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腹部脂肪在不同年龄及性别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月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型糖尿病(T1DM)79例和2型糖尿病(T2DM)77例,比较不同年龄和性别中腹腔内脂肪含量(VA)、腹壁脂肪含量(SA)、VA/ SA、体重指数(BMI)。分析 HOMA-IR 与 VA、SA、VA/ SA、BMI、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T1DM 和 T2DM 患者均存在 IR。 T1DM 10~、20~岁组女性 SA 高于男性,VA/ SA 低于男性(P <0.01);同性别组中,VA/ SA 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组不同年龄 VA/ SA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2DM 患者同年龄组比较,45~、55~65岁组男性 VA/ SA 高于女性(P <0.01)。 T1DM HOMA-IR 未发现与腹部脂肪含量及其他临床指标存在相关性(P >0.05);T2DM HOMA-IR 与 VA 和 TG 相关(r =0.259,P =0.026;r =0.378,P =0.001)。结论 T1DM 和 T2DM 糖尿病 HOMA-IR 相关因素不同,评估腹部脂肪含量可对不同年龄及性别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相薄层MDCT诊断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症(BOS)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HSCT后29例疑似BOS患者双相薄层MDCT表现和肺功能检查(PFT)结果,对呼气相MDCT气体潴留情况、双相MDCT表现进行分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呼气相MDCT发现气体潴留23例,PFT分级在BOS-p(隐匿级)以上者12例,呼气相MDCT与PFT对气体潴留的检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肺功能BOS-p级病例均有呼气相CT气体潴留表现;呼气相CT较PFT能筛查出更多异常病例;气体潴留常发生于双肺下叶和背侧。 结论 对于移植后出现BOS临床表现的患者,双相薄层MDCT可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2010年确诊的12例DPB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该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气分析、影像学、肺功能的改善。结果入组患者12例,确定诊断9例,一般诊断3例。男7例,女5例。年龄42~73岁,平均(51±13)岁。从起病到确诊时间2个月~8年。随访时间(3.1±1.2)年。所有病例均有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X线胸片符合典型DPB改变7例,HRCT符合典型DPB改变12例,均可见小叶中性型结节,10例(83.33%)可见外周型支气管扩张,3例(25.00%)可见纵隔淋巴结肿大。12例患者影像学均有鼻窦炎表现。12例患者肺功能检查均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其中6例(50.00%)伴有弥散性通气功能障碍。治疗后FEV1均恢复到80%以上。治疗前血气分析提示呼吸衰竭Ⅰ型2例(16.67%),呼吸衰竭Ⅱ型2例(16.67%),氧分压(未吸氧)低于80mmHg10例(83.33%)。治疗后呼吸衰竭均得到纠正。痰培养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7例(58.3%),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16.7%)。冷凝集试验:12例患者10例行冷凝集检查,2例阳性(20%)。12例患者中选用口服罗红霉素4例,口服阿奇霉素8例,平均服药时间(8±5)个月。治疗后咳嗽、咳痰及活动后气促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该组患者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3例(25.0%),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16.7%),支气管扩张5例(41.7%),肺结核1例(8.3%),间质性肺炎1例(8.3%)。结论①DPB临床误诊率较高;②加强对DPB的认识以及同其临床、影像、病理表现相似疾病的鉴别是诊断该病的关键;③中国人DPB患者冷凝集试验阳性率较低;④DPB对14及15元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1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CT及MRI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增进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1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其中4例CT平扫后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其余7例直接行MRI平扫或平扫+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①白血病浸润软脑膜5例,CT表现为脑沟、脑池消失,内可见条状低密度灶,对应MRI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脑回肿胀,D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②脑实质浸润6例,单发肿块2例,余均为多发,MRI表现T1WI低信号,T2WI/FLAIR高信号,DWI高信号,无明显占位效应,增强后明显强化;其中3例合并出血.③硬脑膜受累1例,累及额部板障,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灶,MRI表现为软组织信号灶,增强后明显强化.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增强检查有助于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表现的认识,以及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正常人十二指肠乳头的低张MRI最佳成像方法。方法 将94名志愿者随机分为低张组(n=64)和对照组(n=30)。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中能够清晰显示十二指肠乳头的序列的百分率,及低张组内同一扫描方位MRI不同序列、同一序列不同层厚、不同扫描方位、不同后处理重建方法以及不同b值对十二指肠乳头显示率的差异。结果 低张组中能够清晰显示十二指肠乳头的序列的百分率高于对照组(P<0.01);轴位T2WI FS、T1WI FS对于十二指肠乳头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层厚1.5 mm轴位T1WI FS较层厚3.0 mm T1WI FS显示十二指肠乳头更佳;轴位T2WI HASTE较冠状位显示十二指肠乳头更佳(P<0.05);T1WI FS重建斜冠状位更能清晰显示十二指肠乳头全貌(P<0.05);b值800 s/mm2较b值1 000 s/mm2显示十二指肠乳头更佳(P<0.05)。结论 MR序列中轴位T1WI FS(层厚1.5 mm)、轴位及冠状位T2WI HASTE(4 mm)、T1WI FS重建斜冠状位、b值800 s/mm2DWI对十二指肠乳头及壶腹区的显示明显优于其他序列,联合低张饮水可作为十二指肠乳头首选检查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6.
1病历摘要 患者.女,23岁,左髋肿物世行性增大3个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于2005年2月发现左髋部核桃大小包块.无明显不适.未做治疗.后包块生长迅速.2005年5月包块增大至拳头大小,局部有隐痛.曾在当地医院治疗,症状未见缓解,1周前出现疼痛加重,尤以夜间疼痛为接连来我院要求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一体化PET/MR具有PET功能成像和MR精准定位及多参数成像的优势。随着图像重建、衰减矫正及伪影控制技术的提高,一体化PET/MR扫描时间逐步缩短,辐射剂量降低,在临床及科研中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本文对一体化PET/MR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祝安惠  王荣福 《肿瘤学杂志》2014,20(11):881-888
[目的]探讨99mTC-MDP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经临床证实的50例骨转移瘤患者的99mTC-MDP全身骨显像与MR成像结果。对比分析全身骨显像、MR成像、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对骨转移瘤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采用McNemar检验分析全身骨显像与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效能。[结果]50例患者中,MR检查阳性50例,诊断灵敏度为100%(50/50);全身骨显像检查阳性48例,诊断灵敏度为96%(48/50),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检查阳性50例,诊断灵敏度为100%(50/50)。MR、全身骨显像对相同的受检部位共检出病变194处,其中经临床确诊的转移灶共182处,良性病灶12处。MR共检出转移性病变182处;全身骨显像共检出转移性病变122处.假阴性病变60处,假阳性病变12处。MR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82/182)、100%(194/1941、93.81%(182/194);全身骨显像诊断转移瘤的灵敏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7.03%(122/182)、62.89%(122/194)、91.04%(122/134);MR联合全身骨显像诊断转移瘤的灵敏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与MR检查结果相同。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与全身骨显像相比,两者的诊断效能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MR对各型骨转移瘤均有异常表现,且对早期骨髓浸润转移具有明显优势.而全身骨显像联合MR成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全身骨显像。  相似文献   
9.
多排低剂量螺旋CT鉴别肺结节:两种重建层厚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16排低剂量螺旋CT两种重建层厚对肺结节的数目、内部以及周边特征的检出情况.方法 在健康人群低剂量胸部螺旋CT检查中,对80例疑似或确诊有肺部小结节患者的图像分别进行1.25 mm与2.50 mm层厚重建,共得到160组图像,所检出结节按直径分为≤5 mm组(第1组)、5~10 mm组(第2组)、≥10 mm组(第3组),记录每组图像结节的数目、结节的边界清晰程度、边缘特征(分叶征、毛刺征)、密度(钙化、空洞).结果 两种重建层厚检测肺部结节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测第1组结节的边界清晰程度、分叶征、钙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毛刺征、空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测第2组及第3组结节的边缘特征、内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过程中,可采用2.50 mm重建层厚扫描,设定图像噪声与重建层厚1.25 mm噪声相等,以进一步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属有创检查,很多冠心病患者不易接受。随着64排螺旋CT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它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提高使得无创性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日臻成熟和完善^[1-2]。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应用,开辟了冠状动脉无创检查的新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64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的技术要求及扫描中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