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8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对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动物模型视网膜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应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造成的糖尿病Sprague-Dawley大鼠模型,1个月后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玻璃体腔注射造成PDR动物模型36只,在VEGF注射同时,注射后2、4周分别玻璃体注射EPA,并根据前期研究结果分为背景期(D组)12只、增殖前期(E组)8只、增殖期给药组(F组)4只,并与仅仅玻璃体腔注射VEGF的PDR模型组(C组)12只比较,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损害情况.结果 电镜结果显示增殖前期给药组EPA注射后6周、背景期给药组EPA注射后4周视网膜神经细胞损害明显减轻.结论 EPA不仅可通过封闭flk-1受体抑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还对视网膜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泪道插管术与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 将慢性泪囊炎69例(70眼),分为泪道插管术组24例(25眼)和泪囊鼻腔吻合术组45例(45眼),观察2组疗效.结果 随访6~42个月,泪道插管术组治愈18眼,好转2眼,无效5眼,总有效率80.00%;泪囊鼻腔吻合术组治愈38眼,好转6眼,无效1眼,总有效率97.78%.2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泪道插管术与泪囊鼻腔吻合术均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有效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泪道插管术因其操作简单、安全、微创,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 )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否有效。方法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联合应用诱导产生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动物模型24只。随机分为D组(背景期给药组)12只、E组(增殖前期给药组)8只、F组(增殖期给药组)4只,玻璃体注射EPA,应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CD105免疫组织化学光镜观察眼底病变及阳性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并与前期建立的PDR动物模型进行比较。结果 FFA结果显示,E组给药后2周内效果最佳,而D组给药后8周内均有效,随时间延长药效不断增强;E组给药后6周时效果差于D组给药后2、4、8周时;与未用药组相比,在相同的病程时均未观察到视网膜新生血管。F组给药后仍可观察到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并且DR也没有明显减轻。CD 1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相同的病程内,D组和 E组未观察到 CD 105阳性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但 F组仍观察到 CD 105阳性血管内皮细胞。结论 EPA可以在 DR背景期和增殖前期封闭VEGF受体 flk-1,阻断DR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临床研究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的分布及表达密度;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病程视网膜细胞的损害情况。结果:糖尿病及正常小鼠视网膜各层细胞均表达bFGF,反应强度和密度不同。发病组自6月龄起,居于大血管周围的阳性节细胞密度增加;不同病程bFGF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糖尿病病程延长,细胞超微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结论:糖尿病时增多的bFGF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刺激二者增殖,促进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另一方面,减弱视细胞与双极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对糖尿病性盲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同时,各种细胞的超微结构及相应的功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在干眼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前,干眼病成为眼科门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原有的三项诊断性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越来越不能满足对干眼病的确切诊断,亟待开展新的方法。结膜印迹细胞学技术是近年来新开展的一项实验室检查手段,可以从形态学方面对结膜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的病理改变进行确切的描述,且不会给患者带来任何痛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因此,我们对2004年6月-2005年6月门诊诊断为或高度怀疑干眼病的患者共16例进行了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以期探讨结膜印迹细胞学技术在干眼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及意义。资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与分组:…  相似文献   
7.
患者 男  14岁 自幼左眼视力欠佳 ,于 2 0 0 0年 11月2 3日就诊于我科。视力 :右眼 0 2 5 ,矫正 1 0 ;左眼 0 1,不能矫正。双眼色觉正常 ,双外眼无异常 ,双眼球各向运动灵活。双眼结膜无充血 ,角膜清 ,双侧对称 ,正常大小。双眼瞳孔 ,等圆 ,对光反射灵敏。右眼底正常 ;左眼底视乳头缺损 ,相当于视乳头位置处及其下方可见梨形凹陷 ,色灰白 ,边界清晰 ,大小约 4个PD ,深约 1PD ,未见巩膜筛板。凹陷上部可见数条视网膜血管伸出 ,走行于凹陷上方视网膜表面。凹陷颞侧约 1PD处可见黄斑中心凹反光。余处视网膜正常。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 ,…  相似文献   
8.
Herminia  Mino  de  Kaspar  Robert  T.  Chang  Kuldev  Singh  Peter  R.  Egbert  Mark  S.  Blumenkranz  Christopher  N.  Ta  董白霞 《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2005,17(3):149-152,179
目的:确定5%吡咯烷酮碘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结膜囊滴两滴和10ml溶液穹窿结膜冲洗)对降低结膜囊菌群的功效。方法:在这项前瞻性对照实验中。将行眼前节手术的200只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病例术前均给予氧氟沙星滴眼液局部点眼和5%吡咯烷酮碘眶周区域皮肤擦洗消毒。术前对照组眼结膜囊内给予2滴5%吡咯烷酮碘溶液,研究组眼用5%吡咯烷酮碘溶液冲洗穹窿结膜。分别于术前和术后4个时间点行结膜细菌培养。结果:研究组78只眼中20只眼(26%)术前结膜细菌培养阳性:对照组94只眼中40只眼(43%)为阳性(P=0.02)。手术结束时。研究组78只眼中14只眼(18%)、对照组94只眼中30只眼(32%)结膜细菌培养阳性(PP=0.05)。结论:手术时应用5%吡咯烷酮碘溶液冲洗穹窿结膜与结膜囊仅点入两滴相比。前者显著降低了结膜细菌培养阳性率。  相似文献   
9.
背景角膜新生血管(CNV)是炎症性角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和角膜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其发生机制和治疗一直是国内外角膜病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二十碳五烯酸(EPA)对碱烧伤大鼠CNV核转录因子KB(NF—KB)、白细胞介素1α(IL一1αt)、IL一6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用浸有1mol/LNaOH的3mm圆形滤纸贴附于72只SD大鼠的右眼角膜中央30s制作角膜碱烧伤模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个组,另6只匹配的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和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大鼠分别于碱烧伤后即刻结膜下注射0.04ml剂量为0.02mg或0.03mgEPA,碱烧伤模型组结膜下注射0.04ml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行结膜下注射。大鼠干预后每天裂隙灯下观察CNV的生长面积和角膜水肿。分别于造模后24h,4、7、14d过量麻醉处死动物后制备角膜标本,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CD34的表达以计数血管内皮细胞,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IL-1α-mRNA和IL.6mRNA的表达及NF—KBp65的蛋白表达。结果裂隙灯下见造模后2~4d,CNV缓慢生长,角膜水肿,上皮缺损;造模后7~10d,CNV面积增加,角膜水肿减轻;造模后14d,CNV面积最大,血管变细。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显示,碱烧伤后7d碱烧伤组角膜上皮部分缺损,基质层水肿明显,可见较多炎性细胞及大量CNV;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与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均可见角膜上皮修复,基质层水肿减轻,少量炎性细胞,未见CNV。碱烧伤后7d和14d,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CNV相对面积分别为(15.80±6.43)%、(11.06±2.14)%,碱烧伤0.03mgEPA治疗组为(16.10±7.41)%、(11.06±2.51)%,均明显小于碱烧伤组的(84.74±7.77)%、(89.63±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碱烧伤后7d,碱烧伤组CD34在CNV的内皮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而在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0.03mgEPA治疗组角膜中未见表达。RT—PCR检测结果表明,碱烧伤后4d,碱烧伤0.02mgEPA治疗组、0.03mgEPA治疗组IL一1α、IL一6mRNA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碱烧伤组,蛋白印迹检测证实NF—KBp65蛋白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碱烧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A能够抑制NF—KB、IL一1α、IL一6的表达,从而抑制碱烧伤后CNV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角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和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是一种核转录因子KB(nuclearfactorkappaB,NF—κB)抑制剂,有降低NF—κB表达进而降低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IL-6表达的抗炎作用,还可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