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机械取栓治疗超早期脑卒中合并颅内血管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超早期脑卒中合并颅内血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单用机械取栓治疗,治疗组给予替罗非班联合机械取栓。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液流变学参数,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比及疗效对比,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超早期脑卒中合并颅内血管狭窄患者应用替罗非班联合机械取栓进行治疗,可安全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4~2017年收治的因SSS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以及随访一期血管通畅率。结果:52例SSS患者中,锁骨下动脉狭窄40例(左侧32例,右侧8例),成功40例,共置入支架40枚,成功率为100%;锁骨下动脉闭塞12例(均为左侧),成功8例,共置入支架8枚,失败4例,成功率为66.67%。围手术期均未出现并发症。48例血管内介入治疗成功患者患/健侧收缩压差由术前的(31.69±9.40)mm Hg降至(5.08±4.63)mm Hg(P0.05),临床症状改善显著。32例左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术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1.56±7.77)%降至(8.63±5.96)%,8例右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术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0.00±8.02)%降至(10.00±5.35)%,8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术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由术前的100%降至(11.88±7.53)%(均P0.05)。手术成功患者共随访60个月,术后第1、3、6、12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100%、100%和95.83%;术后第2、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1.67%和87.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SSS安全有效,具有微创、并发症少、再通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远端滤网式保护装置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中的应用问题及解决策略。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共12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远端滤网式保护装置。结果Ⅲ型弓、颈动脉迂曲、同期双侧CAS的患者手术中保护装置相关并发症比例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Ⅲ型弓、颈动脉迂曲、同期双侧CAS为手术中保护装置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远端滤网式保护装置减少CAS术中风险,但也存在不利因素,需要有较好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脊液干扰素-γ(IFN-γ)、降钙素原(PCT)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脑膜炎感染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医院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3例脑膜炎患儿,根据感染类型分为细菌性脑膜炎(BM组,n=42)和病毒性脑膜炎(VM组,n=31).检测两组脑脊液IFN-γ、PCT及MMP-9水平,分析脑脊液IFN-γ、PCT及MMP-9检测对脑膜炎感染类型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BM组意识障碍、抽搐以及卤门张力增加发生率明显高于VM组(P<0.05),BM组脑脊液IFN-γ水平低于VM组,而PCT及MMP-9水平则高于VM组(P<0.05),且BM组和VM组中重症患儿脑脊液IFN-γ、PCT及MMP-9水平分别高于轻症患儿(P<0.05).脑脊液IFN-γ、PCT及MMP-9对脑膜炎感染类型鉴别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5、0.816、0.827.与急性期相比,BM组和VM组恢复期脑脊液IFN-γ、PCT及MMP-9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脑脊液IFN-γ、PCT及MMP-9可作为快速鉴别诊断脑膜炎感染类型的良好指标,且对评估脑膜炎病情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牛蒡子苷元对阿尔茨海默病体外模型β淀粉样肽25-35(Aβ25-35)诱导PC12细胞凋亡和氧化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PC12细胞分成对照组、模型组(Aβ25-35处理)、ATG-L组(2 μmol/L牛蒡子苷元和Aβ25-35处理)、ATG-M组(4 μmol/L牛蒡子苷元和Aβ25-35处理)、ATG-H组(8 μmol/L牛蒡子苷元和Aβ25-35处理)、ATG-H+LY29400组(AKT信号抑制剂LY29400、8 μmol/L牛蒡子苷元和Aβ25-35处理)。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黄嘌呤氧化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结果:ATG-L组、ATG-M组、ATG-H组p-AKT/AKT表达量以及SOD含量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G-L组、ATG-M组、ATG-H组细胞凋亡率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G-H+LY29400组p-AKT/AKT表达量以及SOD含量低于ATG-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G-H+LY29400组细胞凋亡率高于ATG-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牛蒡子苷元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抑制阿尔茨海默病体外模型Aβ25-35诱导PC12细胞凋亡和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6.
7.
帕金森病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极其复杂,各种非运动症状的出现除了疾病本身进展因素参与,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尤为重要。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个人对多巴胺的治疗反应和与药物相关的非运动并发症的易感性。本文提供了一个关于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总结,并探讨潜在的实用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