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张力带钢丝结合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2月—2012年2月,该院采用张力带钢丝结合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的48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33例,女15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24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根据膝关节活动评价标准,术后优良率为97.9%。结论采用张力带钢丝结合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不仅能够固定和复位粉碎性骨折,而且能防止骨折移位,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节段性不稳定在颈椎病性脊髓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颈椎病性脊髓病患者共125例,对患者的颈椎侧位以及屈伸位行X线片检查,并测量椎体中矢径、椎管中矢径、功能Ⅰ、Ⅱ径,并于颈伸位时的椎体后滑距离,并行后缘骨刺.以JOA评估患者的精髓功能.结果患者不稳定性功能的发生率增高,颈椎管狭窄患者的功能Ⅰ径小于Ⅱ径,而非狭窄患者的功能Ⅰ径大于Ⅱ径,前者脊髓并损伤程度重于后者.结论节段性不稳定合并发育性的椎管狭窄是导致颈椎病性脊髓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对明确致病因素以及定位颈脊髓损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比多点按压法与药物法治疗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的疼痛评分和腰椎活动度,探讨多点按压法的疗效。方法 160例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的门诊患者,年龄20~50岁,分为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各采用多点按压法与药物法治疗,对治疗前、治疗后1d、7d、14d的疼痛评分和腰椎活动度进行t检验法统计学处理。结果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治疗后1、7、14d疼痛评分比较(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治疗后1、7d腰椎活动度比较(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4d腰椎活动度比较,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点按压法治疗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具有良好的疗效,且较药物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减少药物用量和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复位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0月至2011年6月关节镜下治疗并获1年以上随访的42例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分别进行关节镜下钢丝、缝线、螺钉复位内固定,骨折Meyers-McKeever分型标准分型均为Ⅱ型或Ⅲ型。其中12例采用空心螺钉固定(空心螺钉组),14例采用不可吸收缝线固定(缝线组),16例采用钢丝固定(钢丝组)。术后定期随访,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判断患肢整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骨折全部愈合,无伤口感染、关节内黏连、疼痛、不稳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膝活动度与健侧相同。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比较术后三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Lysholm和IKDC2000评分,采用Lachman试验评估关节稳定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钢丝、缝线、螺钉复位内固定是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门诊急性腰扭伤病人非常多见,病程急性而迁延,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病。约60%~80%的成人有患病史,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居第2位。腰肌劳损、椎间盘病变、椎间关节病变、韧带病变等均可造成棘旁肌痉挛、微循环障碍等,患者易被引发急性腰扭伤,各国、  相似文献   
6.
脊柱骨折年发病率约64/100000。随着交通、工业建筑事故的不断增加,胸腰椎骨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脊柱胸腰段(T11--L2)处于相对固定的后凸脊柱与活动的前凸脊柱的转换区域,应力相对集中而容易受到传导暴力的直接损伤,该部位骨折约占脊柱创伤75%~95%,椎体发生爆裂骨折后,后缘骨折块往往突入椎管导致脊髓或马尾损伤。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生物力学对胸腰椎骨折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治疗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理论、新技术,但手术与否、手术时机、手术人路、术式的选择方面,仍有争议;现将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外侧切口入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治疗肩胛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外侧切口入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肩胛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外侧切口入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20例肩胛骨骨折,男15例,女5例;年龄21~52岁,平均31.6岁。肩胛体骨折14处,肩胛颈骨折10处,肩胛冈骨折6处,肩峰骨折1处,喙突骨折1处,盂缘骨折4处,盂窝骨折3处。手术时间为伤后4~15 d,平均10 d。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2例发生伤口感染,经伤口清创、换药后愈合,无骨髓炎、医源性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再移位、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骨折部位可见骨痂生长,骨折愈合时间为4~7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无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肩关节功能评定采用Hardegger评定标准:优12例,良6例,可2例。结论:肩胛骨外侧切口入路术中操作方便,显露清楚,该切口可任意向两边延长,能为骨折的复位固定提供有利条件。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术中操作灵活,固定强度可靠,是一种治疗肩胛骨骨折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Kümmell's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7月至2014年2月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Kümmell's病21例,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61~82岁,平均69.2岁。测量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侧位X线片病椎椎体高度变化及Cobb角变化,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估。结果 21例患者手术成功,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病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是治疗无神经压迫损伤Kümmell's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胸椎结核经前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是常用的修复方案,已沿用数十年,但存在创伤大、切除肋骨、减压不彻底、胸腹腔干扰大、术后疼痛、气胸、胸腔及肺部感染等不足。目的:观察钛网自体骨植骨融合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修复胸椎结核,重建脊柱生理曲度及稳定性的随访结果。方法:对32例胸椎结核患者采用后路椎体切除病灶清除,充分解除脊髓压迫,植入钛网自体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取后正中切口,应至少包括病变部位头、尾侧各2节脊椎,暴露双侧椎板至小关节外侧及肋骨近端1.0-2.0 cm,并与病椎头、尾侧脊椎双侧分别置入椎弓根螺钉,头、尾侧各2对,一侧固定。在另一侧病椎及下一椎切除一侧椎板、关节突、肋骨头,肋骨切除约1 cm,游离神经根,椎管减压,注意保护脊髓及神经根,吸出椎旁脓肿中脓液。切除椎弓根,受累椎间盘,椎体病灶,直至椎体病灶边缘组织外观正常,无死骨,无结核物质及肉芽组织,椎体破坏严重,两侧椎旁脓肿流注节段较多,经一侧病灶不能清除干净的部分患者,减压侧连接钉棒,以保持病变椎体切除时椎体的暂时稳定。同法从另一侧彻底清除同侧病灶,完全游离硬脊膜,反复冲洗。观察患者的植骨融合时间、骨折愈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与结论:随访12-38个月,全部患者于治疗后11-19个月(平均16.3个月)植骨融合,脊柱后凸畸形获得70%-100%(平均86%)矫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未出现复发及内固定失效病例。提示Ⅰ期经后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修复胸椎结核,具有病灶清除彻底,创伤小,畸形矫正,植骨融合满意等优点,是修复胸椎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脊柱骨盆固定术中髂骨钉入钉点、钉长及直径、植钉方向,为其正确植入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35侧成人尸体髋骨标本(左16侧,右19侧,男30侧,女5侧),经髂后上、下棘间切迹上缘至坐骨大切迹顶弧做一直线并延续至髋臼缘,定为基线(a),通过坐骨棘和髂前上棘做一直线(b),该线与a线相交于C点上.经过a线和C点在髂骨后部向上做5°、10°、15°、20°、15°、30°、35°的扇形线,之后经过10°~30° 5个角度做髂骨斜截面.观察各斜截面形态,并从截面上面进行相关数据测量.同时观察髂骨后部内外侧唇、中间线的形态和可辨性.确定髂骨钉入钉点、直径、长度及进钉方向后,以2具尸体标本进行验证. 结果 35°扇形线已到达髂窝,髂骨臀盆面间距明显变窄,5°扇形线紧邻坐骨大切迹弧顶,坐骨大切迹弧顶A点到各截面垂直距离变短明显. f线在各截面最为狭窄. 髂骨后部中间线明显可辨,呈一规则弧形,为后部髂嵴最凸出部,在所选实验标本中均可观察到.进钉点至髋臼顶软骨距离(k)测得值最小为109.38mm. 结论 通过基线(a)、C点及10°~30°之间髂骨外侧板能准确、安全植入髂骨钉;钉长以不超过100mm、直径不超过9mm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