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ICP发病机制中的母-胎间的免疫耐受现象。方法:采用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对照研究20例ICP患者(研究组)及正常孕妇(对照组)的母体淋巴细胞对已灭活的胎儿单个核细胞(PBMC)反应的增殖情况。结果:母体淋巴细胞与已灭活的胎儿脐血中的单个核细胞单向混合淋巴反应中,ICP患者组的母体淋巴细胞的增殖程度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1)在ICP患者中母-胎间的免疫抑制较正常孕妇是减弱的。(2)ICP患者母-胎间免疫耐受失衡可能是ICP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孕症妇女近端输卵管阻塞的病理学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选择近端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 6 3例 ,对其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 3例不孕症患者中 ,其近端输卵管阻塞的病理改变为 :非特异性慢性炎症 2 8例 (4 4.44 %)、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 16例 (2 5 .40 %)、结节性输卵管峡部炎10例 (15 .87%)、输卵管管腔纤维阻塞 5例 (7.94%)、输卵管结核和未见明显病变各 2例 (分别占 3.18%) ;有人流史者占输卵管近端阻塞性继发不孕的 6 2 .79%(2 7/4 3) ;盆腔有慢性炎症时 ,其近端输卵管的主要病理改变为慢性炎症 ,占 6 4%(16 /2 5 ) ,而盆腔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时 ,仅 30 %(3/10 )表现为近端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 ;术前经输卵管碘油造影证实有输卵管近端阻塞者 ,约 95 .6 5 %(4 4/4 6 )的近端输卵管有病变。结论  1近端输卵管阻塞的主要病理变化为慢性炎症 ;2人工流产是引起近端输卵管阻塞的重要原因 ;3盆腔病变并不能完全代表近端输卵管的病变 ,但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近端输卵管病变多为慢性炎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患者(USA)蜕膜巨噬细胞抗原递呈功能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选取有卡介苗接种史的30例US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孕龄相当的正常妊娠人工流产妇女作为对照.通过淋巴细胞体外抗原特异性转化实验,分别以不同浓度的实验组及对照组蜕膜巨噬细胞作为抗原递呈细胞,相应的外周血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以PPD、USA组(U-Ag)及对照组滋养细胞抗原(N-Ag)作为抗原,MTT法检测T细胞增殖的情况,以刺激指数(SI)反应T细胞增殖强度.流式细胞仪检测HLA-DR在巨噬细胞上的表达.结果:USA组在PPD、U-Ag和N-Ag这3种抗原分别诱导下,T细胞的刺激指数(SI)在巨噬细胞8×105/ml和16×105/ml浓度时均明显高于2×105/ml和4×105/ml,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在这3种抗原诱导下,T细胞的SI在各浓度巨噬细胞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在相同抗原和相同细胞浓度下.当巨噬细胞浓度为2×105/ml时,T细胞的S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其余各浓度USA组的T细胞S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HLA-DR在USA组蜕膜巨噬细胞上的表达为87.5±25.6%,而对照组为84.2±30.3%,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USA组的蜕膜巨噬细胞具有抗原递呈功能,滋养细胞抗原通过蜕膜局部的巨噬细胞递呈给母体免疫系统使T细胞激活,这很有可能是导致USA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病例:男,31岁,婚后5年不育就诊。自诉婚后5年性生活正常,未采取避孕措施一直未育,配偶检查正常。查体:身高156cm,体重45kg,男性第二性征尚可,胡须稀疏,有喉结(较小),阴毛男性分布,阴茎大小正常,左侧睾丸体积3ml,右侧睾丸体积6ml,尿道下裂。10年前患甲亢,已愈。  相似文献   
5.
患者 ,2 5岁 ,G1 P0 因停经 2 5 2周 ,发现血压升高 17天 ,下腹不规则疼痛伴阴道出血 11天 ,于 2 0 0 1年 8月 3日 14:30入院 ,末次月经 2 0 0 1年 2月 6日 ,预产期 2 0 0 1年 11月 13日。入院前 1 月在当地医院产前检查时发现双胎 ,17天前体检发现血压升高 (140 / 10 0 mm Hg) ,未作治疗。 11天前出现下腹不规律疼痛 ,约 4~ 2 0 min一次 ,每次约 30 s,伴阴道出血 ,量少于月经 ,于当地医院行保胎治疗后 (具体用药不详 ) ,下腹疼痛好转 ,但血压进行性升高 ,伴头昏 ,无头痛 ,视物不清。 2天前出现咳嗽 ,咳粘稠黄痰 ,无发热及咯血 ,当地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淋巴细胞功能变化在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生殖中心就诊病例共48例,根据病史及生殖中心流产原因筛查结果分为A组(n=10)、B组(n=16)、C组(n=12)、D组(n=10)四组.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于室温下梯度离心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特异性丝裂原(葡萄球菌蛋白A...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反复自然流产(RSA)患者封闭抗体(BA)的水平,并观察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218例RSA患者BA水平,并对其中198例BA阴性患者进行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疗程结束后复查BA,追踪BA转阳后妊娠情况,评估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218例RSA患者中BA阴性率为90.8% (198/218),198例BA阴性患者经淋巴细胞免疫治疗1个疗程后,BA阳性率为61.1%,2个疗程后阳性率为78.3%,3个疗程后阳性率为86.4%,BA阳性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198例免疫治疗的患者中,有164例再次妊娠,其中138例获妊娠成功,26例再次发生早期自然流产,妊娠成功率为84.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RSA患者BA阴性率高,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可提高RSA患者的BA阳性率,淋巴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治疗BA不足引起RSA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昆明汉族人群第21号染色体上D21S1411和IFNAR两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的遗传多态性,探讨该2个STR基因座在唐氏综合征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随机抽取100名昆明地区无血缘关系汉族正常个体及2名唐氏综合征患者的静脉血,应用PCR技术扩增D21S1411和IFNAR位点的STR片段,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分型,结合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等位基因片段大小。 结果 昆明汉族人群D21S1411和IFNAR等位片段分别为6、7;2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各位点杂合度分别为0.87、0.82,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8062、0.8365。2例Down综合征患者,在IFNAR位点上,均出现DNA含量为2:1的2条带;在D21S1411位点上,1名出现DNA含量为1:1:1的3条带,1名出现2:1的2条带。 结论 D21S1411、IFNAR是两个多态信息含量比较高的基因座,在法医学及唐氏综合征基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 IGFBP- 1和 IGFBP- 2在围着床期大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其与孕激素 (P)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孕 3~ 10天大鼠血清 P水平 ;用免疫组化 L s AB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法检测 IGFBP-1、IGFBP- 2及孕激素受体 (PR)在孕早期大鼠子宫内膜及胚胎滋养层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孕鼠血清 P呈峰值变化 ,最大值出现在孕 5~ 7天。 PR在大鼠内膜腺、腔上皮 ,基质细胞 ,蜕膜细胞及滋养层细胞中均有表达 ,其在子宫内膜的表达强度也呈峰值变化 ,最大值出现在孕 5~ 7天 ,并与血清 P水平呈正相关 ;而 PR在大鼠滋养层细胞中的表达随孕天升高 ,且与血清 P无相关。 IGFBP- 1和 IGFBP- 2在孕鼠子宫内膜的表达与 PR具有相同细胞定位 ,但在滋养层细胞中没有表达。 IGFBP- 1表达的变化趋势与 PR类似 ,而 IGFBP- 2的表达则是在妊娠后升高并维持相对恒定 ,孕 8~ 9天降到动情期水平 ,孕 10天又迅速升高。二者在围着床期大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与血清 P都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375和 0 .345 ,P均 <0 .0 5 )。结论  IGFBP- 1和 IGFBP- 2可能都参与了孕早期大鼠子宫内膜蜕膜化 ,胎盘形成及胚胎生长发育的调节 ,P可通过 PR诱导 IGFBP- 1和 IGFBP- 2在大鼠子宫内膜的表达 ,但 IGFBP- 1和 IGFBP- 2究竟是作为 P的中介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激素(P)通过其受体(PR)及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3(IGFBP1-3)介导,对胚泡着床的影响。方法选取早孕5~7周行人流术的健康成年妇女蜕膜和绒毛标本共48例,每一孕周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个时期5~6例。以分泌中期(月经周期第21d)宫内膜标本为对照。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P水平;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检测IGFBP1-3和PR在围着床期子宫内膜、蜕膜和绒毛滋养层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血清P值从分泌中期逐渐上升,在孕5~6周时呈现一峰值,高于分泌中期水平(P〈0.05)。PR在宫内膜腔上皮和蜕膜细胞中表达与血清P存在相关性,但在腺上皮及胚胎滋养层细胞中的表达与血清P无相关性。IGFBP1-3在子宫内膜腺、腔上皮和蜕膜细胞中的表达与血清P具相关性。但胚胎滋养层细胞中的表达与血清P无相关性。结论P对早期妊娠发生与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胎盘界面PR及IGFBP1-3的介导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