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项新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仅4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2006年开始开展ESD以来,逐步探讨、摸索出一套ESD护理配合方法。现将下消化道ESD治疗的护理操作配合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巨大早期低位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对24例病变位于低位直肠且直径超过5 cm的早期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 病灶最长径在5~7 cm,平均为5.54 cm;操作时间在45~180 min,中位时间为85 min.整块切除率为91.7%(22/24),治愈性切除率为83.3% (20/24),穿孔发生率为8.3% (2/24),迟发性出血率为12.5%(3/24).术后随访16 ~ 47个月,无局部复发.结论 ESD治疗巨大早期低位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是安全和可行的,可完整切除病灶,在达到治愈性切除及大块活检的目的同时保留了肛门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音乐在普通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背景音乐在普通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6年9~11月来该中心进行普通肠镜检查并且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132例随机分成音乐组62例和对照组70例,音乐组患者给予全程播放背景音乐;对照组患者按常规程序进行.监测两组患者在候诊时、检查前、检查后10 min的心率、血压变化情况和检查时的疼痛指数、焦虑指数、检查时间和配合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检查前血压波动、检查后心率和血压平稳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检查前心率波动、焦虑指数,检查时的疼痛指数、操作时间、配合程度,检查后焦虑指数与检查结果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背景音乐的播放能平稳普通肠镜检查患者的心率和血压,而对缓解焦虑和疼痛作用不显著,应用价值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患者入住日间病房后行结肠镜肠道准备的可行性。方法:对 2018年5月25日至7月13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日间病房住院行结肠镜诊疗的352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除8例因第一次肠道准备失败未能完成结肠镜诊疗,分析其余344例患者的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肠道准备相关资料、波士顿肠道准备量表评分)和患者主观感受。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肠道准备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消化内镜日间手术病房患者肠道准备不合格发生率为18.0%(62/344)。结肠镜诊疗时间在上午(P=0.005,OR=2.505,95%CI:1.312~4.781)和末次排便性状为黄色有残渣(P=0.045,OR=0.475,95%CI:0.230~0.982)是肠道准备不合格的独立影响因素。患者耐受度88.1%(303/344),满意度77.9%(268/344),54.9%(189/344)愿意在必要时再次入住日间病房。结论:消化内镜日间病房患者入院后行结肠镜肠道准备可行但尚未达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鼻胃镜放置鼻空肠营养管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11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采用经鼻胃镜导丝引导下放置鼻空肠营养管进行空肠营养支持的257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256例在鼻胃镜引导下放置空肠营养管成功,成功率为99.6%,平均放置时间为8.4±4.2min。置管并发症为胃黏膜损伤18例(7.0%)和鼻黏膜出血26例(10.1%),无消化道穿孔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病人耐受良好。结论:经鼻胃镜放置鼻空肠营养管方法便捷,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27例行ESE治疗的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的资料,评价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结果27例患者共29个病灶,病变直径0.5—3.0cm,平均(1.25±0.70)cm。切除率96.3%(26/27),1例患者中转手术治疗。中位手术时间74(30~120)min。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26例,间质瘤1例。2例术中穿孔伴气胸,金属夹夹闭创面后予胸腔闭式引流,未行开胸手术修补。中位随访时间12(3~27)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对于直径小于3.0cm、腔内生长为主的食管固有肌层肿瘤,ESE治疗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并可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进一步扩大了内镜治疗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Ⅰ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ic neuroendocrine tumors,GNET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ESD治疗并病理确诊的Ⅰ型GNETs患者,收集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门诊及电话随访术后情况。结果共纳入61例Ⅰ型GNETs病例,总病灶数143个,多发病灶2~5个36例(59.0%),病灶≥6个5例(8.2%)。病灶分布在胃体128个(89.5%),胃底10个(7.0%),胃窦5个(3.5%)。所有病变均为整块切除(100%),病灶直径平均为7.9 mm(4~30 mm),115个病灶(80.4%)直径<10 mm,病灶直径>20 mm 4例(2.8%)。ESD平均手术时间为19 min(10~60 min),全组病例未出现术中和术后穿孔、出血等并发症。ESD术后病理显示G1级99个(69.2%)病灶,G2级44个(30.8%)病灶。2例病灶垂直切缘阳性,完整切除率98.6%(141/143),1例切缘阳性患者追加补救性外科手术。术后中位随访38.3个月(10~93个月),1例患者意外死亡,死因与GNETs无关。随访中无患者出现原位复发。10例患者ESD术后异位再发,再发率为16.4%(10/61),中位再发时间为12.8个月。再发病例中,有6例G1级和1例G2级患者再次接受ESD治疗;2例G1级患者拒绝再次手术,密切随访;1例G2级患者发现复发后意外死亡。5例患者病灶数目≥6个,其中4例G1级,1例G2级,ESD术后均密切随访,异位再发率40.0%(2/5)。4例患者病灶直径>20 mm,其中1例G2级病例为前述因切缘阳性追加补救性外科手术;其余3例术后病理评估为1例G1级,2例G2级,水平切缘和垂直切缘均阴性、无脉管侵犯,随访无原位复发或异位再发。结论ESD是Ⅰ型GNETs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软式内镜使用后再处理流程的探索,将优化手工流程与《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2004年)及(WS507-2016)中的常规清洗流程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方法的清洗效果,从而提高清洗质量。方法 在随机研究中,28根用于上消化道检查后的软式内镜被随机分配成优化清洗组和常规清洗组。同时使用相对光单位(Relative Light Unit, RLU)中体现的ATP水平和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CFU)分别来评估软式内镜的清洗质量和微生物水平。结果 使用后的软式内镜再处理后,优化清洗组微生物水平降低2.33-LOG10 CFU,而常规清洗组微生物水平降低0.53-LOG10CF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优化清洗组内镜ATP水平降低2.39-LOG10 RLU,而常规清洗组内镜降低0.95-LOG10RLU(P<0.001=。在优化清洗组85.7%软式内镜RLU值低于200(12/14)而常规清洗组为14.3%(2/14)。结论 通过优化清洗后可显著地提高软式内镜再处理流程中的清洗质量,注重清洗过程的监测可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尽可能减少医院感染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9.
内镜治疗直肠类癌的长期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直肠类癌的长期疗效。方法总结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7月间采用内镜治疗的9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肿瘤病理结果均为典型类癌,均未突破黏膜下层,均未侵及周围淋巴结及血管。有80例(87.9%)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96(32.5±24.1)个月。肿瘤直径小于1.0cm的65例患者,术后无1例复发;1.0-2.0cm的25例患者,术后有3例(12%)复发,复发时间分别为3个月、2年和6个月,其中1例再行Dixon术后3个月又出现肝脏转移(4%):肿瘤直径大于2.0cm的1例患者术后未见复发。本组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98.0%和91.4%。结论肿瘤直径小于1cm、未侵犯肌层的直肠类癌患者内镜下治疗长期疗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软式内镜行环氧乙烷灭菌的纸塑袋包装方法。方法采用两种内镜纸塑袋包装方法(A组:用40 cm×60 cm×10 cm的立体纸塑袋,把内镜盘成40 cm的大小放入纸塑袋;B组:用尺寸25 cm×185 cm的纸塑袋,把内镜直接从插入部至操作部垂直装入纸塑袋),将消毒干燥完的内镜包装灭菌,比较两种包装方法的差异及操作人员偏好。结果共计720根软式内镜,包括260系列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均为清洗、消毒、漂洗、干燥后打包,由2名工作人员操作完成,方法 A与方法 B各包装内镜360根。两组内镜灭菌后包内指示卡均完成变色,灭均后指示卡变色率均为100%。A组平均每根内镜包装时间(82.8±11.4)s,B组为(23.6±3.4)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4.28,P0.001);A组5个包装袋发生破裂,B组2个包装袋发生破裂,两组包装破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7,P=0.447)。结论对软式内镜灭菌时,选用25 cm×185 cm的长形纸塑袋包装方便、省时、省力,符合供应室的灭菌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