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初步了解北京市高年级小学生对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方法对北京市某公立小学四~六年级小学生进行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行为、健康知识掌握及获取途径情况、未来希望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及内容以及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授课方式的现场问卷调查。结果一年内85.45%的小学生出现过身体不适,一年内91.42%的小学生发生过影响健康的行为。小学生健康知识测试得分为(56.13±15.68)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同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小学健康教育课程需求明显,未来应在北京市范围内开展小学生健康教育课程需求研究的抽样调查,了解小学生对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探索小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钩吻中毒的机制、临床特点及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钩吻是毒性极强的外用中药,应用不当或误服可致中毒,有时还可致命。主要毒性成分是钩吻碱,以钩吻素子含量最高。钩吻中毒主要抑制延髓呼吸中枢,并抑制脑和脊髓的运动中枢。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可出现呼吸衰竭和呼吸肌麻痹,是钩吻中毒最常见的死因。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洗胃时须注意监测呼吸情况,必要时先行气管插管再洗胃。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处置突发中毒事件时毒物检测能力的现状。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方式对在31省(直辖市、自治区)范围内选取的57家不同级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毒物检测设备装备和中毒防治人员中毒现场毒物检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现况调查。结果 78.95%的机构能够开展常见毒物检测工作,每家机构能检测5(9)[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种;82.46%的机构装备有不同种类实验室毒物检测设备,省级、市级、县级机构装备率分别为100%、95.24%、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济发达、中等、欠发达地区机构装备率分别为100%、80.00%、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7.37%的机构装备有现场快速毒物检测设备。中毒防治人员中毒现场毒物检测基础知识测试成绩为(70.48±13.24)分,不同经济水平地区机构、不同级别机构、不同职称、不同学历、检测专业与非检测专业的中毒防治人员之间测试成绩无专业差别。结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已具备一定的突发中毒事件毒物检测应急能力,但根据国家要求及实际工作需要,尚不能完全有效应对突发中毒事件。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开展禁用灭鼠剂治理工作前后中毒情况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7月,全国开展了禁用灭鼠剂的治理工作。我们将开展治理工作前后有关禁用灭鼠剂中毒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我国丰富的生物种群,其中裸子植物种类居世界第1位,高等植物种类居世界第3位。在这多样的生物种群中,就包含大量有毒植物、毒蕈(有毒大型真菌)。在我国,文献记载的有毒植物约有1300种旧0,毒蕈(包括可疑有毒蕈菌)有421种13]。  相似文献   
6.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退热和减轻慢性钝痛作用的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以解热或镇痛为目的一类非处方药。它能使发热病人的体温降至正常,而对正常人的体温无明显影响。一般镇痛作用中等程度。作用机制主要为抑制环氧化酶,从而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目前解热镇痛药滥用现象非常严重,对人机体的损害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国急性中毒发病状况、常见中毒毒物类别、主要中毒原因等现状。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式对6省86家医疗机构急诊科2005年度所有中毒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86家医疗机构共报告中毒病例25 760例,病死率为0.90%;中毒病例发病季节高峰在1、2月份;中毒病例主要集中在20~50岁人群;急性中毒的毒物以常见化学物居首位,其中主要为乙醇、CO中毒,其次是药物、农药;滥用、意外事故是最常见的急性中毒原因。结论我国急性中毒危害严重,建立以医院急诊科为基础的中毒个案监测系统以及加强全国中毒控制工作有其紧迫性、必要性。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
1例44岁男性误食海芋块根,数分钟后出现口唇麻木、咽喉疼痛、恶心、呕吐、流涎、呼吸困难、发音困难等症状,中毒后20 min入院,诊断为急性喉头水肿。给予静脉推注苯海拉明20 mg、地塞米松5 mg和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 mg等处理,并行吸氧、保肝等对症治疗。中毒5 h后症状逐渐好转,50 d后痊愈。海芋是天南星科海芋属有毒植物,含有皂素毒苷及草酸钙等。口服后可致神经和胃肠系统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0~30 min,严重者可致死亡;皮肤或者眼接触海芋汁液会导致皮肤瘙痒、结膜炎,甚至失明。吸入含有海芋的粉尘后也可对眼、鼻腔及咽喉黏膜产生强烈刺激而引起相关症状。中毒诊断主要依据接触史和临床表现。海芋中毒无明确特效解毒剂,以对症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3种不同的分子标记技术对植物属级的鉴定能力以选出最适合在中毒现场快速鉴定有毒植物的分子技术. 方法 选取毛茛科、大戟科共18种19份有毒植物叶片样品,用改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提取基因组DNA,分别使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简单重复序列间标记(ISSR)和DNA条形码技术进行物种鉴定(属级),使用NYSTS、SPSS、PAUP、MEGA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比较3种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结果 准确性:RAPD技术未能鉴定样品的属级,ISSR技术和DNA条形码技术的鉴定准确率分别为68%和100%.可靠性:RAPD技术与ISSR技术主观影响率分别为44%、26%,条带重复率分别为47%、45%;DNA条形码技术trnH-psbA片段扩增成功率与测序成功率均为100%.时效性:从总DNA提取开始至得到最终鉴定结果,RAPD、ISSR、DNA条形码技术耗时分别为8.5、9.0、42.2 h.可操作性:RAPD与ISSR技术的鉴定工作可在普通实验室完成,DNA条形码技术的鉴定工作则需要特殊的测序设备. 结论 初步认为DNA条形码技术是比较适用于突发有毒植物中毒事件中快速病因判定的分子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10.
全世界大概有150种魟鱼,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洋里,少数种类生活在近赤道的淡水河流域[1].由于魟鱼的尾部具有毒棘,人魟鱼中毒的案例时有发生,美国每年有750~2000例魟鱼中毒病例被报道[1-2].由于中毒患者及医务人员缺乏对魟鱼种类的形态学鉴别能力,所以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魟鱼中毒报道以来,急性南美江魟(Potamotrygon motoro)巾毒的典型案例报道甚少,其毒性、中毒机制等研究也非常有限,往往造成其中毒诊断不明,延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