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生殖因素与老年女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关系.方法 65岁以上老年女性ISH患者168例,选择年龄与之匹配的血压正常女性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的初潮年龄、初次生育及末次妊娠年龄、绝经年龄、是否多胎妊娠、流产史、有无口服避孕药及激素替代治疗史等.ISH与各生育因素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年龄、血脂、血糖、体质量指数等基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女性是否发生ISH为因变量,各生殖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次生育年龄、绝经年龄是ISH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1.60、1.19.结论 初次生育年龄、绝经年龄与女性ISH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在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9月到2019年9月于秦皇岛市骨科医院院择期行射频消融术的45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不同将其分为非老年组(年龄<60岁,n=240)和老年组(年龄≥60岁,n=210)。2组均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进行治疗,并在术后服用常规抗凝、抗心律失常药物。观察2组患者消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曝光时间、住院时间、转复率、即刻成功率,比较手术前后最大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房内径(LAD),比较住院期间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内转归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2组消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曝光时间、住院时间、转复率、即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后Pmax、Pd、LAD组内比较显著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老年组和老年组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8.75%(21/240)和21.43%(45/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老年组缓慢性心律失常、复发发生率分别为10.00%(24/240)和7.50%(18/240),显著低于老年组的22.86%(48/210)和17.14%(36/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老年组和老年组二次住院、二次手术发生率分别为11.25%(27/240)和7.50%(18/240),15.71%(33/210)和11.90%(25/2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差异不会影响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其对P波的改善,但老年患者并发症和复发发生率可能会更高,远期预后不佳,需引起有关临床医师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因素。方法 ISH患者194例,其中男113例,女81例,平均(73.3±18.7)岁,选择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标准方法测定入选对象的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测定外周空腹静脉hs-CRP、血糖、血脂等,比较两组间及ISH组不同心血管危险分层患者间hs-CRP差异,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判断hs-CRP与危险分层、血脂、血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ISH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1 vs 1.5 mg/L,P<0.05);ISH组心血管危险极高危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回归分析显示:心血管危险分层、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腰围是hs-CRP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炎症反应可能通过危险因素的形成参与ISH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及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2009年AMI患者73例,接受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血管是否再通,分为溶栓成功组及未成功组,另有26例未接受溶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溶栓前、溶栓后7d测定血浆BNP.记录1月时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 溶栓前3组间的BN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溶栓后7d血浆BNP分别为202.2±54.1pg/ml,532.3±65.8pg/ml,572.3±68.3pg/ml,成功组BNP明显低于未成功组及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1月时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分别为9%.27%.27%.成功组明显低于未通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 瑞替普酶再灌注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心肌梗塞患者血浆BNP水平,减少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脉介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尽管技术不断进步 ,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1] 。目前认为 ,不论早期的 ,还是晚期再狭窄的发生 ,和手术损伤导致的血管的炎症反应有关。本文通过测定PCI手术前后炎症因子MCP 1及白细胞、单核细胞等的变化 ,明确介入性手段对炎症的影响 ,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判断。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连续选择 2 0 0 2年 4月~ 10月于我院因孤立性病变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 (PTCA)和 (或 )支架植入术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住院患者 6 4例 ,其中男5 7例 ,平均年龄 (6 2± 9)岁 ,女 7例 ,年龄 …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并探讨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因素和可能机制。方法分别以致聚剂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测定108名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前及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1周后的全血的血小板聚集电阻抗值。根据对阿司匹林反应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环氧化酶型阿司匹林抵抗(COX型AR);环氧化酶旁路型阿司匹林抵抗(COX-AP型AR);阿司匹林敏感(AS),同时测定服药前的血常规及血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高血压患者108例,总的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55.5%,其中COX-AP型发生率为44.4%,COX型发生率为11.1%。COX-AP型和COX型AR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ADP诱导的的血小板聚集值均明显高于服药前[(9.0±2.7)vs(6.4±2.9)ohm,P<0.05;(6.7±2.4)vs(5.7±2.5)ohm,P<0.05]。COX型和COX-AP型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215.5±20.0)/(213.5±44.3)vs(189.1±61.8)×109L-1,P<0.05];[(6.20±0.5)/(6.5±1.5)vs(5.6±1.2),P<0.05];[(3.5±0.1)/(3.8±1.6)vs(3.1±0.8)×109L-1,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其发生机制与启动血小板聚集的途径异常有关。环氧化酶旁路的存在且功能代偿性增强是高血压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主要机制;环氧化酶途径异常是另一次要机制。血液中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数量增加可能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58例屈指肌腱断裂伤采用改良的Bunnell肌腱缝合法,术后使用Kleinert弹性橡皮筋牵引装置固定。按TAM系统评价方法评定疗效,总优良率86%;对63例屈指肌腱损伤单纯石膏固定,总优良率70%,两组优良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指肌腱损伤良好吻合,术后弹性固定早期功能练习可明显减少粘连导致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1病例资料患者,女44岁,因发作性胸痛14d,加重6d入院。患者入院前14天于活动时出现胸闷痛,向背部放射,伴气促,持续10余分钟后自行缓解。此后症状间断发作,未诊治。入院前6天晨起出现持续性胸闷痛,向背部放射,伴大汗、气促、心悸,恶心呕吐,呕吐约100ml胃内容物,胸闷痛持续约1h。入院前4天患者气促加重,不能平卧,就诊于当地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颤动(室颤)患者发生窦性心率震荡现象的意义。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室颤的9例为室颤组,以未发生室颤的49例为无室颤组,比较两组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异同。结果室颤组与无室颤组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48.0±5.7)mm、(0.59±0.11)和(45.8±5.0)mm、(0.58±0.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颤组心率震荡初始值与震荡斜率值分别为(0.81±2.03)、(2.18±1.06)ms/RR间期,无室颤组分别为(-0.65±2.64)、(4.05±1.22)ms/RR间期,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颤时窦性心率震荡现象减弱更明显,部分患者在心肌梗死早期即已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瑞替普酶(r-PA)溶栓治疗对75岁以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2009年75岁以上的AM I患者54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小剂量r-PA及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r-PA的用法为静脉注射2次,每次5 Mu,间隔30 m in,比较两组患者1 h和2 h血管再通率、30 d内主要的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等并发症有无差异。结果:r-PA组1 h冠脉再通率高于rt-PA组(62.1%vs 36.0%,P<0.05);2 h的血管再通率两组无显著差异;30 d内MACE及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小剂量r-PA治疗75岁以上的AM I患者安全、有效,冠脉再通时间较rt-PA提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