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1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NK/T细胞淋巴瘤合并Sweet综合征(S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NK/T细胞淋巴瘤合并SS患者的诊治经过;搜索PubMed数据库中相关的文献进行总结。结果该例NK/T细胞淋巴瘤合并SS患者皮损严重,合并肝、肾损害。虽给予化疗并应用糖皮质激素控制SS,但是2年半后终因肾衰竭、心力衰竭死亡。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SS时皮肤病加重,可表现为水疱、血泡或溃疡结节,易合并深部浸润及器官损害,易复发,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转移癌(MCBM)的发病机制及临床与血液学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82例MCBM患者的临床表现、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血象与骨髓象等资料。结果:82例MCBM患者中,临床表现以贫血(70.7%)、骨痛(57.3%)、发热(37.8%)及出血(25.6%)最常见。82例骨髓涂片均找到MCBM细胞,其中43例(52.4%)找到原发肿瘤,以肺癌(19.5%)、乳腺癌(10.9%)和胃肠道癌(4.9%)最多见。结论:临床上,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骨痛、发热及(或)出血等症状时,应考虑MCBM可能,可作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寻找原发癌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 vector)基凶转导技术对脐血CD34+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第三代自身失活(self-inactivating,SIN)慢病毒载体导入CD34+细胞,提取被病毒感染细胞的总RNA,应用cDNA微阵列技术对慢病毒载体感染的脐血CD34+细胞及正常对照细胞进行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结果 在23000个被检测基因中,与无基因导人的对照组细胞比较,基因导入细胞中表达的上调基因共2个,分别为IGSF4和HEC基因,下调基因共6个,分别为HNRPAO、ZNF205、FLNA、CLK3、LDB1、ACTA1.进一步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半定量RT-PCR分析证实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 本实验中应用的慢病毒载体对脐血CD34+细胞基凶表达无明显影响,有望成为临床基因治疗有效且安全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铂类药物是大肠癌化疗常用的药物之一,但仍存在耐药问题而影响疗效,因此研究肿瘤细胞的铂类耐药机制是大肠癌治疗研究的热点,包括药物蓄积降低、DNA修复机制、形态学变化等.  相似文献   
5.
GFP在人脐血CD34~+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病毒载体在CD34+脐血细胞(CBCs)中的基因转导效率,为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关键材料。方法应用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改造而成的第三代自身失活(self-inactivating,SIN)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vector)系统,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基因导入细胞百分比,评价该载体系统在人CBCs中的基因转导效率。结果 HIV载体的转导效率在95%以上。结论基于慢病毒载体基因转导的高效性,该载体系统可作为CD34+CBCs基因转导的极好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病毒载体在白血病细胞中的基因转导效率,为白血病基因治疗提供关键依据。方法:应用1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改造而成的第3代自身失活(SIN)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 vector)系统,与鼠白血病病毒(MLV)SIN载体进行比较,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标记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基因导入细胞百分比,评价两种载体系统在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中的基因转导效率。结果:通过荧光显微镜可定性观察GFP在K562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在同样的基因转导条件下,HIV载体转导的白血病细胞中被转导的标记基因GFP的表达强度及GFP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MLV载体转导的细胞。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HIV载体的转导效率接近100%,而MLV低于40%,两组间转导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基于慢病毒载体基因转导的高效性,该载体系统可作为白血病细胞基因转导的极好工具。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ras癌基因、p53抑癌基因突变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多阶段的变化过程。其中癌基因突变激活及抑癌基因失活起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 ,K -ras癌基因激活和 p53抑癌基因突变或缺失与大肠癌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分析法同时检测了大肠癌K -ras、p53基因突变 ,旨在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及其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大肠癌的发病机制。1材料与方法50例大肠癌患者的组织标本均为本院外科于大肠癌根治术中取材 ,同时以病变旁的正常大肠粘…  相似文献   
8.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6岁,葡萄胎清宫术后5个月于2017年7月20日入院。既往史:类风湿关节炎病史多年,10年前行人工晶体植入术。2017年2月行葡萄胎清宫术,明确诊断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低危组),术后定期复查血HCG进行性升高,最高达41431IU/ml。4月12日起于外院行氟脲嘧啶1 50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BL)的临床特点、诊断思路及治疗方法,阐明B-LBL诊疗进展,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进一步指导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儿童B-LBL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思路、治疗方案、疾病转归,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结合患者临床特点,明确诊断为儿童B-LBL,给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泼尼松方案化疗1周期,同时甲氨蝶呤+地塞米松鞘内注射预防中枢神经性白血病(CNS),25d后骨髓象提示完全缓解(CR)。因患者出现Ⅳ度骨髓抑制,第2疗程更换方案为环磷酰胺+阿糖胞苷+巯基嘌呤,同时给予鞘内注药预防CNS,2周期后再次出现Ⅳ度骨髓抑制,故更换方案为巯基嘌呤+大剂量甲氨蝶呤,同时继续预防CNS,该方案用药2周期末复查骨髓象为CR,第3周期结束后复查骨髓象提示复发(幼稚淋巴细胞10%)。随后多次更换化疗方案,病程中缓解与复发交替,治疗31个月后骨髓象维持稳定CR状态,随后长期口服巯基嘌呤+甲氨蝶呤维持治疗(巯基嘌呤50 mg·d-1;甲氨蝶呤25 mg,每周1次)至今,现无病生存3年余。结论:B-LBL进展迅速,短期内即可发生骨髓浸润,治疗过程中容易复发,一旦复发即有可能转变为复发/难治性B-LBL。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治疗方案,防止化疗不耐受或耐药。早期对B-LBL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做出合理的预后评估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其生存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