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7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橡皮圈套扎术在上消化道广基息肉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54例术前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的上消化道广基息肉,其中采用橡皮圈套扎术24例,为橡皮圈组,对照组30例单纯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穿孔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切除息肉,橡皮圈组无穿孔及出血发生,3 d后复查胃镜示息肉已脱落,溃疡形成。对照组有1例穿孔,5例早期出血,2例迟发性出血,均予钛夹钳夹创面后出血停止。两组比较,早期出血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及穿孔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橡皮圈套扎治疗广基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有效地避免早期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奥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6例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分成三组,治疗组50例,服用奥美拉唑20 mg,2次/d,同时服用伊托必利50 mg,3次/d;对照Ⅰ组48例在口服奥美拉唑20 mg,2次/d的基础上,口服莫沙必利5mg,3次/d;对照Ⅱ组48例仅口服奥美拉唑20 mg,2次/d;三组疗程6周。记录服用药物前后患者反流、反酸、胸骨后灼痛等症状积分,以及内镜检查结果分析对比。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和内镜下食管炎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结论 伊托必利与奥美拉唑联用,对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评分和内镜下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莫沙必利联合奥美拉唑,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不同血清白蛋白含量肝硬化患者低蛋白血症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将92例血清白蛋白含量低于35g/L的肝硬化患者根据血清白蛋白含量分为3组:轻度低水平组(30.0~35.0g/L)、中度低水平组(25.0~30.0g/L)、重度低水平组(20.0~25.0g/L),每组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4IU肌注,1次/2日;对照组给予20%人血白蛋白100ml静滴,1次/2日,两组疗程均为30d。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相同方案的保肝、对症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5d、30d、60d、90d测定相应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后30d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均上升,治疗组于治疗后第90d后仍维持高点水平,且肝功能好转,而对照组60d后白蛋白含量开始降低;血清白蛋白浓度大于25.0g/L时,治疗组观察指标改善尤为明显。结论重组人生长激素可明显提高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中远期疗效好,并可改善肝功能;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对生长激素的疗效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部分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抗生素在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患者(ACST)胆汁中的代谢特点,为临床抗胆道感染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临床行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ERCP+ENBD)引流直接获取胆汁,分别给予头孢拉啶、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环丙沙星、洛美沙星,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动态监测胆汁中各种抗生素的浓度变化和代谢特点。结果(1)头孢菌素类以头孢曲松组达峰时间短、达峰浓度高,头孢哌酮组次之,头孢哌酮组半衰期长,头孢曲松组次之;(2)喹诺酮类以环丙沙星达峰时间短、达峰浓度高、半衰期长。结论头孢曲松及环丙沙星均具有在ACST患者胆汁内达峰时间短、峰浓度高、半衰期长的特点,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利于抗胆道感染,可结合临床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可作为胆道感染的最佳抗生素选择。对重症患者可增加给药次数,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率与miR-2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2011-01/2012-01月求诊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消化内科的患者,经电子胃镜检查,活检其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纳入诊断为胃窦癌的患者91例,慢性浅表性胃窦炎患者95例。两组患者均行13 C呼气试验,明确Hp感染情况。胃窦癌患者转外科行手术根治,术中留取病变组织及癌旁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进行miR-21表达水平检测。结果①胃癌患者Hp感染率为79.12%,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窦炎组的6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miR-21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③感染Hp的胃癌患者miR-21表达水平较Hp阴性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Hp感染、miR-21高表达可能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二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治疗方案与阿莫西林联合治疗方案对消化性溃疡及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患者,经碳呼气试验确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385例,男224例,女161例,年龄17~74岁,平均年龄(34.8±14.4)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93例,男115例,女78例;年龄18~74岁(平均35.2±14.7)岁。治疗方案为:埃索美拉唑20 mg,2次/d,克拉霉素500 mg,2次/d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1 125 mg,2次/d,7 d后继续埃索美拉唑20 mg,2次/d,21 d。对照组192例,男109例,女83例;年龄17~65岁(平均34.5±13.6)岁。对照组为:埃索美拉唑20 mg,2次/d,克拉霉素500 mg,2次/d及阿莫西林1 000 mg,2次/d,7 d后继续埃索美拉唑20 mg,2次/d,21 d。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7.9%和92.2%,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0.2%和85.4%,HP根除率分别为90.7%和82.3%。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主要不良反应均是轻微可接受的。结论虽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治疗方案在症状缓解率、溃疡愈合率、HP根除率优于对照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是否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代替阿莫西林根除HP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9.
病毒胸苷激酶基因治疗人胃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观察单纯疱疹病毒脱氧胸苷激酶(HSV-TK)/丙氧鸟苷(GCV)基因治疗系统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将HSV-TKcDNA定向克隆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DOR-neo中,用LIPOFECTAMINE法将该HSV-TK基因转染胃癌细胞系SGC-7901,测定阳性转染细胞(SGC-7901/TK)在体内外对GCV的敏感性。结果示GCV在体外对SGC-7901/TK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其作用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特点,且同时表现出对周围亲代SGC-7901细胞的杀伤效应(旁观者效应)。体内实验表明GCV可抑制HSV-TK阳性胃癌细胞的生长,使已形成的肿瘤逐渐消失。提示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HSV-TK基因转移胃癌细胞,配合以GCV治疗,是胃癌基因治疗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以葡聚糖为中间载体,采用间接交联法制备胃癌单抗与抗癌药物(平阳霉素、柔红霉素、阿霉素及丝裂霉素C)的结合物。首先葡聚糖经氧化生成多醛基葡聚糖,利用其暴露的醛基与药物及单抗的氨基反应,形成希夫氏碱,最后用硼氢化钠还原,生成稳定的单抗—葡聚糖—药物三元结合物。经测算,结合物中每分子抗体可携带20—79个药物分子。体外研究表明:在结合物制备过程中,单抗活性无损失;且结合物稳定性好;结合物对肿瘤靶细胞具有较强的选择性细胞毒作用,优于游离药物及无关抗体结合物,对非靶细胞则毒性很弱。在荷瘤裸鼠体内放射免疫显像及生物学分布研究表明,结合物能选择性地定位于肿瘤组织,在局部达到较高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