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四肢骨折疼痛是由于骨折后骨髓、骨膜及周围软组织内的血管破裂出血,随之炎症介质及致痛物质释放引起疼痛。内麻点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后缘1.5寸处,即内踝最高点上7寸,从上世纪60年代起开始用于疼痛的治疗。2010-01—2011-02,我们采用水针于内麻点穴位注射治疗四肢骨折后疼痛患者50例,并分别与采用毫针针刺疗法治疗和西药口服治疗各5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补气化痰通络方结合表里两经并刺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17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4组:中药组40例口服自拟补气化痰通络方;针刺组40例给予表里两经并刺法;针药组50例口服中药同时行针刺疗法;对照组40例给予康复疗法。4组均连续治疗3周后评定肩关节活动度及运动功能。结果:针药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及运动功能变化均明显优于其余3组(P0.05),其余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气化痰通络方结合表里两经并刺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细胞内抗原应用免疫金银法染色时背景过重的问题,建立了甘氨酸二次阻断的处理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是一种以克隆性红细胞增多为主伴白细胞、血小板增高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体内红细胞增多,血粘滞度增高,加上血小板增多、黏附聚集作用增强,因此容易并发脑血管事件,尤其是脑血栓,但脑出血并不多见[1]。此外,有文献报道部分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可出现凝血功能异常[2]和假性高血钾症(pseudohyperkalemia)[3~5]。我院于2016年6月收治1例以脑出血症状首发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凝血功能异常及假性高钾血症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补气化痰通络方结合表里两经并刺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7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中药组40例口服自拟补气化痰通络方;针刺组40例给予表里两经并刺法;针药组50例口服补气化痰通络方加表里两经并刺法;对照组40例给予康复疗法,均连续治疗3周后观察各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程度、上肢关节运动改善及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结果:针药组患者MAS分级、上肢关节运动改善情况及MBI评分均明显优于其余3组(P<0.05),其余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痉挛状态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对肝炎患者采用中医耳穴压籽法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中医内科接受诊疗的106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病人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的前提下根据双盲随机数字法,将病例分为中医组(56例,常规护理上加用中医耳穴压籽法护理)和对照组(50例,单纯常规护理)两个组别,对比两组患者纳呆腹胀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纳呆、腹胀、乏力及黄疸四种主症发生概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中医组患者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肝炎患者采用中医耳穴压籽法护理,有助于明显改善临床纳呆腹胀、乏力等临床症状,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胶丸配伍利凡诺用于中孕引产对产程,胎盘、蜕膜残留率,产时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对中孕100例要求引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单纯行利凡诺100mg羊膜腔注射;实验组50例先口服米非司酮胶丸,日2次,12小时1次(第1天30mg、15mg,第2天15mg、15mg),共75mg,第3天行利凡诺100mg羊膜腔注射。结果:米非司酮胶丸配伍利凡诺用于中孕引产明显缩短产程,即从用药开始到胎儿胎盘娩出;减少胎盘、蜕膜残留率;减少出血量。结论:米非司酮胶丸口服配伍利凡诺羊膜腔注射为中孕引产的一种良好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形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形成机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通过配对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周细胞覆盖指数(MPI),比较不同类型EM发病的血管形成特征。结果VEGF蛋白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腺体;整个月经周期,卵巢子宫内膜并位症(OEM)异住内膜、AM异位内膜及同体在位内膜腺体的VEGF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经Mann-Whitney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位内膜、OEM异位内膜、AMs异位内膜间的配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正常内膜VEGF表达的周期性变化;卵巢子宫内膜样囊肿异位间质的VEG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在位及腺肌症异位间质。结论血管形成机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