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高龄(年龄≥75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经PCI治疗的98例高龄ACS患者,评价手术成功率,院内死亡、PCI相关并发症以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果:急诊PCI成功率100%,靶病变介入总成功率95.9%,出血并发症16.7%,院内死亡率1.1%;经(22.9±13.3)个月随访表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为13.4%.结论:PCI治疗ACS高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要注意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心电控CT扫描对慢阻肺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血管钙化的诊断价值以及冠脉血管钙化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100例慢阻肺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冠脉血管钙化进行分组,其中发生冠脉血管钙化的52例患者作为钙化组,未出现冠脉血管钙化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炎症标志物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冠脉血管钙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组FEV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非钙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组COPD持续时间明显长于非钙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FEV1%是影响冠脉血管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组患者FEV1%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呈负相关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组CRP阳性率明显高于非钙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心电控CT扫描能为诊断慢阻肺合并冠心病提供可靠依据,慢阻肺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冠脉血管钙化时系统性炎症会出现增强,FEV1%是慢阻肺合并冠心病患者出现冠脉血管钙化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再次入院造影复查时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根据再次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将370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并随访造影结果的患者分为再狭窄组与非再狭窄组,对两组临床情况及生物化学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0例患者中有487支靶血管置入支架,94例患者的123支靶血管发生再狭窄。单因素分析显示再狭窄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非再狭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mmol/L)为冠状动脉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提示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的预测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1995~2006年资料完整的67例主动脉夹层病例,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性别、病因、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方法的选择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病死率的线性关系。结果:①总体临床病死率为14.90%。其中按Stanford分型,Stan-fordA型患者临床病死率为18.75%,StanfordB型患者临床病死率为11.40%。②Logistic回归分析示神经系统症状(P=0.0166)、心包积液(P=0.0183)、局部肢体缺血(任一肢体)(P=0.0407)为急性主动脉夹层预测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神经系统症状、心包积液、局部肢体缺血为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独立死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背景:金属支架本身的致血栓性使对其进行表面改性研究极具应用意义。 目的:利用层层静电自组装形成丝素肽壳聚糖聚合物膜。 设计、时间及地点:材料改性体外实验,于2006-07/2007-07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实验室完成。 方法:通过层层静电自组装方法将丝素肽和壳聚糖交替涂层至医用316L不锈钢表面,对不锈钢表面进行改性。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涂层前后316L不锈钢表面形貌变化,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涂层前后波谱变化,测定材料表面接触角分析涂层结果,并进行体外降解实验观察涂层的稳定性。 结果:扫描电镜显示涂层后不锈钢表面均匀、致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显示复合膜分子间存在强的离子键结合作用,也存在着强的氢键作用;接触角测定结果显示丝素肽和壳聚糖被交替涂层至不锈钢表面; 体外降解实验证实了涂层不锈钢的降解过程相对稳定。 结论:丝素肽与壳聚糖可通过静电自组装在不锈钢表面形成薄膜。  相似文献   
6.
316L不锈钢经丝素肽/壳聚糖聚合物涂层后的血液相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选择组织相容性良好的聚合物材料作为心脏涂层支架的材料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平滑肌细胞过度生长,减少局部炎症反应,有助于支架术后内皮损伤的早期修复,并减少支架局部血栓形成。 目的:实验拟观察316L不锈钢经丝素肽/壳聚糖聚合物涂层后的血液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6—07/200707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完成。 材料:医用316L不锈钢片为张家港先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品;丝素肽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态研究所产品;壳聚糖为浙江省玉环县海洋生物化学有限公司产品。 方法:通过静电自组装的方法,将丝素肽和壳聚糖涂在316L不锈钢表面形成聚合物膜。 主要观察指标:测定不锈钢涂层前后表面的动态凝血时间、扫描电镜观察涂层前后的不锈钢表面抗血小板作用、测定涂层不锈钢的溶血率。 结果:①不锈钢表面经过聚合物涂层后,凝血时间明显较未涂层的不锈钢时间延长。②裸316L不锈钢表面黏附的血小板数量较多,血小板变扁平,看不出明显的伪足状态,紧贴在材料的表面;丝素肽/壳聚糖聚合物不锈钢涂层表面也有一定数量的血小板黏附,血小板虽有伪足伸出,但是聚集密度和形态变化程度明显小于裸不锈钢表面黏附的血小板。③涂层不锈钢溶血率〈5%,提示丝素肽/壳聚糖聚合物涂层不锈钢无溶血作用. 结论:与裸316L不锈钢相比,丝素肽/壳聚糖聚合物涂层延长了动态凝血时间,减轻了血小板黏附和变形的程度,提高了316L不锈钢基体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金属支架本身的致血栓性使对其进行表面改性研究极具应用意义.目的:利用层层静电自组装形成丝素肽壳聚糖聚合物膜.设计、时间及地点:材料改性体外实验,于2006-07/2007-07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实验室完成.方法:通过层层静电自组装方法将丝素肽和壳聚糖交替涂层至医用316L不锈钢表面,对不锈钢表面进行改性.主要观察指标: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涂层前后316L不锈钢表面形貌变化,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涂层前后波谱变化,测定材料表面接触角分析涂层结果,并进行体外降解实验观察涂层的稳定性.结果:扫描电镜显示涂层后不锈钢表面均匀、致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显示复合膜分子间存在强的离子键结合作用,也存在着强的氧键作用;接触角测定结果显示丝素肽和壳聚糖被交替涂层至不锈钢表面;体外降解实验证实了涂层不锈钢的降解过程相对稳定.结论:丝素肽与壳聚糖可通过静电自组装在不锈钢表面形成薄膜.  相似文献   
8.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度过250万年漫漫长日,可以肯定古人类是不吸烟的。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也发现了当地印第安人吸食的烟草。出于好奇,水手把烟草带回欧洲,潘多拉的魔盒就此打开。  相似文献   
9.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差异。方法选择12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前空腹采静脉血,分析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和对照组之间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其它血脂数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差异的显著性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2.99±1.08mmol/L,一支病变组为3.41±0.59mmol/L,两支病变组为3.70±1.30mmol/L,三支病变组为3.77±1.10mmol/L,(P<0.001)并且非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逐渐增高,与冠状动脉狭窄分数相关(r=0.36,P<0.001);而两组间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于老年人是一项简便实用的冠心病风险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尿酸水平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的差异.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确诊患者145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尿酸和血管内超声检查,根据患者的尿酸水平将其分为A组(尿酸≤199μmol/L)、B组(尿酸200~399μmol/L)和C组(尿酸≥400μmol/L),对三组患者的血管内超声检查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与B组患者左主干狭窄程度均低于C组(F=5.625,P=0.039);B组与C组患者斑块纤维帽厚度并无明显差异,均小于观察A组(F=7.825,P=0.020);A、B和C三组患者的斑块面积分别是[(8.29±3.14)mm2,(11.12±1.73)mm2和(14.67±0.91)mm2,F=6.384,P=0.028]、斑块最大厚度分别是[(1.38±0.09)mm,(1.76±0.24)mm和(2.19±0.18)mm,F=6.827,P=0.015]均存在明显差异,由低到高依次为A组、B组、C组.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机体尿酸水平升高可导致斑块面积、斑块厚度增加,并引起斑块纤维帽厚度减小,导致不稳定斑块形成风险增加,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应加强此类患者机体尿酸的监控与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