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2022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4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兴梅 《重庆医学》2015,(10):1439-1440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系列以上、下运动神经元改变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运动神经元病中的常见类型,临床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均有损害,特征表现为肌无力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通常不影响感觉系统,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皮质-脑干-脊髓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常见首发症状为一侧或双侧的手指活动笨拙、无力,随后出现肌肉萎缩,逐渐波及四肢肌肉,受累部位可出现锥体束征,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后期可出现延髓麻痹,舌肌萎缩,吞咽困难,咀嚼无力,构音不清,患者意识始终清醒,多在3~5年因呼吸肌受累死于呼吸肌麻痹所致的肺部感染。该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方法确诊,多以临床表现加影像学诊断为主要依据,进行排除性诊断。本病例通过观察脑组织活检观察其病理结构的改变,有可能为该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诱发电位(MEP)及凝血酶为指标,观察不同时段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从而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最佳时间窗。方法采用20只家犬为实验对象,以自体动脉血注入尾状核的方式制作脑出血模型,以头颅CT扫描发现基底节区高密度影为模型制作成功的标志。脑出血模型制作成功后将20只家犬分为4组(6 h组1、2 h组、18 h组和24 h组),每组包含5只家犬,分别在不同时间段清除颅内血肿。分别在术前和血肿清除后1周对各组动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诱发电位检测以及凝血酶测定。结果 6 h组和12 h组神经功能评分、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凝血酶含量明显低于18 h组和24 h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和超早期通过微创方法清除颅内血肿可明显减轻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缩短MEP潜伏期,减少凝血酶的释放,有利于神经功能的康复,从而提高疗效;12 h内是最佳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痴呆形式,具有两个神经病理特征:由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肽组成的细胞外老年斑和由异常过度 tau 蛋白磷酸化(Ptau )组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1 ].为了明确AD的临床诊断,许多研究集中在神经影像学和脑脊液和外周血中分子的生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剂量苯巴比妥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SE)的效果,企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急诊人院的21例以全身惊厥性SE为突出症状的患者,在针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进行常规抗癫痫药物(AED)静脉滴注,若癫痫发作症状难以控制则改用大剂量苯巴比妥进行治疗,观察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常规AED治疗时,患者24h内癫痫缓解率为20%;没有完全控制者,改用大剂量苯巴比妥静脉滴注后24h内癫痫均得到完全控制。结论:大剂量苯巴比妥治疗难治性SE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常规治疗方法无效时可以采用该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分析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与痴呆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研究血清25(OH)D与痴呆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的相关文献,检索时...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眼科显微手术的发展,通过采用常规的视网膜脱离手术方法联合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眼内填充(气体、硅油、重水置换)。使难治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疗效大大提高。由于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间较长,对眼球干扰大。术后反应重.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大,因此术后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对51例在我院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患者的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超早期清除颅内血肿对血脑屏障通透性及脑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超早期微创清除颅内血肿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及脑含水量的影响,为临床超早期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家兔(雌雄不分)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微创组,分别制作脑出血模型,微创组于造模成功后4~6 h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于术后第1天、第3天提取脑组织,伊文思蓝(EB)作为示踪剂测BBB通透性,(湿重-干重)/湿重×100%测脑含水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微创组在术后第1天、第3天血肿周围脑组织EB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微创组在术后第1天、第3天血肿周围脑组织平均含水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明显降低BBB通透性,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8.
目的动物实验观察超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后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20只家犬为实验对象,以自体动脉血注入尾状核的方式制作脑出血模型,头颅CT扫描发现基底节区高密度影为模型制作成功的标志。脑出血模型制作成功后将20只家犬随机分为2组进行实验,对照组10只:造模成功后予内科治疗,不进行血肿清除;微创组10只:造模6 h内进行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清除颅内血肿。分别在清除血肿后1、3、5、7天对各组动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结果对照组模型制作成功1,3,5,7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9±1.6)、(8.6±1.3)、(7.8±1.3)、(7.9±1.5)分,显著高于微创组(6.3±1.7)、(5.8±1.7)、(4.2±1.8)、(4.1±1.9)分(t=3.522,P=0.000;t=4.137,P=0.000;t=5.127,P=0.000;t=4.964,P=0.000)。对照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分别为(11.48±0.52)、(12.34±0.36)、(11.53±0.42)、(11.36±0.01)分,显著长于微创组(8.83±0.55)、(9.23±0.34)、(8.85±0.37)、(8.01±0.12)分(t=11.071,P=0.000;t=19.861,P=0.000;t=15.141,P=0.000;t=87.975,P=0.000)。结论超早期采用微创方法清除颅内血肿可明显减轻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缩短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凋亡细胞为指标,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采用20只家犬为实验材料,以自体动脉血注入尾状核的方式制作脑出血模型,以头颅CT扫描发现基底节区高密度影为模型制作成功的标志.脑出血模型制作成功后将20只家犬分为两组(随机数字法)进行实验:(1)对照组10只,造模成功后予内科治疗,不进行血肿清除;(2)微创组10只,造模6 h内进行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清除颅内血肿.分别在清除血肿后1,3,5,7 d对各组动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术后第7天处死动物,取血肿周围脑组织进行凋亡细胞计数.各组动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的分析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凋亡细胞计数比较则运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组间差异用q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微创组在清除血肿后1,3,5,7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别为(6.3±1.702),(5.8±1.685),(4.2±1.762)和(4.1±1.875),与对照组(8.9±1.632),(8.6±1.342),(7.8±1.335),(7.9±1.46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分别为(0.632±0.077),(0.721±0.771),(0.549±0.124)和(0.430±0.136),对照组为(0.934±0.064),(0.997±0.075),(0.986±0.042),(0.874±0.165),与对照组相比,微创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明显减少(P<0.01);微创组血肿周围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细胞计数(37.4个)明显少于对照组(88.6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微创方法清除颅内血肿可明显减轻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减少神经细胞的损伤和血肿周围凋亡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是2019年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第三大致死及致残原因[1],而我国的卒中终生风险及疾病负担更为严重[2].在发生脑血管事件后,部分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给个人及社会医疗卫生系统带来极大负担.1993年,HACHINSKI教授首次提出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