导效率较高,成功制备的CAR-NK细胞为过继免疫治疗 提供良好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消化道非曲张静脉破裂性出血(门脉高压性胃病及肝源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33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48h内行胃镜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肝硬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232例,占53.6%;门脉高压性胃病及肝源性溃疡并出血201例,占46.4%,其中门脉高压性胃病黏膜出血139例,肝源性溃疡出血62例。结论门脉高压性胃病及肝源性溃疡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中是较常见的,且食管静脉曲张的程度与门脉高压性胃病轻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1日至2018年3月21日期间本院溃疡性结肠炎100例患者(实施信封随机分组模式),对照组的50例患者进行硫唑嘌呤治疗,观察组的50例患者进行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补体C3(0.13±0.06)g/L、IgG(21.78±2.85)g/L、IgM(1.68±0.58)g/L、IgA(6.97±1.42)g/L、TNF-α(6.13±1.19)U/ml、IL-23(342.81±5.31)ng/L、IL-8(3.11±1.39)ng/L、IL-6(24.19±3.21)ng/L、不良反应发生率(4.00%)、总有效率(96.00%)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慢性肝病合并布氏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特征。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收治的24例慢性肝病合并布氏杆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指标、血培养等。结果 男性15例,女性9例。16例患者有密切牛、羊接触史,5例患者嗜好进食烤羊肉串或者喝生牛奶,3例患者接触途径不明。24例患者全部伴有发热,高热16例,热型以弛张热多见,波状热仅见于2例患者。乏力20例,多汗18例,腹痛12例,脾大20例。血小板减少20例,所有病例C反应蛋白均升高,白蛋白均下降,转氨酶多轻度升高,以AST升高为主。腹水检查中细胞数多轻度增加,波动在206~358×106/L之间,均以单核细胞升高为主,与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不同。试管凝集试验阳性11例,阴性5例,8例患者未行此项检查。所有病例血培养阳性,血培养天数最短3 d,最长9 d,多数在4~5 d。治疗上多选择多西环素联合庆大霉素或者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共6周。21例患者痊愈,2例患者复发,1例患者因并发重症肝炎死亡。结论 慢性肝病合并布氏杆菌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部分患者试管凝集试验假阴性,而血培养周期长;治疗上常规抗生素效果差,敏感抗生素有并发重症肝炎的风险,应避免选用肝毒性较大药物,密切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