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从菌群总体角度分析生育年龄不孕症和生育能力正常女性阴道菌群的差异。方法分别采集不孕症(不孕组,40例)和正常生育力女性(对照组,40例)阴道后穹隆分泌物;提取样本基因组总DNA,对16S r RNAV4~V5区基因进行扩增,所有扩增产物进行Ion Torrent PGM平台测序,并将获得分析序列与Ribosomal Database Project(RDP)数据库的序列比对,进行物种注释,最终得到样品的物种信息。结果在菌群结构上,不孕组和对照组女性阴道菌群主要分为6大菌门,分别为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梭杆菌门、变形菌门和软壁菌门。两组中各个菌门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组的厚壁菌门和乳酸杆菌属的丰度(93.58%,75.21%)明显低于对照组(82.68%,60.29%)(P0.05)。不孕组和对照组阴道菌群的α、β多样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孕和生育力正常女性阴道菌群均以乳杆菌属为优势菌群,阴道菌群结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不同职业人群感染HPV的优势亚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深圳市不同职业人群感染HPV的优势亚型。方法调查深圳市5种职业人群,共计2045名妇女,其中中小学教师130人、外来劳务工385人、服务业从业人员316人、特困下岗职工199人、医务人员420人,并以自然人群——某社区居民595人为对照。采用HPV基因芯片方法检测HPV亚型。结果在所研究的人群中HPV感染频度由高到低的前5位HPV亚型依次为HPV-16(27.2%)、18(14.7%)、58(13.8%)、33(6.25%)、11(6.25%)。高危型HPV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合计占95.36%,而低危型HPV仅占4.64%,二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人群的HPV亚型分布有所不同;不同职业人群的HPV优势亚型有所不同,医务人员感染的最常见亚型是HPV-58型,而其他4种职业人群及社区居民的最常见亚型均为HPV-16型。结论不同职业人群的HPV优势亚型有所不同,医务人员感染的最常见亚型是HPV-58型,而其他4种职业人最常见亚型均为HPV-16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重HPV感染患者的HPV亚型分布,了解不同亚型HPV的致癌性及其协同作用.方法 选取子宫颈病变与子宫颈癌患者42例.采用HPV基因芯片法,对标本进行HPV检测和分型.结果 42例患者子宫颈脱落细胞中均含有一种或一种以上高危型HPV,未见单纯低危型别的混合感染.最常见的为亚型是HPV-16(59.5%).结论 多重HPV感染以HPV16型为主,因此应重视HPV16型感染患者的治疗和随访,才能更好地预防子宫颈癌.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可以提高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液基细胞学检查(LCT)和杂交捕获二代(HC-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两种方法不同组合的筛查方案在宫颈癌群体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采用LCT和HC-ⅡHPV两种方法对2004年5月~2009年5月深圳市25~59岁群体妇女共5217例进行同步宫颈癌筛查,对两种检查方法任一项有异常者行阴道镜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最终诊断,评价不同组合的筛查方案在宫颈癌群体筛查中的价值。结果随着宫颈病变级别升高,高危型HPV感染率及LCT阳性率增加(P0.05)。比较六种方案对筛查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级及以上病变的价值:HC-ⅡHPV比LCT敏感性高,HPV-LCT平行实验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高,以HPV为基础的筛查其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高,HPV-LCT系列实验可减少阴道镜检查的数目,以LCT为基础的筛查可减少筛查实验的数目。结论LCT和HC-ⅡHPV检测均是目前宫颈癌筛查有价值的方法,在宫颈癌群体筛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两种方法不同组合的筛查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291例子宫颈癌的临床病例资料,以探讨近期子宫颈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5月诊断子宫颈癌291例,分析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分期、治疗方式、术后组织病理诊断结果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8.88±8.20岁,中位数年龄为38岁。年轻宫颈癌(≤35岁)的构成比37.5%。随着患者临床分期增加,患者的平均年龄也增加,Ⅰ期、Ⅲ期患者的平均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0.003)。275例患者中,仅2例患者未行手术,其余患者均经手术治疗。52例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患者,目前随访至今无一例患者复发。结论子宫颈癌妇女发病年龄的年轻化趋势。对年轻的早期浸润性子宫颈癌患者采取保留生育功能的的手术治疗方法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患者的婚姻质量。方法应用描述性及相关性的研究方法,对2007年1月-12月在北大深圳医院行子宫切除术后6个月的200名已婚、配偶健在、有性生活、无精神病及恶性疾病的患者于复查时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婚姻质量问卷(ENRICH)调查子宫切除患者的婚姻质量。结果子宫切除患者婚姻质量的各因子分均低于常模,其中婚姻的满意度、夫妻交流、性生活3个因子的得分低于国内育龄健康妇女的研究结果。结论子宫切除患者的婚姻质量低于健康育龄妇女。  相似文献   
7.
不同程度宫颈病变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的亚型种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亚型种类以及多重感染与子宫颈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子宫颈病变患者270例,其中组织学上可见典型HPV感染改变者5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85例、CIN263例、CIN348例、浸润性宫颈癌20例。采用HPV基因芯片检测及分型方法检测所有患者子宫颈分泌物中的HPV亚型。结果:在子宫颈分泌物中共检测出17种HPV亚型,其中14种高危型,分别是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73;3种低危型,分别是HPV-6、11、43;在不同程度CIN中的高危型和低危型HPV亚型种类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子宫颈病变严重程度的升高,其高危型HPV感染率逐渐升高,HPV双重与多重感染有增加,在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组与子宫颈癌组中,两种以上HPV基因型感染者分别占2.9%、12.6%和30.0%,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危型HPV感染是子宫颈病变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在不同程度CIN中HPV亚型种类无区别。多重HPV感染可能促进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阴道B超下子宫内膜形态与试管婴儿成功率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阴道B超下子宫内膜形态与试管婴儿临床妊娠的关系。方法:对子宫内膜形态进行分型,回顾性研究124例拟行试管婴儿患者HCG注射日及取卵日阴道 B超下子宫内膜类型、厚度与临床妊娠的关系。结果:HCG注射日及取卵日的内膜厚度与妊娠无关,内膜厚度<7 mm者无 1 例妊娠,但在 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12 mm者其临床妊娠率升高。HCG注射日的内膜类型与妊娠无关,而取卵日的内膜类型与妊娠密切相关,取卵日的 B型内膜对临床妊娠具有预测意义。结论:阴道B超下子宫内膜形态对预测试管婴儿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高危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宫颈癌是影响妇女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目前宫颈癌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这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此,预防宫颈癌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由于宫颈癌的筛查手段及方法的改进,使宫颈癌前病变即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能够被发现、诊断和治疗,从而大大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生.本文主要研究初次性交年龄、妊娠、分娩和避孕方式与CIN的关系,旨在了解与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的生殖和避孕方面的危险因素,以便更好地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方法 构建含有HBV S基因的表达截体pFBDHTa—S,转化DH10Bac感受态菌。利用其含有的细菌Tn7转座系统,将该基因重组至杆状病毒穿梭质粒bacmicl中,转染昆虫细胞Sf9,获得含有HBV S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结果 构建了的含HBV S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感染昆虫细胞后,PCR检测可以扩增出相应大小的片段。结论 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地构建了含HBV S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