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候选基因是探索其病因的主要方法之一,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联的重要候选基因之一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C270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设计:病例-对照,对比观察.单位: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象:选择2003-03/10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男女病房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94例为患者组,男95例,女99例;年龄15~59岁.同期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按与患者组年龄,性别相当的条件招募的健康者187人为对照组,男88人,女99人;年龄18~42岁.本人及家庭无精神病史.两组对象均为湖南汉族(同民族的遗传同质性比较好)人群,患者本人或家属对本研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对照组本人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方法:①评定精神病性症状的有无及各项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包括阳性症状量表(7项),阴性症状量表(7项)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16项)及3个补充项目评定攻击危险性(7项评分:1为无,7为极重度).评定于患者人院当天,在病房内完成.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纳入对象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C270T多态性基因型的分布频率.③各组间频数比较用x2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C270T多态性的分布频率.②不同基因型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得分.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194例,健康者187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组的C/T基因型分布频率(26.8%)明显高于对照组(5.9%)(x2=32.71,df=1,P<0.01).患者组的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14.4%)明显高于对照组(2.7%)(x2=36.19,df=1,P<0.01).②基因型为C/T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阳性症状量表分、阴性症状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总分分别为59~121分;9~42分,平均(20.08±6.16)分;8~41分,平均(19.02±9.13)分;22~68分,平均(36±8.02)分.基因型为C/C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阳性症状量表分、阴性症状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总分分别为58~121分;7~39分,平均(19.2±5.88)分;8~40分,平均(19.02±8.98)分;22~68分,平均(36.4±8.32)分.两基因型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C270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易感性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T/C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较健康者高.而基因型为T/C和C/C的患者在PANSS阴性,阳性症状和心理社会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神经衰弱患者EB病毒的免疫检查所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神经衰弱与EB病毒 (EBV)的关系。方法 对 34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 2版修订本中神经衰弱诊断标准的患者 (病例组 )和 33名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与病例组基本匹配的健康者 (对照组 ) ,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血清EB病毒抗体IgG和IgM ,并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外周血EB病毒基因 (EBVDNA)表达。病例组经 4个月的常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后重测上述指标。结果 病例组的EBVIgG(76 %)、IgM(2 4%)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分别为5 2 %和 0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33,0 0 0 3) ;EBVIgG效价 (1 15± 0 2 6 )及外周血EBV基因表达阳性率(6 %)也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1 0 9± 0 2 8和 0 )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5 6 3,0 15 7)。治疗后病例组的症状明显改善 ,其EBVIgG、IgM及EBVDNA阳性率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EBVIgG由 78%降至 71%,EBVIgM由 14%降至 11%,EBVDNA由 4%降至 0 ) ,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神经衰弱患者EBVIgG、IgM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且与其临床症状呈同步同向变化。  相似文献   
3.
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有凶杀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了解其凶杀行为的相关因素 ,期望有助于对其凶杀行为进行有效地预测和干预。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分裂症凶杀组 :为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2年 3月在本鉴定中心鉴定的刑事案件被鉴定人 ,入组标准 :①符合ICD 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C270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94例精神分裂症和187例正常对照的BDNF基因C270T多态性的分布频率。结果精神分裂症的C/T和T/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6.8%和14.4%;而对照组分别5.9%和2.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基因型为C/C或C/T患者在阴阳性症状量表阳性症状量表分,阴性症状量表分和一般精神病理分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DNF基因C270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相关。  相似文献   
5.
5-HT2A受体基因T102C多态性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索 5 HT2A受体基因T10 2C多态性与情感性精神障碍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与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RFLP)分析技术 ,检测情感性精神障碍和正常对照组的 5 HT2A受体基因T10 2C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情感障碍组和正常对照组、情感障碍组各亚型和正常对照组之间 5 HT2A受体基因T10 2C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不同性别、有无阳性家庭史、伴或不伴自杀企图的情感障碍病人的 5 HT2A受体基因T10 2C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未发现显著性差异。结论  5 HT2A受体基因T10 2C多态性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缺乏关联 ,提示其可能不是该病的易感性因子。  相似文献   
6.
王仙  巩平  张向晖  许健 《毒理学杂志》2008,22(2):131-133
环孢素(Cvclosporine,CsA)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预防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以及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而CsA所引起的肾脏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1].  相似文献   
7.
家系调查、双生子研究、寄养子研究及现代分子遗传学研究都支持遗传因素在物质依赖中起一定的作用.许多研究证实5-羟色胺与物质依赖有关,本研究以5-HT2A受体基因102T/C多态性位点为研究靶点,探讨其与海洛因依赖及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5-HT_(2A)受体基因1438A/G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5 -HT2A 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分析技术 ,检测了99名海洛因依赖者和80名正常对照者5 -HT2A 受体基因1438A/G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海洛因依赖者5 -HT2A 受体基因1438A/G多态性基因型A1/A2的频率较对照组高。结论··:5 -HT2A 受体基因1438A/G多态性可能与海洛因依赖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丘脑β -内啡肽、神经肽Y对慢性应激后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的昆明小鼠血糖变化的影响。方法 取 4 0只STZ鼠和 2 0只正常昆明小鼠 ,各分一半接受应激干预。实验性应激方法为限制、旋转和拥挤 ,实验后每两周复查一次血糖 ,六周后断头处死小鼠 ,收集血液和下丘脑标本 ,检测血浆胰岛素和下丘脑β -内啡肽、神经肽Y水平。结果 本研究发现慢性应激可使STZ昆明小鼠血糖升高明显 ,胰岛素水平按A组 (应激STZ鼠 )、B组 (STZ鼠 )、C组 (应激正常鼠 )、D组 (正常鼠 )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组间比较达显著水平 ;β -内啡肽、神经肽Y浓度按DCBA组次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组间比较 β -内啡肽水平差异不显著 ,神经肽Y组间有差异 ;血浆胰岛素与血糖呈显著负相关 (r =- 0 4 5 5 5 ,p <0 0 1) ,而 β -内啡肽、神经肽Y与血糖只呈低度相关 (r =0 116与 0 2 4 6,p >0 0 5 )。结论 应激后动物下丘脑β -内啡肽、神经肽Y有增高趋势 ,可能参与动物应激时血糖调节  相似文献   
10.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磷脂酶A2超家族中的一个亚型,不仅可以水解血小板活化因子,还能水解低密度脂蛋白氧化过程中形成的氧化磷脂生成溶血卵磷脂和氧化型游离脂肪酸。研究证实Lp-PLA2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p-PLA2活性明显升高,而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关,提示Lp-PLA2不仅可能成为独立的缺血性脑卒中风险预测因子,还可以初步评估预后。Lp-PLA2抑制剂研制及基因治疗,为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稳定粥样斑块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