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提高诊断率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全身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全身多系统组织活检(包括淋巴结、肝、骨髓、肺、胸膜组织)形态学相似,均表现为肉芽肿性炎,特殊染色可见少量抗酸杆菌,符合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特点。结论非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罕见,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及微生物学检查,临床与病理均需与结核、麻风及某些淋巴瘤相鉴别,治疗以化疗为主,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反复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能否诱导大鼠产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病理生理及病理学改变.方法 将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PA组)和对照组(NS组).PA组通过气管穿刺,多次注入一定剂量铜绿假单胞菌菌液,建立大鼠慢性肺部感染模型,测定大鼠动脉血气,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测量气管壁厚度和血管壁厚度.结果 自感染第4周开始,PA组大鼠体重较NS组显著减轻(p<0.05);自第12周开始,PA组大鼠血气PaO2显著低于NS组(0.01 <P <0.05),而PaCO2明显升高(0.01<P<0.05);从第2周开始,PA组大鼠气管壁厚度显著大于NS组(P<0.05);从第4周开始,PA组大鼠血管壁厚度显著大于NS组(P<0.05);至第16周,PA组大鼠各级支气管慢性炎症明显,管壁增厚,管腔明显狭窄,有气道重构和肺气肿形成.结论 反复气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致大鼠产生COPD的病理生理及病理学改变,具有COPD的主要特征,提示该方法可能为COPD大鼠模型的建立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分子亚型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采用HE染色及EliVision法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肢体乏力、视力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可为单发或多发性病灶;影像学上,CT示肿块多呈稍低密度阴影,MRI示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强化明显,病灶周围常见明显水肿带.组织学特点为瘤细胞细胞形态较单一,弥漫浸润,瘤细胞常围绕血管形成袖套状,伴片状坏死及出血.免疫分子分型示9例DLBCL为生发中心型,7例为非生发中心型.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是高度侵袭性淋巴瘤,为2008年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已新增加的DLBCL亚型,具有较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好发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缺乏特异性.病理组织形态特点为瘤细胞弥漫或结节分布,以瘤细胞常围绕血管袖套状浸润为其特征性结构,可有坏死、出血;分子亚型主要为生发中心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脉管炎(primary angiit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PACN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报道1例PACN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病理学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该病呈急性病程,左枕叶及双侧顶叶见多发片状异常信号影,边界不清,增强后扫描呈环形强化,周围见大片状无强化水肿带.病理示散在性小动脉炎,病变动脉壁及其周围多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部分动脉壁炎性纤维素性坏死伴周围脑组织梗死、软化、水肿、出血及血肿等继发性病变.免疫组化:病变血管壁Fibronectin(+),其周围脑组织中组织细胞CD163(+),淋巴细胞CD3(+).特殊染色:固绿髓鞘染色显示在炎性动脉壁及其周围出现明显的脱髓鞘现象.结论 PACNS是一种罕见的不明原因的仅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性疾病,可出现脱髓鞘等继发改变,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征象缺乏特异性,主要以病理学诊断;病灶中体液免疫反应不明显,可能为T细胞介导的脉管炎.  相似文献   
5.
患者 ,女 ,3 6岁。无明显诱因发热、消瘦、腹痛 ,伴有渐进性双侧卵巢同时对称肿大。查体发现肿物局限于卵巢 ,身体其他部位未发现明显病变、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患者以往无淋巴瘤和白血病病史。B超和CT检查清楚显示双侧卵巢肿物类圆形 ,左侧肿物为 8.6cm× 8.2cm× 7.6cm ,右侧肿物为8.3cm× 7.8cm× 7.5cm ,实性 ,边界较清楚 ,未发现其他邻近软组织肿物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及骨髓检查未发现异常细胞。术中见肿瘤占据卵巢大部 ,表面欠光滑 ,边界较清楚 ,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轻度腹水 ,周边未触及淋巴结 ,完整切除卵巢肿物送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制作脊髓型减压病大鼠模型,观察成年大鼠脊髓受损后不同时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变化。[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鼠龄120~250 d ,体质量200~250 g ,24 h昼夜循环光照,自由饮水、取食,室温(24±2)℃。所有动物术前均经 Y 型电迷宫测试,然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8只。第一组:正常对照组;第二组:安全减压组;第三组:减压病组。各组分别于出舱后1d、1周、2周、4周和8周进行血清VEGF含量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安全减压组显示出舱后1 d血清VEGF含量较少,减压病组血清VEGF含量较多,与正常对照组,安全减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减压病组血清V EG F含量1周后下调,1周、2周减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安全减压组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 P <0.05),4周、8周时各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05)。[结论]脊髓型减压病脊髓损伤可上调血清VEGF含量,从而对脊髓损伤起到指导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拟找出与各级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选择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附属新桥医院、附属大坪医院病理科1995~1998年间归档的各级恶性黑色素瘤标本55例。同时选取尸检对应部位正常组织共10份作为阴性对照。应用链霉素亲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标S-P法检测石蜡标本中耐药基因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DNA拓朴酶Ⅱ(TopoⅡ)、P-糖蛋白(Pgp)和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用形态计量方法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对所得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美国癌症联合会(AJC)分级与预后相关(P<0.05)。耐药基因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率分别为36.4%(20/55=36.4%)、52.7%(29/55=52.7%)和43.6%(24/55=43.6%),相互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和TopoⅡ和TopoⅡ的表达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Ki-67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中呈多少不等的阳性,不同级别及与非肿瘤组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该指标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以27%为分界点两条生存曲线间时序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1)。微血管密度:AJC分级中Ⅰ级与正常黏膜组织之间的微血管密度差异无显著性,而Ⅱ、Ⅲ、Ⅳ级的微血管密度均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8.
患者,48岁。因不规则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伴恶臭1个月于2006年5月17日入院。患者20年前因孕7个月胎死宫内引产,近20年无妊娠及流产史,8年前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妇科检查:宫颈7点处有一2cm×3cm×1cm大小的糜烂性肿物,触之有少量出血,肿物已侵犯到附近的直肠。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正常。遂行宫颈活检,钳除标本送病理检查,表面暗红色,切面灰红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胃粘膜活检组织邮寄盒是一块设有圆形凹陷的塑料薄板,凹陷内填充半流体状的组织固定剂,表面用不干胶塑料薄膜封贴,数个邮寄盒之间通过齿孔线相连成一个整版,每个邮寄盒面积为5cm×5cm.适用于纤维内镜活检、穿刺活检及其他小标本的固定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多药耐药 (mnlti-drugresistance ,MDR)基因胎盘型谷胱甘肽 -S -转移酶 (GST -π)和DNA拓朴酶Ⅱ (TopoⅡ )以及MDR基因编码产物P -糖蛋白 (Pgp)、在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链霉素亲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标S -P法检测 2 8例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中Pgp、GST -π和TopoⅡ的表达 ,分析MDR基因及MDR基因编码产物阳性表达率与肿瘤主要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2 8例标本中Pgp、GST -π和TopoⅡ的表达率分别为 35 .7%、5 7.1%和 4 6 .4 % ,相互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Pgp、GST -π和TopoⅡ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 (P >0 .0 5 ) ,与AJC分级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Pgp、GST -π和TopoⅡ等多因素联合作用是咽喉部恶性黑色素瘤多药耐药的主要作用机理 ,其表达在化疗敏感性预测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