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为低位直肠癌切除后肛门内括约肌重建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游标卡尺、读数显微镜、量角器等测量工具在30例经防腐处理的盆腔标本上观测了肛管、肛门外括约肌各部、肛门内括约与齿状线的位置关系、齿状线平面与水平面的位置关系以及肛周间隙。结果:1.肛管(盆隔至齿状线段)的长度为41.97±3.57mm。2.肛门外托约肌皮下部全部位于线下;浅部位于线以上、线以下约占一半;深部均在线上方。3.肛门内括约肌在齿状线上、下所占比例平均为2:1。4.齿状线约呈前高后低位,与水平面的夹角平均为30.07±2.96度。结论:由于在齿状线上切断直肠,部分外括约肌的浅部、外括约肌的深部及2/3内括约肌被切除,肛门直肠环受到破坏,所以沿齿状线离断肛管切除直肠癌并行结肠齿状线吻合后,必须再行肛门内括约肌重建,方可使患在术后基本保证正常的排便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位直肠癌自体肠平滑肌内括约肌重建的功能结果。方法:从1996年10月~1998年12月。31例低位直肠癌患行自体平滑肌内括约肌重建术,在齿线处行结肛吻合,均没有行预防性结肠或回肠造口,肿瘤距肛缘的距离为4~7cm。结果:术后仅1例吻合口复发,无远处转移,住院期间无患死亡,术后三个月肛门括约功能明显恢复。优良率达82.1%。结论:本术式在充分根治的基础上,符合肛门排便的三个基本功能:括约、感觉和储存功能,在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中,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48岁。1982年发现血小板减少,仅5×10~9/L,但检查骨髓功能良好,当时未予处理。1985年PTC检查后引起肝脏出血,肝内血肿,直径达10cm以上,肝大肋下4横指,呈现休克,经抢救输血3000ml以上,患者情况逐渐恢复。一年后复查B超,右肝血肿逐渐吸收机化结疤,范围3cm×4cm大小,肝区疼痛基本消失。1984年患者因肝区不适经B超检查发现胆囊内有一结石约0.4cm,服中药无效,后在某院行体外碎石治疗两次,碎石后肝区出现疼痛不适,且反复出现黑便。B超复查见肝右后叶外上段近隔面有一3cm×5.4cm低回声占位病变,其中心为网状疏松组织,胆囊萎缩,脾肋下1.7cm,印象肝部血管瘤。临床拟诊为肝部血管瘤,萎缩性胆囊炎,胆道出血可能。1989年  相似文献   
4.
5.
1 一般资料 我院自1979~1988年间共收治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401例,男352例,女49例;年龄16~72岁,平均45.2岁。住院7~55天,平均13.5天。本组十二指肠溃疡163例,胃溃疡238例,其中二次穿孔10例、三次穿孔1例。胃癌穿孔16例、合并幽门梗阻23例。本组施行胃次全切除术89例(毕罗氏Ⅰ式14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355例溃疡病施行胃次全切除后因并发症而再次手术的26例,对胃切除术后常见的几种并发症进行探讨。文中就胃次全切除的二种术式进行比较,由于再手术的26例均为BillrothⅡ式手术,提出争取做成BillrothⅠ式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空肠憩室较少见,一般不引起外科问题,但部份病人可引起穿孔,出血和梗阻等并发症,需作外科手术.本文就1974年~1981年间所收治的10例空肠憩室,(包括寿县人民医院3例)中9例引起小肠梗阻分进行析讨论.本组10例空肠憩室中有5例为多发性.多数作者认为非Meckel氏憩室是一后天性推进性憩室,又称为假性憩室,常为多发性.此类憩室引起小肠梗阻多为肠扭转,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多支持以下意见,假性憩室的膨胀以及其垂直重量,导致近端肠管成角或扭曲而发生肠梗阻.治疗的方法以切除含憩室的空肠为宜.本病术前诊断困难,对临床有间歇腹痛、腹胀或慢性不全梗阻的患者,应作仔细的胃肠钡餐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8.
乙状结肠扭转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乙状结肠扭转多见于老年患者。本病在未发生肠坏死时,诊断并不困难,但其治疗方法却仍有争论。本文根据我院1964~1981年收治的15例(31次手术),重点讨论其手术治疗问题。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最小年龄29岁,最大78岁,50岁以上者14例。病程最长8天,最短6小时,多为2~4天。手术方式及结果(见表):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盲肠和蚓突(阑尾)是极为形象化的解剖学名词,使人意识到它们在粗细、比例和形态结构上都有显著的差别,而且蚓突的根基常不在盲肠的下端,好象不是盲肠的直接连續。在发生的早期,腸管的各部分,不论是大腸或小腸,都是一般粗细,盲腸和蚓突之间也无法划界。 Treves(1885)按形状把盲腸分为四种类型 (1)漏斗形(胎儿型)6.3%,盲腸尖端移行于蚓突;(2)球形(方型)6.3%,盲肠下端的结腸袋几乎左右对称,蚓突的根接在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急性胃粘膜出血的发病率日趋增高.本文介绍1978~1984年间8例酒精致急性胃粘膜出血患者,其中3例由内科疗法治愈,5例进行了手术.半胃切除加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2例(其中1例死于再出血和胃炎),近全胃切除3例(1例死于再出血和吻合口瘘).一例典型病例是在首次胃次全切除术后因再出血而且行近全胃切除术而获全愈.我们认为近全胃切除加迷走神经切断术对于AGMB是一个较适宜的手术,它既可彻底切除病灶又可避免全胃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和后遗症.若幽门部位无病损,保留幽门是可取的,因可保留较多的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