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6篇
肿瘤学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原位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1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行原位肝脏移植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肝衰竭实施肝移植的经验。结果21例病人随访时间为3~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生存时间为1—1530d,中位生存时间为517d。病人的围手术期存活率为66.7%,1年存活率为66.7%,2年存活率为66.7%。死亡原因包括多脏器功能衰竭、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14例的远期性生存病人中,13例移植前合并乙型肝炎(乙肝),其中有1例(1/13)在术后1年出现乙肝复发。结论肝移植术是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严格把握适应证、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检测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前和术中肿瘤细胞播散状况的意义,观察其与肿瘤1年复发率和患者存活率的相关性。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共为30例甲胎蛋白(AFP)阳性的肝癌患者进行肝移植,术前和术中取患者外周静脉血、外周动脉血、门静脉血和肺动脉血,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法(RT-PCR)联合荧光标记探针杂交法定量,检测血液中游离的肝癌细胞内特异AFP mRNA的表达,计算各部位血液的AFP mRNA阳性率及其拷贝数(1g值),统计患者1年肿瘤复发率及存活率。结果 30例肝癌肝移植患者术中外周静脉血、外周动脉血、门静脉血、肺动脉血中播散的肿瘤细胞内AFP mRNA阳性率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且以肺动脉血最为敏感,阳性率为63.3%(P〈0.01);在各相应部位的血液中,术中播散的肿瘤细胞内AFP mRNA拷贝数(1g值)也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前和术中肿瘤细胞播散的患者中,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高,但患者的1年存活率与无肿瘤细胞播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CR联合荧光标记探针杂交法能够检测到肝癌患者血液中播散的肿瘤细胞,并且以肺动脉血中阳性率最高。肝移植手术操作过程中可以引起肿瘤细胞播散,其结果与肿瘤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接受肝移植治疗的特点并分析其术后生存时间。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8月,共施行18岁以上成人首次肝脏移植1424例。将年龄≥60岁的211例受者分为老年组,其余的1213例受者为成年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指标及术后生存时间。结果单因素分析比较发现,老年组患者术前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比例及术前血清胆红素总量、凝血酶原时间低于成年组,手术过程和无肝期时间较成年组略短。老年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13.27%)和再次移植率(0.95%)低于成年组(19.37%,P=0.035;3.96%,P=0.028)。成年组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4年及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67%、85.52%、77.53%、75.52%、73.77%和70.9%,老年组术后6个月、1年、2年及4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7.91%、83.42%、78.70%和40.14%,两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7)。对患者术后生存时间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影响肝移植术后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是:原发恶性肝病(P=0.000)、合并肝肾综合征(P =0.021)、供肝热缺血时间(P=0.046)以及术后发生感染(P=0.000)。结论高龄不再是肝移植的禁忌证,合理筛选适宜手术的老年受者可获得与成年受者相近的术后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术前选择合适的供肝、术中建立充分的流出道及术后调整门静脉压等综合措施预防活体肝移植术后肝小体积综合征.方法 总结2007年12月至2009年11月的113例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影像系统评估供肝体积,测算供肝体积与受者体重比(GRWR),根据供肝解剖及GRWR确定采用的供体类型(含肝中静脉右半肝,不含肝中静脉右半肝,含肝中静脉左半肝等),术中通过建立充分的流出道,根据GRWR、术前脾功能亢进情况、肝动脉开放后门静脉血流量及门静脉压力,确定是否采用脾动脉结扎等方法将门静脉压力控制在<20 mm Hg(2.67 kPa),门静脉血流量控制在<250 ml·min-1·100 g-1,观察采取上述措施后肝小体积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75例受者接受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37例接受不含肝中静脉的右半肝,1例接受含肝中静脉左半肝.随访6个月,所有受者均未出现持续黄疸、败血症等严重的肝小体积综合征表现,1例受者于术后42 d死于脑卒中及呼吸衰竭,受者术后6个月存活率为99.1%(112/113).结论 术前根据供肝血管解剖及GRWR选择适当的供肝类型,术中建立充分的流出道,通过脾动脉结扎等方式调整门静脉血流及压力的综合方法可有效预防肝小体积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癌复发与未复发患者再次肝移植的效果.方法 初次肝移植时原发疾病为肝癌(病理诊断)、移植后因各种原因需行再次肝移植者65例(肝癌组),分析其进行再次肝移植的原因以及再次肝移植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并于同期因肝脏良性疾病施行肝移植、移植后因各种原因需行再次肝移植者66例(非肝癌组)进行比较.结果 肝癌组初次肝移植后有11例(16.9%,11/65)因肝癌复发而行再次肝移植,非肝癌组无因肝癌而行再次移植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肝癌组初次肝移植后有11例(16.7%0,11/66)因血管并发症而进行再次肝移植,高于肝癌组(4.6%,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初次肝移植后肝癌复发者11例,其中10例(90.9%,10/11)在再次肝移植后因肝癌复发而死亡;肝癌组初次肝移植后肝癌未复发者54例,其中7例(13.0%,7/54)在再次肝移植后肝癌复发,明显低于复发者(P<0.01),其移植肝5年累积存活率为51.0%,与非肝癌组(51.8%)差异很小(P>0.05).结论 原发病为肝癌者初次肝移植后因肿瘤复发而行再次肝移植,其预后不佳;而因非肿瘤复发因素而行再次肝移植时,其再次肝移植的效果与因良性疾病而行肝移植者相近,不应受其原发疾病为肝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混合细胞型肝癌的疗效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原位肝移植治疗的21例混合细胞型肝癌患者以及非肝移植治疗的8例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肝移植术后患者累积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Log-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多因素分析预测影响预后的临床因素.结果 肝移植组21例患者术后围手术期生存率100%.术后生存时间1~ 10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术后无瘤生存时间3~ 103个月,中位无瘤生存时间15个月.1年、2年、3年、5年总体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9%、58%、38%和38%,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3%、52%、38%和38%.非肝移植组生存时间1~1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6个月生存率为50%,1年生存率为0.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伴有肝硬化、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门静脉肉眼癌栓及Allen分型为混杂型可能是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门静脉肉眼癌栓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混合细胞型肝癌的一种有效方法,严格筛选适应证可有效降低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并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在肝移植术前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及其与术后肿瘤复发、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以2003年2月~2004年2月收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31例肝细胞肝癌行原位肝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患者术前外周血AFP mRNA表达水平,均采用尸体供肝经典原位肝移植.以SPSS 12.0软件分析AFP mRNA的表达与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及生存的相关性.结果:31例患者中有10例AFP mRNA表达阳性,表达量为57~10 400 copy/μg,中位数为360 copy/μg.患者Child-pugh分级,肿瘤的大小、个数,病理Edmond分级与术前AFP mRNA的表达水平无关.肿瘤TNM分期为Ⅲ~Ⅳ期的患者AFP mRNA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01);脉管浸润的患者AFP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脉管浸润者(P=0.029).肝移植术前AFP mRNA阴性组的无瘤生存及总体生存显著高于AFP mRNA阳性组.结论:术前AFP mRNA表达的水平是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是术前可能存在肝外微转移的指标,可作为预后的判断因子.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流出道梗阻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流出道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2001年6月至2004年11月,共施行肝移植821例次,其中6例患者(背驮式原位肝移植1例,经典原位肝移植4例,减体积肝移植1例)在手术6个月之后出现流出道梗阻,均经彩色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及下腔静脉造影明确诊断.6例患者均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并放置血管内支架治疗,每天口服肠溶阿斯匹林100 mg抗凝治疗半年.治疗期间对患者进行监测和定期随访.结果 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流出道梗阻的发生率为0.73%.6例患者均为肝后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狭窄,经PTA并放置血管内支架治疗后,血流恢复通畅,下肢水肿消失,肾功能恢复良好,长期随访无复发.结论 经彩色超声检查怀疑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应行腹部强化CT检查,可以为诊断提供有力的证据;高度怀疑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应进行下腔静脉造影,检测狭窄部位的压力梯度变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并放置血管内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流出道梗阻安全可靠,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reconstruction of Ⅴ and Ⅷ hepatic veins in right lobe (without middle hepatic vein)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5 cases of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of right lobe without middle hepatic vein were analyzed, and Ⅴ and Ⅷ hepatic veins were reconstructed. All donors underwent evaluation on the basis of vascular anatomy, GRWR and graft volume/ESLV. Fifty-one grafts underwent reconstruction of Ⅴ and Ⅷ hepatic veins with cold-storage cadaveric iliac veins. Great saphenous vein, varicose umbilical veins, recipient intrahepatic portal veins and recipient intrahepatic veins were used respectively in the remaining 4 cases. Results One recipient died of obstruction of out-flow on the postoperative day 43. One recipient was converted to cadaver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at the 7th day after operation, because of acute liver function failure. The remaining 53 cases recovered successfully. Conclusion Reconstruction of Ⅴ and Ⅷ hepatic veins with proper materials in right lobe (without middle hepatic vein)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feasible, and the effect is 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10.
终末期肝病患者在门静脉高压的基础上,并发肺动脉高压,称为门脉性肺动脉高压(PPHTN).对于拟行肝移植的PPHTN患者,PPHTN的严重程度与肝移植的预后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