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理性瘢痕组织的形成,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试验研究,逐步揭示了引起起瘢痕增生的病理性变化是由胶原等大量结缔组织的基质过度合成并沉积所形成[1]。那么如何对胶原代谢合成抑制进行调控,防止瘢痕过度增生,近几年有不少报道。尤其是转移因子,胎儿无瘢痕愈...  相似文献   
2.
皮肤扩张面积测算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使用扩张器进行注水扩张的过程中,注水量与扩张面积之间的关系,解决临床上扩张面积增加的测算问题。方法将扩张器埋于狗的头、胸及背部皮下组织内,每次注水后拍摄云纹照片,测量扩张的面积。结果通过云纹照片获得的32个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公式,A=0.152v-0.151(A为扩张皮肤的表面积增加,V为获得此表面积增加的注水总量)。结论此公式应用于临床,高标率(高于标准注水量的比率)达70.6%,有临床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肢端皮肤角化过度增生症10例的治疗体会,其中掌跖角化病9例,疣状表皮结构不良1例。方法采用病变皮肤切除皮肤移植术治疗,其中两例有深部组织外露和放射性溃疡选用皮瓣修复,其余行皮片移植。结果10例均获满意效果,追踪观察8年以上,无复发,能保持接近正常的功能活动。结论手部以皮片效果最佳,足底应用皮瓣修复,耐磨性较皮片为好,但因皮瓣缺乏纤维隔结构,走路时皮瓣与深部组织间产生相对滑动,也容易造成破溃,必须注意妥为保护  相似文献   
4.
乳房下垂矫正术中的乳房悬吊结构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用乳房悬吊结构重建方法矫正轻、中度乳房下垂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乳晕边缘切口,去除上半腺体后松弛的浅筋膜深层,上提腺体至正常位置并固定于深筋膜,腺体浅面按真皮乳罩原理进行悬吊并适当切除乳晕周边多余皮肤,或采用聚丙烯单丝网片对腺体进行悬吊,术后腺体周围形成强大的纤维粘连,从而重建乳腺的悬吊支持结构。同时进行腺体的适当折叠塑形或置入乳房假体增加丰满程度。结果共行轻、中度下垂32例手术(其中单纯悬吊10例,悬吊同时假体隆乳20例,采用聚丙烯网片悬吊2例),手术时间90~150min,平均110min。术中出血量30~100ml,平均58ml。均未发生乳头乳晕坏死感觉障碍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1.3月,术后外形改善满意率90.6%(29/32)。结论对于不伴腺体肥大的乳房轻、中度下垂,采用乳房悬吊结构重建,是一种创伤相对小,安全,有效的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5.
陈东来  牛星焘  杨林  王琨  刘峰 《中国美容医学》2005,14(4):438-439,i0006
目的:探索治疗包茎合并包皮龟头严重粘连的方法。方法:对于不同程度的此类患者,选用“双眼皮”成形术、“脱袖式”一浅筋膜剥离术、“Z”成形术、包皮环切术等。结果:从1998年12月~2004年2月共治疗此类患者25例,临床效果满意。结论:上述术式是治疗此类患者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皮瓣桥接法治疗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 对8例阴囊及下肢淋巴水肿所致严重皮肤病变应用轴型皮瓣和任意型皮瓣(胸腔联合皮管)治疗。切除病变组织、移转皮瓣、桥接引流淋巴液。结果 2年~7年术后随访观察,除1例外伤性小腿淋巴水肿术后3年复发外,其余各例淋巴水肿病变部位术后6月~12月逐渐显效,患肢肿胀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且病情稳定,无丹毒及蜂窝织炎再发,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利用皮瓣修复淋巴水肿所致的严重皮肤病变部位是治疗淋巴水肿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创面愈合的机理,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第4、8、12和16天创面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含量表现有规律性变化,以伤后第8天含量最多,伤后早期和晚期次之,创面愈合后其含量进一步减少。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的变化促进了创面愈合,是创面愈合的机理之一,结合内源性EGF变化,合理外用EGF对创面愈合可能会取得促进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研究密闭液性环境和干燥环境下供皮区创面的愈合过程. 方法 1996年7月~1997年3月以13例成人断层供皮区创面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0~50岁,创面面积(100~400) cm2,取皮深度中厚,约0.44 mm.同一个创面分为实验组(密闭液性环境)和对照组(干燥环境),采用自身对照法.应用大体、组织学及电镜观察等方法进行观察. 结果密闭液性环境下创面愈合较快,创面组织中成纤维细胞较早活跃、且持续时间较长,再血管化和再上皮化均较早和较快发生. 结论密闭液性环境下创面愈合较快,与组织修复细胞较为活跃、再血管化和再上皮化较快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我们以狗为模型,利用常规和特殊染色技术,在光镜和电镜下对快速扩张后狗的皮肤进行观察,并作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扩张后的表皮层明显增厚,真皮层中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含量均下降。电镜下可见表皮细胞间隙增宽,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增多,且功能活跃。同时,我们将快速皮肤扩张术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在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内的浸润及分布情况,探讨免疫细胞在增生性瘢痕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利用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对实验收集的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41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浸润很少;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浸润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1~3个月时期瘢痕组织中分布广泛、密度高,6个月以后细胞浸润逐渐减轻,在增生性瘢痕发展至12个月时期时组织内这两种免疫细胞的浸润较少。提示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在瘢痕早期组织内的丰富浸润与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旺盛及细胞外间质过度沉积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