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社会对国内医疗服务水平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护理员队伍作为社会医疗人力资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应运而生,并成为保障护理工作平稳、有序开展的必要补充。本研究结合当今国内外发展现况,深入剖析护理员行业在我国发展中的问题,指出目前我国护理员这一职业只属于卫生行业工人级别的职业范畴,其管理也仍未纳入我国注册护士队伍管理体系中,在其选聘、培养及后期持续管理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以致影响护理行业的平稳有序发展及住院病人的安全。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以期为今后国内护理员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老年女性住院患者尿失禁问题现况与临床特征,为今后医疗机构开展尿失禁人群健康管理与综合干预工作提供思路与方向。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于2018年8-11月整群抽样选择北京市某三级医院住院的老年女性患者,运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及尿失禁知识问卷进行初步筛查。针对存在尿失禁老年女性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及知识问卷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院1105例年龄≥60岁的老年女性住院患者中共筛查出尿失禁患者138例,占老年女性住院患者的12.5%。138例住院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的年龄为(74.37±8.49)岁,范围为60~99岁;尿失禁评估为(7.09±4.59)分,范围为1~21分;尿失禁轻中度人群占90.6%(125/138)。87.0%(120/138)的患者存在与尿失禁问题发生交互影响的基础疾病,不同病情状况的患者自我感知尿失禁对生活影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层次的患者尿失禁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国内老年女性住院患者中的尿失禁问题依然严峻,部分患者自身基础疾病常与尿失禁问题产生相互影响,且公众人群认知不足的瓶颈都使得尿失禁医疗问题需采用科学、规范、高效的方法深入探讨与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传染病专科医院护理人员对于跌倒管理现状的自评及以往跌倒事件的回顾性梳理与分析,挖掘现有跌倒管理体系中的问题,剖析并思考,为今后建立针对不同医疗机构特点的跌倒管理路径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与回顾性分析,于2019年7月1日—2019年8月31日选择在北京地区某传染病专科医院研究期间工作的所有在岗注册护士展开调研,采用《住院病人跌倒预防之临床护士工作自评量表》进行数据收集。同时针对过去5年间该医院发生的41例跌倒事件展开回顾性分析,发现现存问题,探讨管理新思路。结果:参与自评调查的342名护理人员自我评价得分为(242.06±16.21)分,显示出较好的认知水平及预防跌倒的执行力。不同人事编制的护士对陪侍人的宣教工作、不同岗位护士对跌倒标识的管理能力、不同学历护士对病人提供生活用具的意识与能力、不同年龄段护士对后勤部门的协作能力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过去几年间院内发生的41例跌倒事件进行分析,跌倒病人年龄为29~86岁,其中男性27例,女性14例,ADL评分≥60分者30例,事件发生前的最近跌倒风险评分显示无风险者或轻度风险者36例,无视力障碍者39例,无意识障碍者38例,有陪护者27例。病人自理能力、跌倒风险评估均为较好状态下发生的跌倒事件与护士对自我工作评测的高分值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异。结论:护理人员对于跌倒防范管理自我执行力评价的高分值与目前各级医疗机构对于跌倒预防管理工作的重视性相关,但是跌倒事件依然发生的事实以及尤其是在身体状况较好、跌倒风险低的人群中发生的真实情况。临床症状观察与评估的科学化开发、跌倒评估系统个性化的改进、多学科合作及病人的共同参与、护理人员管理中的合理分工、健康宣教策略的改进等都将是今后跌倒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心脏猝死高危者家属进行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探讨公众掌握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重点和难点.方法 应用方便取样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住院的心脏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高危人群的家属集中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培训.培训结束后对研究对象进行CPR知识和技能测试.结果 培训后即刻对受训家属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测试,98.4%的家属CPR知识测试通过,但是只有34.3%的家属技能测试合格,65.7%都需要多次反复指导才能做到技能达标.结论 公众对CPR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不一致,CPR技能是公众CPR培训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探究全国745名工勤人员关于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认知水平、自我防护能力、与患者血源性接触率现况,为今后我国医疗机构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人群防范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于2018年方便抽样选取来自中国24个省份的745名医疗机构工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并分析其结果。结果调研的745名工勤人员来自全国24个省份,平均年龄为(45.84±15.864)岁。其中422人(56.64%)表示接触过患者血液或体液,不同年龄、工作年限、岗位分类、医院级别的分层分析显示在患者血源性职业接触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216人(42.52%)能完全正确界定可导致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相关疾病,不同特征工勤人员对于可能导致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的疾病病种的正确识别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18人(96.37%)表示需要接受相关职业防护的培训和学习,不同学历工勤人员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01,P=0.008)。不同学历层次、医院级别的人员主动上报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近些年,从国家到各医疗机构已逐步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的风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必须意识到,作为医院中最容易忽略的高危人员——工勤人员依然面对着巨大威胁。识别防护工作中的瓶颈与盲区,采用调动主观因素与外部客观措施有力结合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公众心肺复苏培训效果评价工具的研制和信效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公众心肺复苏知识测试卷和心肺复苏技能评价表的信效度分析,为公众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评价建立良好的评价工具。方法在大量查闻中英文文献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公众心肺复苏知识测试卷(包含A、B两卷)和技能评价表的条目。通过专家法对试卷和评价表进行了内容效度的分析。公众心肺复苏知识测试卷和技能评价表又分别采用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和评分者间信度分析法对该工具进行了信度的检验。结果公众心肺复苏知识测试卷和心肺复苏技能评价表中每个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CVI)均在o.9—1.0之间,抽样效度分别为91%和93%。公众心肺复苏知识测试卷的重测信度分别为r=0.824和r=0.850。试卷A和试卷B的复本信度值栅.752。2位考核员心肺复苏技能评价表评分的相关系数r=0.764;操作评分的组内相关系数分析ICC值为0.861,P〈0.001;操作合格判定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07,P〈0.001。结论公众心肺复苏知识测试卷和心肺复苏技能评价表的信效度良好,可以在公众心肺复苏培训中对受训者的理论和技能做出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尽管ART有效降低了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但在艾滋病患者与病毒较量的漫长岁月里,治疗、疾病本身与合并疾病所带来的多种不适症状却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结局,且并未因为ART而得到有效缓解.症状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向医疗界传递着基于患者自身感知症状数据收集、评估对于开展症状管理实践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因此,探究并追溯艾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性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后并发胆道感染患者静脉采集血标本培养的时机,以便提高静脉采集血培养标本的阳性率。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12月行诊断和治疗性ERCP术且在术后发生胆道感染的患者给予静脉采集血培养标本,发热时进行静脉采血做血培养的为发热组,寒战时进行静脉采血做血培养的为寒战组。比较两组血培养阳性率的差异性。结果发热组67例,血培养阳性率为28.4%;寒战组42例,血培养阳性率为61.9%,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RCP术后胆道感染患者寒战时实施静脉采血做血培养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前,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危及人类生命的最主要原因[1].研究表明:发生CA的患者如果在发病最初的3~5 min内接受有效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存活率可达49%~75%[2-5],CPR每延迟1 min实施,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就下降7%~10%[6].然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7],80%的CA事件发生于院外,其中67%有目击者,但通常为非医务人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医院工勤人员针刺伤发生现况及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医疗机构工勤人员针刺伤情况调查问卷,方便抽取24个省市745名医疗机构工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1.68%工勤人员发生过针刺伤,其中能正确实施针刺伤现场处理者132人(55.93%)。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岗位分类及医院级别工勤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55.97%工勤人员能正确理解针刺伤的意义。76.78%工勤人员所在的受聘单位提供个人体检机会,85.77%表示所在医疗机构提供过相关培训。结论 工勤人员针刺伤发生率较高,需要受聘方与医疗机构等多方机构合作,开展持续性培训,建立完善的管理流程,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并规范暴露后处置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