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3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BACKGROUND: At present, treatment of bum is not only to save life and promote healing of wound surface, but lateral rehabilitation and problems about returning to society are include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bum should be performed through the entire therapeutic course.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n burn.UNIT: Department of Burn, Affiliated Secon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CollegeSUBJECTS: From October 1985 to October 2001,234 patients with burn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including 146 males and 88 females aged 10 months to 68 years (mean: 23. 4 years). Among all cases, comprehensive therapy was performed for 230 times, support and slit therapy was performed for 141 times.INTERVENTION: Affected limbs were laid at function posi-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不同厚度脱细胞猪皮作为自体微粒皮移植覆盖物治疗大面积烧伤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15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35~57岁。烧伤后3-7d行大面积切痂,7例覆盖中厚型脱细胞猪皮,8例覆盖全厚型脱细胞猪皮,将自体微粒皮涂抹于创面,植皮区与供皮区面积比均约为10:1,常规加压包扎。观察猪皮排异变化、微粒皮成活情况及愈后皮肤弹性及外观。结果术后5d脱细胞猪皮与手术创面粘贴良好;中厚型脱细胞猪皮于术后10d、全厚型脱细胞猪皮于术后2周左右脱水干燥;中厚型脱细胞猪皮于术后3周、全厚型脱细胞猪皮于术后1个月左右逐渐分批脱落:脱落后全厚型脱细胞猪皮组创面愈合率达90.3%±2.7%,明显优于中厚型脱细胞猪皮组的68.2%±29%(P〈0.05):创面愈合后全厚型脱细胞猪皮组瘢痕较轻,外观及弹性优于中厚型脱细胞猪皮组。结论脱细胞猪皮替代异体皮作为微粒皮移植覆盖物.全厚型脱细胞猪皮优于中厚型脱细胞猪皮。  相似文献   
4.
人和猪脱细胞真皮体外构建活性真皮替代物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异体和异种脱细胞真皮支架(ADM)对体外构建的活性人工真皮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扩增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后,按2.5×105个/cm2密度分别接种于异体(人)脱细胞真皮(hADM)、异种(猪)脱细胞真皮(pADM)支架表面进行复合培养.动态观测细胞生长情况及活性真皮替代物的组织结构,并观测复合培养3、6、10 d培养上清中IL-6、透明质酸(HA)的变化.结果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在人和猪的脱细胞真皮支架上粘附、生长良好,均可形成细胞膜片并向支架内生长.在接种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后,hADM组和pADM组培养上清液中均可检测出逐渐增高的IL-6和HA.复合培养第6、10天,hADM组和pADM组均显著高于单层成纤维细胞培养组(P<0.05),但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接种于hADM和pADM进行体外复合培养后均可构建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人工真皮,就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活性而言.二者之间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在小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CNI-1493预处理组,CNI-1493预处理组于术前1h腹腔注射p38MAPK抑制剂CNI-1493(2mg/ml)溶液10ml/kg。通过夹闭小鼠腹腔动脉30min后松开动脉夹再灌注1h制作胃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1h后取胃标本,甲醛固定后铺平拍照,计算胃黏膜出血面积百分比。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并比较各组磷酸化及总p38、JNK、ERK,磷酸化NF-κBp65以及分裂型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胃黏膜出血面积明显增大(P<0.05),p38、JNK以及ERK明显激活(P<0.05),磷酸化NF-κBp65以及促凋亡蛋白激活型Caspase-3表达明显增多(P<0.05)。CNI-1493预处理能明显逆转上述改变(P<0.05)。结论MAPK/NF-κB通路活化在胃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到重要作用,p38MAPK抑制剂CNI-1493能抑制MAPK/NF-κB通路活化、减少凋亡蛋白表达,减轻胃缺血-再灌注引起的黏膜出血。  相似文献   
6.
临床资料:1999年6月~2 0 0 2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烧伤患者7例,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19~2 7岁,均有吸毒史。多因快速静脉推注海洛因后失去知觉,跌倒在火源上致伤,与热源接触时间较长,创面较深。入院时患者及家属隐瞒烧伤原因,否认有吸毒或不正常的性行为史。患者面色灰黄、消瘦,四肢浅静脉处或腹股沟区可见密集成行的注射针眼,有静脉硬化或静脉炎表现。烧伤总面积1%~70 % ,其中Ⅲ度1%~5 5 %TBSA,部分患者骨关节外露。检查:(1)抗 HIV:患者入院前均不知已感染HIV,入院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或胶体金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规律。方法将36例总烧伤体表面积(TBSA)≥30﹪的烧伤患者分为无Ⅲ度烧伤未手术患者15例(A组);有Ⅲ度烧伤需手术患者21例(B组)。患者伤后1、3、7、14d分别抽外周静脉血检查CRP和FIB,B组患者手术时增加术晨和术后第2天早晨6点两时相点。此外,采集12名健康成人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血清CRP在两组伤后1d时显著升高,而FIB在B组明显下降;3d时CRP、FIB均升高显著,7d达峰值,14d时CRP已明显回落,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血浆FIB在14d时两组皆回落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CRP在B组术后较术前显著升高(P〈0.01),FIB术后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RP、FIB在重度烧伤早期的变化规律可预测重度烧伤的早期病情变化,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由肾脏产生的糖蛋白类激素,能刺激红系细胞增殖、分化及成熟[1].EPO的生成与缺氧、贫血、应激时相关激素分泌的变化等冈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大鼠烧伤后EPO水平随烧伤程度的不同而异[2].为探讨不同程度烧伤患者血清EPO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笔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面积烧伤患者血糖、尿糖水平升高,称为"应激性糖尿病",发生率为0.3%,随着创面缩小和伤情减轻有自行恢复倾向,又称之为"假性糖尿病"[1].  相似文献   
10.
口服精氨酸对烫伤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害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服精氨酸对烫伤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6只),灌喂精氨酸组(A组,30只)和普通喂养组(E组,30只),A、E组复制30%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烫伤模型。分别观察伤后6、12、24、48、72h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钠(NO)含量的变化以及肠外组织器官的细菌移位率。结果:与N组比较,A、E组烫伤后肠组织SOD活力明显下降(P<0.05)、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但A组的这种变化低于E组,尤其是在伤后12、24h(P<0.05),A组伤后24h内肠组织NO含量明显高于E组(P<0.01)。伤后24、48hA组细菌移位率明显低于E组(P<0.05)。结论:口服精氨酸可以减轻伤后肠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肠黏膜屏障损害,其机制可能与口服精氨酸导致肠黏膜局部NO含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