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综合、有效的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模型,在术前预测支架再狭窄的可能,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股浅动脉支架治疗的患者328例(共381条患肢)作为建模队列。以超声作为评价手段,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支架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按其权重赋值,建立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验证模型的区分度,并根据其最佳界值将评分模型分为支架再狭窄低危组和高危组。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项危险因素被纳入评分系统并建立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模型,钙化斑块、腘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40 cm/s、膝下流出道评分≥4分、踝臂指数<0.5、女性均赋值1分,患者合并脑梗死、慢性肾病、病变总长度15.0~24.9 cm均赋值2分,病变总长度≥25.0 cm赋值3分,模型最高计12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经ROC曲线验证,提示该评分体系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775,95%CI=0.727~0.824,P<0.001]和拟合优度(χ2=4.921,P=0.766),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609。将评分模型进一步分为再狭窄低危组(0~5分)和再狭窄高危组(6~12分),其敏感性为68.1%,特异性为74.6%,准确性为72.7%。结论股浅动脉支架再狭窄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可在术前较准确地预测再狭窄的发生,为精准制定手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闭塞(ICAO)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开放类型对患侧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与临床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或)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对颈部及颅内动脉诊断的ICAO住院患者363例,根据头部MRI或CT结果确诊患侧颈内动脉供血区新发脑梗死255例,无脑梗死108例。通过TCCS和(或)TCD检测记录患侧PSVMCA,并根据颅内侧支循环的开放类型为前交通动脉开放(Aco A组)、后交通动脉开放(Pco A组)、颈内-外动脉侧支开放(E-I组)及无交通支开放(None组)。对新发脑梗死患者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行神经功能评估,比较ICAO新发脑梗死患者不同侧支循环开放类型患侧PSVMCA及NIHSS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 (1)新发脑梗死组Aco A开放比例低于无脑梗死组[54.1%(138/255)比70.4%(76/108),P=0.004];PSVMCA低于无脑梗死组[(54±16)cm/s比(61±12)cm/s,P0.01]。(2)不同侧支循环开放组间PSVMC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03,P0.01),PSVMCA由高到低依次为ACo A组、PCo A组、E-I组、None组。(3)255例新发脑梗死患者,不同侧支循环类型PSVMCA(F=88.09,P0.01)及NIHSS评分(Z=121.63,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o A开放组PSVMCA最高、NIHSS评分最低,与其他3组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PSVMCA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770,P0.0 1)。结论 ICAO新发脑梗死患者ACo A侧支开放直接影响ICAO患者患侧PSVMCA及临床神经功能,PSVMCA越高则NIHSS评分越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也越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干部病房患者陪护人员在生活护理中手卫生状况,为进一步提高陪护人员手卫生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本病区40名陪护人员进行手卫生自评问卷调查及手部细菌菌落培养检测。结果手卫生知识掌握及六步洗手达标率均低于67.5%,手部细菌菌落检测合格率70.0%。结论提高陪护人员手卫生质量,需继续投入专业教育及健全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技术探索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的血管重构特征, 通过超声与病理特征对照, 探讨UBM检测颈动脉损伤动物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Fogarty(2F)球囊导管对22只10周龄SD大鼠(雄性、雌性各11只)建立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 左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为损伤侧, 右侧为对照侧。在损伤术前和术后7 d、14 d, 对大鼠双侧CCA进行观察, UBM测量CCA内中膜厚度、内径、外径、管腔面积、血管面积, 测量CCA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 计算血管阻力指数、剪切力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术后14 d处死动物取双侧CCA, 横断面HE染色获取病理结构学数据。比较不同时间点大鼠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差异, 比较损伤侧与对照侧动脉结构学差异。以Spearman相关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术后14 d超声与病理测值的相关性。结果①与术前相比, 手术后14 d超声显示大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增加, 内径变细, 血管内剪切力增加(均P<0.05)。HE染色显示, 雄性大鼠的内中膜厚度、新生内膜面积大于雌性大鼠(均P<...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量寰枢椎后方结构相关数据,为设计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测量30例寰椎和枢椎骨标本、50例男性和50例女性CT寰枢椎后方结构相关数据,分别比较骨标本、CT图像测量指标的侧别及性别统计学差异,比较骨标本数据和CT数据统计学差异。 结果 骨标本测得后中线处高(10.75±1.38)mm、厚(8.55±1.77)mm,内、外侧后中线到两侧椎动脉沟内侧缘距离分别为(13.45±0.73)mm、(20.28±2.20)mm,内、外侧缘后弓夹角分别为(141.00±3.43)°、(134.67±2.87)°。CT测量后中线处高(10.45±1.61)mm、厚(8.12±1.57)mm,内、外侧后中线到两侧椎动脉沟内侧缘距离分别为(13.60±1.26)mm、(20.48±2.05)mm,内、外侧缘后弓夹角分别为(141.23±9.64)°、(135.47±9.02)°,后弓外侧缘半径(26.77±2.14)mm,枢椎板斜率(58.34±7.60)°,寰椎后弓下缘至枢椎棘突上缘高(19.07±2.73)mm,寰枢椎后间隙高(6.83±2.01)mm。CT数据大部分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标本和CT数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标本与CT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寰枢椎后方骨性结构解剖特征较为固定;CT能较好地反映该特征;本研究可为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2001年10月至2007年10月,我科采用空心钛钉手术治疗单纯后交叉韧带(PCL)撕脱骨折3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多由高能量暴力伤所致,常伴严重并发症,往往需要外科内固定治疗。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内固定治疗以及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以“骨盆骨折,髋臼骨折,内固定,材料;pelvis fracture,acetabulum fracture,internal fixators,materials”为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2005至2014年万方数据库、清华知网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选取有关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内固定治疗以及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的文献,同一领域文献选择权威杂志或发表时间为近期的文章,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9篇文献进行归纳分析。 结果与结论:对于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临床多采用重建钢板或拉力螺钉内固定,常用于内固定的重建钢板材料是钛板,弹性模量接近骨的弹性模量,生物相容性好,可在置入前预先弯曲塑形,使之与骨折部位骨面相匹配。可吸收螺钉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毒副反应,避免金属螺钉的电解与腐蚀,在内固定早期保持一定的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骨折逐渐愈合,材料强度也缓慢降低,材料最终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治疗效果满意。以三维重建技术定制钢板固定和微创内固定是目前骨折治疗的重大进展,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老年病房常见危急值进行分析总结及护士对危急值知识的调查。[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9月我科354例危急值报告结果,分析危急值发生的时间、种类,并对我科50名护士进行危急值知识的调查。[结果]老年病房危急值多发生在08:01~11:30和14:01~17:00,共383例次,占82.90%。354例病人中凝血功能障碍的197例次,占55.64%;尿素氮异常报告115例次,占32.49%;电解质异常38例次,占10.73%;血培养异常33例次,占9.32%。50名护士对危急值知识的了解情况:知道选项为50%~100%,部分知道选项为24%~50%,仅有一项不知道选取项为18%。[结论]通过分析老年病房常见危急值,规范危急值制度的管理,做到正确识别,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预见性治疗和护理,保障病人安全和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标本解剖操作观察腋窝结构时发现1例左侧腋动脉与臂丛神经位置及走行出现变异,既往文献报道的变异多为腋动脉发出的分支与臂丛神经之间的位置与走行之间变异[1-3],本次解剖观察发现腋动脉与臂丛神经的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之间的位置关系出现变异,与既往报道有所不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输液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在急诊重症病人的抢救治疗中,单位时间内的输入药量有严格的要求。如:硝酸甘油、硝普纳、酚妥拉明、异丙肾上腺素等,这些药品如果输液速度过快,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而输液速度过慢,又会降低治疗效果。在治疗病人时,医护人员常因没有满速查找工具而要临时计算,调整输液滴速。我们在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